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某勝
夏永全(四川華夏之光律師事務所)
張笛(四川思創(chuàng)遠卓律師事務所)
成都市風雅堂工藝品有限公司
羅威(四川蓉城律師事務所)
成都風雅堂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上訴人(原審原告)段某勝,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系成都市成華區(qū)東方工藝美術廠業(yè)主,住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qū)。
委托代理人夏永全,四川華夏之光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張笛,四川思創(chuàng)遠卓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成都市風雅堂工藝品有限公司,住所地: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qū)。
法定代表人楊榮,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羅威,四川蓉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成都風雅堂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住所地: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qū)。
法定代表人楊榮,總經理。
上訴人段某勝因與被上訴人成都市風雅堂工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雅堂工藝品公司)、成都風雅堂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雅堂文化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不服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成民初字第244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0年11月8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并于2010年11月2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段某勝及委托代理人夏永全、張笛,被上訴人風雅堂工藝品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羅威到庭參加了訴訟。被上訴人風雅堂文化公司經本院合法傳喚,未到庭參加訴訟,本院依法缺席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本院審查認為:段某勝提交的三組證據材料中涉及的趙夢林編著的《京劇人物》一書及段某勝為業(yè)主的成都市成華區(qū)東方工藝美術廠制作的浮雕作品,在原審訴訟中已作為證據提交,不屬于二審新證據;段某勝補充提交的京劇人物劇照,均未涉及本案訴爭的“關羽”人物形象,與本案不具有關聯性,段某勝也未表明其合法來源和形成時間,對其真實性、合法性及關聯性,本院不予采信。
本院對原審判決查明的案件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的主要問題是:段某勝對訴爭作品“武財神”是否享有著作權;風雅堂工藝品公司和風雅堂文化公司是否實施了侵權行為并應否就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 ?規(guī)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因此,獨創(chuàng)性是著作權保護的必要條件。獨創(chuàng)性要求作品由作者獨立完成,是作者思想觀念的原創(chuàng)性表述方式,是作者自己選擇、取舍、安排、設計、綜合的成果;其既不是從已有的形式復制而來,也不是以既定的程式或程序推演而出,而是由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智力活動產生,應當排除對現有作品的簡單復制、再現。
本案中,訴爭作品系中國京劇舞臺人物形象“關羽”的浮雕件,該浮雕作品版權登記中記載的完成日期為2002年8月,而趙夢林編著的《京劇人物》一書為1999年第一次出版,早于訴爭工藝品的完成日期,該書第95頁登載了一幅“關羽”彩色平面畫,將其與訴爭“武財神”浮雕作品相對比,二者不僅人物主題相同,而且均選取了相同的人物儀容、著裝、姿態(tài),并以相同的線條、色彩加以表達,因此兩幅作品從創(chuàng)作構思的確立、主題思想的選擇,到具體表達方式上均屬一致,僅在局部存在細微差異。以上事實表明,在本案訴爭工藝品“武財神”完成之前,已有與其高度一致的平面繪畫形象存在。
段某勝承認自己制作浮雕作品時參考了趙夢林的《京劇人物》一書,但認為自己是對同一京劇人物形象的獨立表達,并且浮雕作品比平面繪畫更直觀、豐滿,因此具有獨創(chuàng)性。對此,本院認為,中國京劇人物來自傳統(tǒng)文化,在長期表演實踐中一些經典造型被逐漸固定下來,為公眾所熟知,因此,演繹中國京劇人物形象特別是這些已經被固定下來的經典造型作品,不能僅因獨立完成而當然享有著作權,它還應當體現制作者獨特的藝術思想及個性特征。本案中,段某勝的“武財神”浮雕件是將在先已經固定下來的“關羽”人物形象加以再現,雖然在先人物形象是以繪畫或者舞臺表演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而段某勝使用了浮雕藝術形式,但浮雕制作本身是一門成熟的技藝,將人物姿態(tài)、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衣冠服飾、色彩搭配等要素已經固定的平面或立體造型制作成對應一致的浮雕件,對熟悉浮雕工藝的技術人員而言并非難事,這種制作是對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對象的工藝條件、操作方法的選用,即利用常規(guī)工藝技法將同一藝術形象在不同載體之間進行轉換,其人物形象本身并沒有因制作行為體現出與原有人物形象有明顯區(qū)別的構思和想象。至于浮雕作品所呈現的更為直觀、豐滿的特征,也僅屬于眾所周知的浮雕工藝品的固有特性,不能視為創(chuàng)造性智力活動的成果。據此,段某勝在案涉固有的京劇人物形象基礎上制作的訴爭“武財神”浮雕件,不能體現其獨特的藝術思想及個性特征,該浮雕件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段某勝不應享有著作權。段某勝認為其浮雕工藝品應當享有著作權的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此外,京劇人物的經典造型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和享有的精神財富。原審判決否定段某勝對訴爭作品的著作權,并不會導致妨害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傳播和發(fā)展的后果。
由于段某勝對“武財神”浮雕人物形象不享有著作權,故本院對風雅堂工藝品公司、風雅堂文化公司是否實施了段某勝所主張的侵權行為及段某勝所主張的損失是否存在等問題不再予以審查。
綜上,段某勝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審理程序合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 ?、第一百五十三條 ?第一款 ?第(一)項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二審案件受理費4025元,由段某勝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的主要問題是:段某勝對訴爭作品“武財神”是否享有著作權;風雅堂工藝品公司和風雅堂文化公司是否實施了侵權行為并應否就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 ?規(guī)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因此,獨創(chuàng)性是著作權保護的必要條件。獨創(chuàng)性要求作品由作者獨立完成,是作者思想觀念的原創(chuàng)性表述方式,是作者自己選擇、取舍、安排、設計、綜合的成果;其既不是從已有的形式復制而來,也不是以既定的程式或程序推演而出,而是由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智力活動產生,應當排除對現有作品的簡單復制、再現。
本案中,訴爭作品系中國京劇舞臺人物形象“關羽”的浮雕件,該浮雕作品版權登記中記載的完成日期為2002年8月,而趙夢林編著的《京劇人物》一書為1999年第一次出版,早于訴爭工藝品的完成日期,該書第95頁登載了一幅“關羽”彩色平面畫,將其與訴爭“武財神”浮雕作品相對比,二者不僅人物主題相同,而且均選取了相同的人物儀容、著裝、姿態(tài),并以相同的線條、色彩加以表達,因此兩幅作品從創(chuàng)作構思的確立、主題思想的選擇,到具體表達方式上均屬一致,僅在局部存在細微差異。以上事實表明,在本案訴爭工藝品“武財神”完成之前,已有與其高度一致的平面繪畫形象存在。
段某勝承認自己制作浮雕作品時參考了趙夢林的《京劇人物》一書,但認為自己是對同一京劇人物形象的獨立表達,并且浮雕作品比平面繪畫更直觀、豐滿,因此具有獨創(chuàng)性。對此,本院認為,中國京劇人物來自傳統(tǒng)文化,在長期表演實踐中一些經典造型被逐漸固定下來,為公眾所熟知,因此,演繹中國京劇人物形象特別是這些已經被固定下來的經典造型作品,不能僅因獨立完成而當然享有著作權,它還應當體現制作者獨特的藝術思想及個性特征。本案中,段某勝的“武財神”浮雕件是將在先已經固定下來的“關羽”人物形象加以再現,雖然在先人物形象是以繪畫或者舞臺表演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而段某勝使用了浮雕藝術形式,但浮雕制作本身是一門成熟的技藝,將人物姿態(tài)、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衣冠服飾、色彩搭配等要素已經固定的平面或立體造型制作成對應一致的浮雕件,對熟悉浮雕工藝的技術人員而言并非難事,這種制作是對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對象的工藝條件、操作方法的選用,即利用常規(guī)工藝技法將同一藝術形象在不同載體之間進行轉換,其人物形象本身并沒有因制作行為體現出與原有人物形象有明顯區(qū)別的構思和想象。至于浮雕作品所呈現的更為直觀、豐滿的特征,也僅屬于眾所周知的浮雕工藝品的固有特性,不能視為創(chuàng)造性智力活動的成果。據此,段某勝在案涉固有的京劇人物形象基礎上制作的訴爭“武財神”浮雕件,不能體現其獨特的藝術思想及個性特征,該浮雕件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段某勝不應享有著作權。段某勝認為其浮雕工藝品應當享有著作權的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此外,京劇人物的經典造型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和享有的精神財富。原審判決否定段某勝對訴爭作品的著作權,并不會導致妨害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傳播和發(fā)展的后果。
由于段某勝對“武財神”浮雕人物形象不享有著作權,故本院對風雅堂工藝品公司、風雅堂文化公司是否實施了段某勝所主張的侵權行為及段某勝所主張的損失是否存在等問題不再予以審查。
綜上,段某勝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審理程序合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 ?、第一百五十三條 ?第一款 ?第(一)項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二審案件受理費4025元,由段某勝負擔。
審判長:何學敏
審判員:林濤
審判員:周靜
書記員:劉敏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