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沈建設,男,1957年9月10日生,漢族,住上海市崇明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白云,上海市恒遠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沈安兵,男,1955年4月12日生,漢族,住上海市崇明區(qū)。
原告沈建設與被告沈安兵排除妨害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11月1日立案,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宋成鋼獨任審判。本案于2019年11月2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沈建設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白云、被告沈安兵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沈建設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將占用的原告自留地歸還原告(東從朱士英西墻壁延伸線起西至泯溝長12.8米,南從原告屋后擋土墻向北7.8米)。事實和理由:被告為原告的小叔,與原告為前后埭近鄰,原告房屋為前宅,被告為后宅。原告所使用的土地為包宅地297平方米(東西10.8米,南北27.5米),其中宅基地占125平方米,自留地為172平方米,四至:東至朱士英墻(合山墻),西至泯溝,南至西興路,北至沈安兵包宅區(qū)域。2007年,因當時原告外出不在家,被告占用原告屋后擋土墻以北7.8米,東西長10.8米,計84.24平方米(折0.126畝)的自留地使用。鑒于雙方系叔侄關系,故原告一直欲協(xié)商解決此事,經(jīng)相關部門調解均未果。原告曾于2019年4月1日向法院提出過排除妨害之訴,當時要求返還土地的東西長為10.8米,后因西邊泯溝建造擋土墻而增寬2米,村委會給予原告的自留地東西實際為12.8米,故原告在撤回起訴后現(xiàn)再次起訴。
原告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供如下證據(jù):
橫沙鄉(xiāng)東興村第四村民小組各戶宅基地、自留地、包宅區(qū)域面積明細1份,證明涉及原、被告戶的相關宅基地情況及面積的事實,以及證明西興路處原有兩公尺,后出于公益需要拓寬馬路時用掉了兩公尺,但不影響原告實際的297平方米面積的事實;
寶山區(qū)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申請登記表及附資料1份,證明原告房屋的權利人及宅基地所使用面積的事實;
上海市崇明縣農村居民建房用地申請表1份,證明原告家庭于2007年6月對房屋進行翻建的事實;
橫沙鄉(xiāng)東興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3份,證明于1991年丈量時宅基地房屋包宅10.8×27.5=297平方米,宅基地為125平方米,其余為原告自留地的事實,且西邊泯溝因做擋土墻增寬2米左右;
現(xiàn)場圖1份,證明事實同證據(jù)4;
關于東興村4組沈建設與沈安兵為自留地爭議的情況說明1份,證明原告使用土地為包宅地297平方米,東西10.8米,南北27.5米,其中宅基地占125平方米,自留地為172平方米,四至:東至朱士英墻(合山墻),西至泯溝,南至西興路,北至沈安兵包宅區(qū)域,以及證明2007年被告占用原告屋后擋土墻以北的7.8米,東西長10.8米,計84.24平方米(折0.126畝)自留地使用的事實;
協(xié)議書1份,證明原告曾于1997年將自有房屋出售,后于2006年以18,000元贖回的事實;
原崇明區(qū)橫沙鄉(xiāng)東興村4隊隊長宋加林出具的證明1份,用于證明宋加林并未將原告的自留地劃給被告種植的事實。
被告沈安兵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1、系爭自留地于2002年始即由被告種植,1994年村委會調整過15戶家庭的自留地,其中包括原告的自留地部分;2、1994年前系爭的自留地確系原告使用,后原告的戶口當時遷到寶山區(qū)楊行鎮(zhèn),故將自留地于1994年劃到被告母親朱士英名下,母親于2002年去世,故該自留地即由被告使用;3、2007年始被告在該自留地種植桔樹,后來雙方為該地發(fā)生爭執(zhí),現(xiàn)在被告種植些蔬菜等;4、系爭自留地是母親的,母親去世后屬于兄弟們,該自留地與被告的自留地屬于兩戶,賬冊上是分開的,但實際上是連在一起的,且原告的自留地實際不止系爭這塊,在被告房屋后面的東北角,大概200平方米,由其他人種植使用,在被告宅前還有一分左右;5、原告于2007年將原有房屋贖回后開始建房,并建造擋土墻,包宅的宅基地應有125平方米,系爭自留地在297平方米之外,村委會于1994年開始調整,丈量了包宅面積,原告就只有宅基地面積125平方米;6、西側泯溝做護坡,填土加寬溝沿2.6米,均由被告出資建造,不同意劃給原告使用。
被告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供如下證據(jù):
1、1994年9月調整土地的說明1份,內容為當時東興村13組的小組長出具,證明系爭土地于1994年調整過,其中徐校幫的部分由其本人書寫的事實;
2、1994年前房屋的圖紙2份,證明當時房屋的情況以及說明朱士英為被告母親的事實;
公安局戶籍資料與承諾書各1份,證明原告在1992年2月28日至2006年7月4日期間為非本村村民,且證明原告在遷回戶籍時簽署了承諾書,自愿放棄原有土地經(jīng)營權及收益,以及鑒于原有住房出賣或出租,不再申請宅基地的事實;
協(xié)議書及收條各1份,證明原告宅基地房屋于其戶籍遷出前即出售他人,及證明原告之后贖回房屋的行為導致系爭自留地現(xiàn)狀及村委會予以調整的事實;
調查會見筆錄1份,證明東興村4組于1994年對系爭自留地予以調整的事實;
調查筆錄7份,證明事實同上。
宋加林出具的證明1份,證明系爭自留地確系劃給朱士英的事實。
證明1份,用于證明涉案土地應為被告母親朱士英所有,應由幾個子女共同繼承。
經(jīng)質證,被告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1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該證據(jù)系1991年制作,不是1994年,關于兩公尺做路的問題,對原告所述丈量的標準有異議;對證據(jù)2、3的真實性無異議;對證據(jù)4、5、6的真實性無異議,但對證明內容有異議,認為被告于2002年始種植該自留地至今,對村委會出具的證明不予認可;對證據(jù)7,認為系爭房屋共出售過三次,該協(xié)議書系第三次出售時所寫,前面還有兩次出售的情況;對證據(jù)8不予認可。原告對被告提交的證據(jù)1不予認可,認為證人應出庭作證;對證據(jù)2中的圖1認可,對圖2不予認可,認為沒有證據(jù)證明對包宅的面積進行過調整,且該證據(jù)不能對抗村委會出具的證明;對證據(jù)3的真實性無異議,認為放棄土地承包權及收益與自留地不是同一個概念,不再申請宅基地與自留地也不是同一個概念,與原告主張之權利并不矛盾;對證據(jù)4,認為原告僅轉讓過房屋一次,后從最后一家贖回該房屋,即使將宅基地房屋轉讓他人,但宅基地使用權人仍然是原告;對證據(jù)5的真實性有異議,認為系被告代理人個人制作,證人應出庭作證,且認為陳小康并不能代表村委會,部分農戶互換宅基的行為不能對抗政府的登記行為;對證據(jù)6的真實性由法庭核實,認為僅證明1994年該村宅基地有過調整;對證據(jù)7、8的真實性均不予認可。
為查明事實,本院于2019年8月14日依法向崇明區(qū)橫沙鄉(xiāng)東興村村民委員會副書記陳小康、原村委主任錢素蘭及原村委副主任宋菊萍進行詢問,該三人表示:1、村委會從未收回也無權利收回任何村民的自留地,1994年僅在東興村4組進行過零星的自留地微調;2、沈建設的自留地沒有進行過調整,也未將其自留地劃給朱士英;3、2006年1月沈建設出具的承諾書,系其為了將戶口遷回村里時按照要求出具的,他放棄的是集體所有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及土地上的權益,并不包括自留地;4、系爭土地的“東西長10.8米”指的是朱士英房屋外墻面往西10.8米。經(jīng)質證,對該調查筆錄,原告沒有異議;被告對關聯(lián)性不予認可,認為1994年東興村4組的自留地的調整包含了自留地的劃出和劃入,而非為建房進行零星調換,其中就包含了原告的自留地,因為期間原告將全家戶口遷往寶山區(qū)成為自理口糧戶。
2019年9月11日本院依職權就原告沈建設自留地是否進行過調整一事調查了曾任橫沙鄉(xiāng)東興村4組組長的宋加林,據(jù)其反映,時間太長已無法記清。經(jīng)質證,原、被告對該筆錄均無異議。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被告系叔侄關系,雙方房屋前后相鄰。1991年8月,上海市崇明區(qū)橫沙鄉(xiāng)東興村XXX號房屋確權登記時的權利人為沈建設、朱菊娣二人,該戶房屋包宅總面積為297平方米,其中宅基地125平方米,自留地172平方米。上世紀九十年代原告將該房屋出售于他人后將戶籍遷至寶山,2006年9月20日重新購回該房屋。2006年1月3日原告在將其戶籍遷回橫沙鄉(xiāng)東興村4組時出具《承諾書》1份,承諾自愿放棄集體所有土地的承包經(jīng)營權及土地上的收益,以及鑒于原有住房出賣或出租的事實,經(jīng)所在地公安機關審批將戶口掛靠有關親屬,不再申請宅基地建房。2007年5月26日,沈建設、朱菊娣、沈陽一家三口向有關部門申請獲批,將該房屋翻建成三上三下樓房1幢。爭議土地位于原告屋后,具體的四至為:東從朱士英西墻壁延伸線起西至泯溝,南從原告屋后擋土墻向北7.8米。該土地現(xiàn)由被告種植農作物,原告要求返還未果,遂涉訟。
另查明,原告擋土墻后的西側泯溝,被告出資建造了護坡,并填土加寬溝沿2米左右,加寬的溝沿并未包含在原告包宅的面積里面。
審理中,被告申請村干部到庭作證,本院認為,被告的證人出庭作證申請,既未在舉證期限內提出,也未明確村干部的名字及聯(lián)系方式,故本院對該申請無法準許。
本院認為,自留地系集體經(jīng)濟組織按政策規(guī)定分配給成員長期使用的土地,其成員享有使用權。由于該種權利有別于所有權,故無相應的權利證書,只在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內部登記備案。本案中,根據(jù)村委會內部存檔的宅基地、自留地、包宅區(qū)域面積明細及所附的情況說明、證明,可以認定東從朱士英西墻壁延伸線起往西10.8米,南從原告屋后擋土墻向北7.8米自留地的使用權歸屬原告。被告辯稱該自留地已為原告放棄并劃歸被告母親朱士英所有,對此提供了原告的《承諾書》以及相關的證人證言,但《承諾書》中并未涉及到自留地,證人證言也因證人未到庭接受質詢而存在證據(jù)瑕疵,無法作為定案依據(jù),故本院對被告的辯稱難予采信。對于加寬的2米左右溝沿的使用權,鑒于因建造護坡而加寬溝沿在東興村并非僅有本案涉及的泯溝,對增加的土地如何使用及填土費用由誰承擔在村委會通過相關程序作出明確前,不宜直接確定由原告使用。物權法規(guī)定,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故原告要求被告清除農作物返還爭議自留地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三十五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沈安兵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橫沙鄉(xiāng)東興村4組原告沈建設自留地(東自朱士英西墻壁延伸線起往西10.8米,南從原告屋后擋土墻向北7.8米)上的農作物清除后返還原告沈建設。
本案案件受理費80元,減半收取計40元,由被告沈安兵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宋成鋼
書記員:陸槿君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