上訴人(原審被告):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住所地:鄂州市華容區(qū)臨江鄉(xiāng)。法定代表人:高原,公司總經(jīng)理。委托代理人:李根,公司員工(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代理)。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郴州市人,住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qū)。委托代理人:曾昭洪、張小芬,湖北若磐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代理)。
張某某訴至原審法院,請求:1、撤銷鄂州市華容區(qū)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華容勞仲裁(2016)第016號裁決書;2依法解除原告與被告的勞動關系;3、判令被告支付原告經(jīng)濟補償金28974元;4、判令被告為原告補繳少繳的養(yǎng)老保險費47647元;5、判令被告為原告補繳少繳的失業(yè)保險費(2010年6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6、判令被告支付調崗后少發(fā)的工資2460元。原審認定:2010年6月1日,原告入職被告處從事生產工作,雙方依法簽訂了《勞動合同》,原告的工資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制;被告為原告辦理了社會保險,但未按原告每月實際工資繳納養(yǎng)老保險。2015年12月,原告因工作崗位的調整與被告發(fā)生糾紛,于2016年2月離開公司,并于2016年6月向鄂州市華容區(qū)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被告支付原告:1、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32052元;2、社會保險費54821元;3、調崗后少發(fā)的工資3600元。后該仲裁委裁決駁回原告的仲裁申請。原告不服該裁決,遂訴至本院。原審認為:被告將原告從生產工作崗位調至安全員工作崗位,二項工作均為生產部門的崗位,被告為原告調換崗位,非惡意調崗。原告在被告處工作期間,被告未按原告每月實際工資為原告繳納養(yǎng)老保險,原告要求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故原告的該項訴訟請求應予以支持,則被告應支付原告經(jīng)濟補償金4786元×6=28716元,超出部分應不予支持。另原告認為被告為其調崗后,平均每月工資減少800元,原告的工資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制,每月工資數(shù)額不等,原告雖提交了其銀行工資流水,但不足以證實原告每月工資減少是被告的原因,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調崗后少發(fā)工資2460元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對于原告要求被告為其補繳少繳的養(yǎng)老保險費和失業(yè)保險費,原審認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八十六條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限期繳納或者補足,并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有關行政部門處欠繳數(shù)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原告的該項請求是社保管理部門的職責,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審理范圍,故不予支持。原告自收到仲裁裁決書后,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仲裁裁決書未發(fā)生法律效力,原告無須主張撤銷裁決書。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十六條第(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一、解除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之間的勞動合同關系;二、被告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張某某經(jīng)濟補償金28716元。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三、駁回原告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本案受理費10元,由原告張某某負擔。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上訴稱:原審判決上訴人支付被上訴人經(jīng)濟補償金28716元存在適用法律錯誤。上訴人為被上訴人所繳納社保的費用數(shù)額都是經(jīng)過鄂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依法核定,上訴人為被上訴人所繳納的社保費用數(shù)額并無任何違法之處,被上訴人要求與上訴人解除勞動合同,上訴人不應向被上訴人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綜上,請求:1.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撤銷原審判決,依法改判上訴人不承擔賠償責任。2.本案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承擔。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在二審舉證期限內未提交新的證據(jù)。被上訴人張某某在二審法定期限內未提交書面答辯狀,庭審時辯稱:(一)原審認定上訴人未按被上訴人實際工資繳納養(yǎng)老保險,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十六條第(一)項“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的規(guī)定,該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二)即使上訴人的社保繳費基數(shù)經(jīng)過鄂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核定,但該繳費基數(shù)不一定完全符合法律規(guī)定,因社會保險繳費是由參保單位填報相關材料來申報年度繳費工作基數(shù),社保部門不可能主動調查用人單位社保材料的真實性。綜上,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被上訴人張某某在二審舉證期限內未提交新的證據(jù)。經(jīng)審理查明:原審認定的事實屬實。
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張某某勞動爭議一案,不服鄂州市鄂城區(qū)人民法院(2016)鄂0703民初55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6年1月6日受理后,依法組成由審判員齊志剛擔任審判長,審判員李志伸、繆冬琴參加的合議庭,于2017年2月1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李根、被上訴人張某某的委托代理人張小芬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針對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的上訴,關于經(jīng)濟補償金的計算有無法律依據(jù)。根據(jù)《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guī)定》第三條“社會保險經(jīng)辦機構負責社會保險繳費申報、核定等工作”、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按月在規(guī)定期限內到當?shù)厣鐣kU經(jīng)辦機構辦理繳費申報;在一個繳費年度內,用人單位初次申報后,其余月份可以只申報前款規(guī)定事項的變動情況,無變動的,可以不申報”的規(guī)定,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為被上訴人張某某向社會保險部門所繳納的數(shù)額是經(jīng)鄂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依法核定,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已按照核定的金額足額繳納了社會保險費,并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三)項規(guī)定的“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情形,原審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的”規(guī)定,判令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支付經(jīng)濟補償屬適用法律不當,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上訴認為不應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的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綜上,原審認定事實清楚,但實體處理不當,本院依法予以糾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三)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維持鄂州市鄂城區(qū)人民法院(2016)鄂0703民初550號民事判決第一項,即:“解除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之間的勞動合同關系”;二、撤銷鄂州市鄂城區(qū)人民法院(2016)鄂0703民初550號民事判決第二、三項,即:“被告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張某某經(jīng)濟補償金28716元,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駁回原告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三、駁回被上訴人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一、二審案件受理費各10元,均由上訴人湖北三和管樁有限公司負擔。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齊志剛
審判員 李志伸
審判員 繆冬琴
書記員:郭煒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