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縣某甲公司
孫衛(wèi)東(河北涼城律師事務所)
河北某乙公司
崔海峰
原告淶源縣某甲公司。
法定代表人丁立國,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孫衛(wèi)東,河北涼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河北某乙公司。
法定代表人牛培新,該公司董事長。
法人委托代理人崔海峰,系《合同》法人委托代理人。
原告淶源縣某甲公司(下稱某甲公司)與被告河北某乙公司(下稱某乙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4年4月1日受理后,于同月28日以郵寄方式向被告某乙公司送達應訴通知書、起訴書、舉證通知書、訴訟風險提示書,投遞結果為:田學良代收。
依原告的鑒定申請,于同年5月8日委托本院司法鑒定管理辦公室,對原告所主張的經(jīng)濟損失進行對外委托司法鑒定。
同年8月17日,鑒定機構“保定大雁資產(chǎn)評估有限公司”作出《DYZP(2014)—057號資產(chǎn)評估報告書》。
同年8月28日,原告提交《增加訴訟請求申請書》,增加訴訟請求至101.6萬元。
9月2日,本院再以郵寄方式向被告送達:《DYZP(2014)—057號資產(chǎn)評估報告書》、《增加訴訟請求申請書》、舉證通知書、告知審判庭組成人員通知書、開庭傳票,確定于2014年10月29日9時開庭審理。
特快專遞郵件于同年9月12日被退回,該件所附《改退批條》顯示為:拒收。
本案依法組成合議庭后,如期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原告某甲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孫衛(wèi)東到庭參加訴訟,被告某乙公司經(jīng)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
本案現(xiàn)已缺席審理終結。
原告某甲公司訴稱,2013年12月13日,原告經(jīng)招標,以低價中標原則與被告某乙公司簽訂“軋鋼低壓開關柜及附屬備件”《購銷合同》,合同編號QES/AY—J/CG—ZG131204—009號,合同價款380萬元。
約定:交貨期限為2014年1月25日前,每延期交貨一天扣除合同金額的3%且承擔由此造成的全部損失;逾期超過10日,原告有權解除合同并提出索賠。
合同簽訂后,原告多次與被告溝通、聯(lián)系,其表示按期交貨,而期限屆滿時仍未交貨。
再經(jīng)原告催促,其稱延期交貨、按約履行。
時至同年2月11日,原告指派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到被告處核實,發(fā)現(xiàn)被告在簽訂合同后未履行備貨、發(fā)貨的合同義務,其根本無法按期交貨。
同月15日,原告作出《合同終止通知函》,向被告發(fā)出,解除合同。
但無論原告以傳真、電郵、快遞等多種方式告知,而被告終置之不理。
后,原告另尋供應商,與原投標未中標的天津市某丙公司(下稱某丙公司)重簽《購銷合同》,合同編號QES/AY—J/CG—ZG140215—035號,交貨期為同年3月16日前。
因此,被告的違約行為導致原告的軋鋼廠延期投產(chǎn)50天,軋鋼廠年產(chǎn)帶鋼120萬噸,按市價行情計算帶鋼3500元/噸左右,原告經(jīng)濟損失巨大。
原告經(jīng)依法申請評估,結論:經(jīng)濟損失為101.6萬元。
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履行QES/AY—J/CG—ZG131204—009號合同違約,賠償因之違約行為給原告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101.6萬元。
原告舉證如下:1、原告的營業(yè)執(zhí)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法定代表人證明及丁立國身份證復印件各一份,用于證實原告訴訟主體合法。
2、2013年12月3日的招標文件“軋鋼低壓柜招(議)標評議表”“入圍單位簽到表”“評標委員會成員簽到表”一組(共9頁),打印日期為2013年12月4日的《低壓柜技術協(xié)議》(共9頁)和2013年12月13日原、被告簽訂的《購銷合同》各一份,用于證實原告與被告簽訂“650mm帶鋼低壓設備”《購銷合同》,約定交貨期為2014年1月25日前。
3、2014年2月15日某甲公司出具的《合同終止通知函》,用于證實被告未履行合同義務,構成違約,據(jù)原、被告簽訂的《購銷合同》中第十條約定,原告依法向被告發(fā)出解除合同通知,解除了合同;并告知被告:原告對合同權利條款保留訴權。
4、2014年2月15日原告與某丙公司簽訂的《工礦產(chǎn)品購銷合同》一份,用于證實因被告違約,后原告與該公司重簽低壓開關柜《購銷合同》,交貨期為2014年3月16日,該公司已依履約;并證實被告違約,造成原告延期投產(chǎn)共50天,即自2014年1月25日至2014年3月16日。
5、委托鑒定申請、2014年8月17日的《DYZP(2014)—057號資產(chǎn)評估報告書》各一份及評估費票據(jù)一張,用于證實因被告違約致原告延期投產(chǎn)50天,經(jīng)濟損失為101.6萬元,產(chǎn)生評估費2萬元;該損失依法應由被告承擔,并應負擔評估費用。
被告某乙公司未提交答辯狀,亦未提交任何證據(jù)。
審判長:孫波
書記員:王曼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