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無證據證明行為人對對方私下?lián)饺胛kU廢物的醇基燃料是明知的,無法認定行為人有共同處置危險廢物的犯意且系共犯,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方面,均未達到污染環(huán)境罪的犯罪構成。
(2018)冀11刑終505號
2017年7月26日,上訴人(原審被告人)張彥波利用石家莊辰輝供熱有限公司的資質與武某縣宏達學校簽訂了鍋爐運營合同,開始從多處購進柴油及醇基燃料并雇傭楊某負責鍋爐燃燒。當年8月份,為了節(jié)約成本,張彥波要求校方介紹衡水周邊賣醇基燃料的,學校將鍋爐安裝者高新國介紹給張彥波,張彥波開始從沒有危險化學品經營資質的高新國處購進醇基燃料,當月,分兩次共從高新國處購進醇基燃料17.03噸。當年9月,高新國從東光縣一寧性男子處購進與原來白色不一樣的黃色液體燃料,其明知存在問題,仍存儲于其租用的倉庫內15、16、17號罐內,其為了賣出這些問題燃料非法獲利,達到燃值要求,自該月30日起,多次將問題燃料摻入合格的醇基燃料,并以醇基燃料的名義售賣給張彥波,至案發(fā),共計售予張彥波44.74噸(含16號罐內摻入的問題燃料5.15噸),期間,因在鍋爐中燒不著,張彥波于2017年10月11日退回了14.43噸。后經鑒定,高新國租用的數(shù)個罐中,16號、17號罐中的不明液體,為危險廢物。后經環(huán)保監(jiān)測站檢測,張彥波承包的學校鍋爐,2017.10.30在燃燒醇基燃料的過程中產生的顆粒物與氮氧化物超標。
2017年12月28日,高新國到公安機關投案。2018年1月9日,張彥波經傳喚主動到公安機關。二人到案后如實供述了案件事實。
本院認為,原審被告人高新國在沒有危險化學品及危險廢物經營資質的情況下,非法售賣醇基燃料,在明知2017年9月份以后所購進的燃料顏色、味道不正常,存在問題的情況下,通過摻入合格醇基燃料的手段,向他人販賣,利用非法購買并存儲的問題燃料非法獲利,實施了非法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行為,達到了兩高關于污染環(huán)境犯罪司法解釋的嚴重污染環(huán)境程度,已經構成污染環(huán)境罪,應予刑罰。對于上訴人(原審被告人)張彥波及其辯護人辯稱無罪的意見,經查,張彥波承包武某中學的鍋爐后,從多處購買過醇基燃料,為了節(jié)約成本,經學校介紹認識了鍋爐的安裝者高新國,并從當年8月份開始從高新國處購買醇基燃料,其不僅從高新國處購買了沒有問題的醇基燃料,也從高新國處購買了高新國私下?lián)饺胛kU廢物的醇基燃料,沒有證據證明高新國的摻入行為張彥波是明知的,特別是因為不能在鍋爐中燃燒,當年10月19日,張彥波退回了含有危險廢物的醇基燃料14.43噸,從上述行為看,很難推定張彥波與高新國有共同處置危險廢物的犯意且系共犯。依照兩高三部關于涉大氣污染環(huán)境犯罪的紀要精神:對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違反國家規(guī)定,超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受過行政處罰后,又實施上述行為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可以適用《環(huán)境解釋》第一條第十八項規(guī)定的“其他污染環(huán)境的情形”追究刑事責任。顯然本案不屬于此類情況。綜上,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方面,張彥波之行為,均未達到污染環(huán)境罪的犯罪構成,張彥波及其辯護人無罪的意見成立,應當采納。衡水市人民檢察院的意見不成立。原判決程序合法,認定高新國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量刑適當,唯對張彥波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錯誤。
一、維持河北省武邑縣人民法院(2018)冀1122刑初130號刑事判決第一項,即:被告人高新國犯污染環(huán)境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個月,并處罰金10000元。
二、撤銷河北省武邑縣人民法院(2018)冀1122刑初130號刑事判決第二項,即:被告人張彥波犯污染環(huán)境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并處罰金6000元。
三、上訴人(原審被告人)張彥波無罪。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