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汪勁松。
委托訴訟代理人:沈全州,鄂州市樊口法律服務所(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楊國建。
委托訴訟代理人:陳學文,湖北思普潤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王偉。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江金平。
上訴人汪勁松因與被上訴人楊國建、王偉、江金平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鄂州市鄂城區(qū)人民法院(2017)鄂0704民初60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7年8月15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7年8月30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汪勁松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沈全州、被上訴人楊國建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陳學文到庭參加訴訟。經(jīng)本院傳票傳喚,被上訴人王偉、江金平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應訴。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汪勁松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改判由王偉承擔償還責任或發(fā)回重審。事實與理由: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出現(xiàn)多處推理性認定,適用法律不當。1.一審認定楊國建當場在上訴人和江金平兩人簽字上方加注“借款人”錯誤。借條在楊國建手上,上訴人并不知楊國建在上訴人簽名上方加注了“借款人”三個字,不可能要求更換借條,且上訴人并非實際借款人,不在意該借條。2.一審采信證人范某證言錯誤。范某與楊國建是朋友關系,且借款中有10萬元由其提供,其證言不足以采信。江金平已離婚,生活環(huán)境差,其強調是借款人,說明楊國建對其有承諾,又稱自己沒拿一分錢不應該還錢,不合常理。3.上訴人與楊國建不熟悉,自己家境殷實,無需向他人借款。楊國建不可能把這么多錢輕易借給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和一個并不熟悉的人,連聯(lián)系方式和身份信息都沒留下。上訴人只在借條旁簽字,只是起到一個借款過程的見證作用,有簽名上捺印是防止他人涂改。上訴人沒在“借款人”上捺印,因為當時沒有“借款人”三字,如果有,楊國建完全有權要求上訴人在“借款人”重新捺印予以認可,說明“借款人”是楊國建后來自行添加的。4.這是一份格式規(guī)范填空的借條,借款人一欄有借款人的簽字、聯(lián)系方式、身份證號,但都不是上訴人,楊國建在借條上見證人簽字上面自行加上“借款人”屬偽造證據(jù)。楊國建是民間投資放貸專業(yè)機構,提供格式規(guī)范的借條,應知道借款人在借款處簽字的道理,而沒有當場更正,說明上訴人只是見證人。
楊國建答辯稱,當時借錢時,錢直接打到王偉賬上,王偉再打到汪勁松。答辯人不認識汪勁松,何必要他做見證人。汪勁松寫在旁邊,江金平也寫在旁邊,我當場加上“借款人”。汪勁松在借條上簽字按手印,如是見證人,為何沒有寫上見證人。借款用于汪勁松還貸。江金平與范某的證言相印證,證明三人是共同借款人。一審判決正確,請求維持原判。
王偉、江金平未提交書面答辯狀。
楊國建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汪勁松、王偉、江金平共同償還借款30萬元、利息12萬元(按月利率2%,從2015年7月11日至2017年3月11日),此后利息按月利率2%計算至本息全部還清之日止。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2015年7月11日,王偉、汪勁松、江金平經(jīng)人介紹向楊國建借款,楊國建于當日通過銀行轉賬30萬元至王偉賬戶內,王偉在借條文本借款人處簽字,并在電話及擔保人項下身份證復印件處署上本人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汪勁松、江金平在借條左側下方空白處簽名,后楊國建發(fā)現(xiàn)汪勁松、江金平未在借款人欄簽名,在該二人在場情況下,經(jīng)該二人同意在其簽名上方加注借款人三字,汪勁松還在簽名上加按手印。借條文本主要內容如下:今借到楊國建現(xiàn)金30萬元整,月利率3%,還款日期為2015年7月25日。借款到期后,楊國建多次催要借款本息未果,因而成訟。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是汪勁松、王偉、江金平是否具有共同向楊國建借款的合意。汪勁松、江金平均認可其在借條上簽字,江金平自認其為借款人,汪勁松對楊國建在其簽字上方當場加注借款人三字行為未持異議,還在其本人簽字上捺手印,由此可見,汪勁松、江金平均以自己行為認可了借款人地位。該二人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自認行為或默認行為所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加上王偉在借條文本借款人處的簽字,據(jù)此認定汪勁松、王偉、江金平具有向楊國建共同借款的合意。楊國建向王偉賬戶內轉賬30萬元的事實促使當事人之間締約的借條內容因實踐而成立且生效。汪勁松辯稱其作為見證人在借條上簽字的意見不能成立。楊國建依約給付借款,三借款人卻遲延履行借款本息,已構成違約,應承擔繼續(xù)向楊國建還本付息的法律責任。關于楊國建要求償還借款本金30萬元、利息12萬元(以借款本金30萬元為基數(shù),按月利率2%,從2015年7月11日起算至2017年3月11日止共609天),后期利息以尚未償還借款本金為基數(shù),按月利率2%,從2017年3月12日起算至借款本金還清之日的訴訟請求,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依法予以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缺席判決:王偉、汪勁松、江金平于判決書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楊國建償還借款本金30萬元、利息12萬元(以借款本金30萬元為基數(shù),按月利率2%從2015年7月11日起算至2017年3月11日止),后期利息以尚未償還借款本金為基數(shù),按月利率2%,從2017年3月12日起算至借款本金還清之日止。本案受理費人民幣7,600元,減半收取為3,800元,保全費用2,620元,以上合計6,420元,由王偉、汪勁松、江金平負擔。
二審期間,汪勁松提交了兩份新證據(jù)。本院組織了質證。對汪勁松提交的證據(jù)一(微信及語音錄音)、證據(jù)二(談話錄音),楊國建均提出異議。本院認為,即使王偉是涉案借款的實際使用人,也只是相對于王偉、江金平、汪勁松三人的內部關系而言,并不影響楊國建與該三人間的外部關系,故該兩份證據(jù)不能證明汪勁松是見證人。汪勁松與王偉的對話沒有其他證據(jù)佐證,也不能證明王偉已償還楊國建14萬元。本院對該兩份證據(jù)不予采信。
經(jīng)審理查明,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屬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當事人爭議焦點是汪勁松是見證人還是借款人。根據(jù)查明的事實,汪勁松應是借款人,理由:1.涉案借條左下空白處有汪勁松和江金平先后簽名,江金平承認借條上“借款人”是當場加注。2.汪勁松跟楊國建不認識,楊國建請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做借款見證人不符合常理。3.汪勁松在自己簽名上捺印,表明其對涉案借款法律后果的承諾,如果是見證人,沒有捺印的必要。汪勁松稱捺印是為了防止他人涂改,這一說法不符合常理。故汪勁松主張其為見證人沒有事實根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汪勁松的上訴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缺席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二審案件受理費3,800元,由汪勁松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李志伸審判員繆冬琴審判員趙國文
書記員:陳 杰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