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某
劉威(山東忠旺律師事務所)
榮某甲
榮某乙
榮某丙
榮某
榮某某
景縣留智XXX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
原告:武某。
委托代理人:劉威,山東忠旺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榮某甲。
原告:榮某乙。
原告:榮某丙。
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共同委托代理人:王寶柱,景縣景州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榮某。
委托代理人:榮某某。
第三人:景縣留智XXX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
負責人:榮某丁,任該村村委會主任。
原告武某與被告榮某、第三人景縣留智XXX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所有權確認糾紛一案,本院于2016年1月15日立案受理,在審理過程中,經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申請,本院于2016年3月24日追加該三人為本案原告參加訴訟,本案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6年5月27日、2016年5月30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原告武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劉威、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及其共同委托代理人王寶柱、被告榮某及其委托代理人榮某某到庭參加訴訟,第三人景縣留智XXX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武某訴稱:原告系榮某戊(又名榮某己)之妻,榮某戊于2011年去世,其在景縣留智XXX葉家園村遺留有老宅一處,2014年該村進行農村舊房改造時原告與第三人就拆遷安置事宜達成一致,該老宅換取的安置面積為147.4平方米,第三人也向原告支付了安置補償款。
但開始回遷時被告以要求原告向其支付補償款為由與原告發(fā)生爭執(zhí),第三人基于此拒不向原告交付房屋及鑰匙,遂訴至法院,要求確認安置樓房歸原告所有、第三人履行拆遷安置合同,向原告交付安置住房及相關手續(xù)。
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訴稱,三原告與被告榮某及原告武某的丈夫榮某己皆親兄弟姐妹,武某所訴爭的房屋是被告榮某在葉家園村村北居住的房屋,該村北房與另一處村中房都是榮氏兄妹的父母榮福錄、張秀英所建造,這兩處房屋所有權均為榮福錄、張秀英所有,榮福錄于1994年去世,因當時母親張秀英仍健在,并未進行遺產分割。
2014年葉家園村進行新農村建設,該村北房被拆遷置換成樓房,在武某起訴要求確認置換樓房的所有權后,三原告才得知被告榮某與榮某己于2004年2月22日簽署了一份證明,將其父母所有的村北房及村中房進行了分割,該處分行為未經母親張秀英及三原告的知情及同意,侵犯了產權共有人張秀英的權利及三原告的遺產分割權,張秀英于2009年去世。
要求法院確認榮某與榮某己簽署的證明無效,駁回原告武某的訴訟請求,對于武某所訴爭的村北房所置換的樓房應由三原告與原告武某及被告榮某按照遺產進行分割。
被告榮某辯稱,原告武某所訴爭的村北房為父母榮福錄、張秀英所有,2004年2月22日榮某與榮某己簽署證明時,張秀英仍健在,該證明未經其他人同意擅自處分了房產,該證明應屬無效。
我方也就該村北房的安置房產與第三人達成了安置協(xié)議,并選購了房產,要求法院駁回原告武某的訴訟請求。
第三人景縣留智XXX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在法定期限未提交答辯狀。
根據原告的起訴及被告的答辯,本庭歸納本案的爭議焦點是:
一、本案所涉拆遷的舊房產,權屬歸誰所有;
二、該拆遷舊房產置換的樓房所有權應如何確定;
三、第三人應否向原告武某交付置換的樓房及相關手續(xù)。
圍繞爭議焦點,原告武某提交的證據有:
一、榮某與榮某己于2004年2月22日簽訂的證明一份,證明榮某己分得村北房一處;
三、羅馬花園置換面積單一份,證明武某已與村委會達成安置協(xié)議并選購了安置房屋;
四、武某與榮某戊結婚證復印件一份,證明武某與榮某戊(即榮某己)系夫妻關系。
圍繞爭議焦點,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提交的證據有:
2016年2月15日葉家園村委會出具的證明一份,證明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與榮某、榮某己為同胞兄弟姐妹,及其父母、榮某己去世的時間。
圍繞爭議焦點,被告榮某提交的證據有:
二、宅基地登記卡片復印件,證明該村北房土地使用權人為榮某,其使用性質為老宅基;
三、2016年2月1日葉家園村委會出具的證明,證明母親張秀英于2009年1月15日去世;
四、證人傅某、崔某、劉某的書面證明、證人胡某的書面證明及當庭證言,證明村北房為1974年榮福錄、張秀英所建造。
本院于景縣國土資源局調取戶主姓名分別為榮福錄及榮某的宅基地登記卡片復印件兩份,戶主姓名為榮某的宅基地登記卡復印件與榮某提交的宅基地登記卡復印件記載內容一致。
經質證,原告武某對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提交的2016年2月15日葉家園村委會出具的證明中記載的榮某己去世的時間有異議,認為榮某己去世時間應為2011年,對其他記載內容無異議。
對被告榮某提交的張秀英去世時間的證明沒有異議,但與待證事實不具有關聯(lián)性;對宅基地登記卡片復印件的真實性沒有異議,認為該登記卡能夠證實該宅基地的使用人為榮某,且該宅基地進行登記時,原、被告的父母均健在,也說明其同意登記在榮某名下,這是對榮某的贈與,該登記卡上載明該宅基地使用時間為76年,與被告所述1974年建房的說法明顯矛盾;對四份證人的書面證明有異議,該證明內容非證人本人所寫,不能確定證人對證明內容是否知曉,證人應出庭接受雙方的質證,證明內容與本案訴爭事實不具有關聯(lián)性,建房時間不影響榮福錄將房產贈與榮某的事實;2016年4月20日葉家園村委會出具的證明,與我方提交的證明內容基本一致,證實了拆遷房屋的安置情況,唯一不同的是該村北房的所有權人不同,對這句話有異議,對其他的內容沒有異議;對胡某的證人證言沒有異議,其證言證實了該村北房由榮某居住。
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對原告武某提交的結婚證復印件無異議;對原告武某提交的2004年2月22榮某與榮某己所簽證明有異議,認為該證明所涉及的財產部分侵犯了三原告的分割權利,應屬無效;對2015年12月19日葉家園村村委會出具的證明有異議,認為該證明錯誤地將村北房所有權人寫為榮某己,對該證明的真實性、來源的合法性有異議;對原告武某提交的羅馬花園置換面積單的真實性、合法性有異議,認為該置換面積單由武某自行簽署,且沒有標注年月日,也沒有第三人蓋章確認。
對被告榮某提交的證據及證人證言均無異議。
被告榮某對原告武某提交證據的質證意見同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
對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提交的證據無異議。
原、被告對本院于景縣國土資源局調取的宅基地登記卡片均沒有異議。
本院對證據的認證意見,原告武某提交的結婚證復印件,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及被告榮某均無異議,對該證據的證明力予以確認;武某提交的榮某與榮某己于2004年2月22日簽訂的證明,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及被告榮某均對證明的效力提出異議,但對該證據的真實性未提出異議,對該證據的證明效力予以確認;原告武某提交的羅馬花園置換面積單,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及被告榮某雖提出異議,但該證據能夠與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相印證,應確認該證據的證明效力。
武某提交的葉家園村委會于2015年12月9日出具的證明與被告榮某提交的葉家園村委會于2016年4月20日出具的證明,兩份證明雖對本案所涉拆遷房產所有人的姓名各有表述,但對該房屋所有權發(fā)生爭議,及房屋拆遷后的安置樓房及安置面積的表述均為一致,對該兩份證明內容一致的部分,予以確認。
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提交的葉家園村委會于2016年2月15日出具的證明,雙方均對其記載的榮某己的去世時間有異議,認為榮某己的去世時間為2011年,對其他證明內容沒有異議,對該證明中,雙方無異議的證明內容,予以確認。
被告榮某提交的戶主姓名為榮某的宅基地登記卡片復印件,與本院調取的證據相一致,且雙方當事人均無異議,確認該證據的證明效力;葉家園村委會于2016年2月1日出具的證明,雙方當事人對證明內容均無異議,該證明記載了張秀英的去世時間,確認該證據的證明效力;證人傅某、崔某、劉某的書面證明,原告武某提出異議,三名證人也未到庭庭接受質詢,對該三名證人的書面證明不予采信;證人胡某的出庭證言,雙方當事人均無異議,結合其書面證明,對胡某的證人證言予以采信。
本院于景縣國土資源局調取的宅基地登記卡片雙方均沒有異議,確認該證據的證明效力。
本院認為: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根據原、被告提供的證據顯示,原告武某與第三人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協(xié)商確定的安置房屋,是以拆遷的其公婆所建村北房產置換。
榮福錄夫婦所建造的村中、村北兩處房屋,1985年進行宅基地登記時,雖分別登記在榮福錄和被告榮某名下,但宅基地登記卡片是確認宅基地使用權的物權憑證,其只能證明涉案房屋的土地使用權登記情況,不能證明該土地上房屋的所有權歸屬,從村北房屋的建造情況來看,雙方均無直接證據證明涉案土地的取得、建房的過程以及資金的來源等情況,應確定該房屋的所有權為榮福錄夫婦所有。
被告榮某與榮某戊于2004年2月22號對本案所涉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在榮福錄名下的房屋進行分割,從證明的內容及形式看,應屬兄弟二人依農村習俗,對父母所建房屋進行分家的行為。
原告武某關于該證明系證明被告榮某對榮某戊房屋贈與的主張,不予認可。
榮福錄去世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guī)定,對于榮福錄的遺產,應由其繼承人繼承分割。
被告榮某與榮某戊于2004年2月22日簽訂證明將其父母所有的兩處房屋由其二人分得,侵犯了其他繼承權人的合法權益,是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行為,該證明中關于房產歸二人分別所有的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張秀英去世后,對榮福錄夫婦所建的村中、村北兩處房產應作為遺產由其子女榮某、榮某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繼承。
2004年2月22日被告榮某與榮某戊協(xié)商分割其父母房屋時,無證據證明告知了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
現(xiàn)原告武某與被告榮某因房產拆遷產生糾紛,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得知自己的財產繼承權被侵害后,申請參加訴訟,要求繼承其父母的遺產,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的請求合理合法,應予支持。
被告榮某與榮某戊于2004年所簽訂的房產分割證明中,對涉及其兄弟二人所享有產權部分的處分,是其真實意思的表達,不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對該二人具有法律效力,應予確認,即村北房屋屬被告榮某的產權部分歸榮某戊所有,村中房屋屬榮某戊的產權部分歸被告榮某所有。
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分別對村北房屋、村中房屋享有五分之一的所有權。
榮某戊去世后,原告武某作為榮某戊的唯一繼承人,對榮某戊所享有的其父母遺留房屋的部分所有權,享有繼承權利,即武某對該村北房屋享有五分之二的所有權。
現(xiàn)該村北房屋被拆遷后,房屋安置面積為147.4平方米,對該安置面積,原告武某享有五分之二的權利份額,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分別享有五分之一的權利份額。
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八條 ?、第十三條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對宅基地登記在被告榮某名下的村北房屋拆遷安置面積147.4平方米,原告武某享有五分之二的權利份額,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分別享有五分之一的權利份額,被告榮某不享有權利份額。
二、第三人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負責按本判決第一項確定的置換房屋面積比例安排,調整四原告的房產面積。
案件受理費2946元,由原告武某負擔1178.4元,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各負擔589.2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衡水市中級人民法院。
本院認為: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根據原、被告提供的證據顯示,原告武某與第三人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協(xié)商確定的安置房屋,是以拆遷的其公婆所建村北房產置換。
榮福錄夫婦所建造的村中、村北兩處房屋,1985年進行宅基地登記時,雖分別登記在榮福錄和被告榮某名下,但宅基地登記卡片是確認宅基地使用權的物權憑證,其只能證明涉案房屋的土地使用權登記情況,不能證明該土地上房屋的所有權歸屬,從村北房屋的建造情況來看,雙方均無直接證據證明涉案土地的取得、建房的過程以及資金的來源等情況,應確定該房屋的所有權為榮福錄夫婦所有。
被告榮某與榮某戊于2004年2月22號對本案所涉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在榮福錄名下的房屋進行分割,從證明的內容及形式看,應屬兄弟二人依農村習俗,對父母所建房屋進行分家的行為。
原告武某關于該證明系證明被告榮某對榮某戊房屋贈與的主張,不予認可。
榮福錄去世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guī)定,對于榮福錄的遺產,應由其繼承人繼承分割。
被告榮某與榮某戊于2004年2月22日簽訂證明將其父母所有的兩處房屋由其二人分得,侵犯了其他繼承權人的合法權益,是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行為,該證明中關于房產歸二人分別所有的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張秀英去世后,對榮福錄夫婦所建的村中、村北兩處房產應作為遺產由其子女榮某、榮某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繼承。
2004年2月22日被告榮某與榮某戊協(xié)商分割其父母房屋時,無證據證明告知了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
現(xiàn)原告武某與被告榮某因房產拆遷產生糾紛,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得知自己的財產繼承權被侵害后,申請參加訴訟,要求繼承其父母的遺產,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的請求合理合法,應予支持。
被告榮某與榮某戊于2004年所簽訂的房產分割證明中,對涉及其兄弟二人所享有產權部分的處分,是其真實意思的表達,不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對該二人具有法律效力,應予確認,即村北房屋屬被告榮某的產權部分歸榮某戊所有,村中房屋屬榮某戊的產權部分歸被告榮某所有。
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分別對村北房屋、村中房屋享有五分之一的所有權。
榮某戊去世后,原告武某作為榮某戊的唯一繼承人,對榮某戊所享有的其父母遺留房屋的部分所有權,享有繼承權利,即武某對該村北房屋享有五分之二的所有權。
現(xiàn)該村北房屋被拆遷后,房屋安置面積為147.4平方米,對該安置面積,原告武某享有五分之二的權利份額,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分別享有五分之一的權利份額。
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八條 ?、第十三條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對宅基地登記在被告榮某名下的村北房屋拆遷安置面積147.4平方米,原告武某享有五分之二的權利份額,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分別享有五分之一的權利份額,被告榮某不享有權利份額。
二、第三人葉家園村村民委員會負責按本判決第一項確定的置換房屋面積比例安排,調整四原告的房產面積。
案件受理費2946元,由原告武某負擔1178.4元,原告榮某甲、榮某乙、榮某丙各負擔589.2元。
審判長:曹春來
審判員:王飛
審判員:嚴霖
書記員:劉月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