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武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河北省蔚縣。委托訴訟代理人:韓利民,北京超見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蔚縣白某某前堡村村民委員會,住所地:蔚縣白某某前堡村。法定代表人:韓建軍,該村村委會主任。第三人:馬玉珍,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現(xiàn)住河北省蔚縣。委托訴訟代理人:馬富明(系馬玉珍之子),現(xiàn)住蔚縣。
原告武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要求被告前堡村委會給付原告1.52畝土地征用補償款63384元,80棵大杏樹補償款40000元,5棵小杏樹補償款1500元,共計104884元;2、要求被告承擔全部訴訟費用。事實和理由:1999年12月份,原、被告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書》,原告承包被告前堡村委會“方進喜”地10畝土地。該承包地四至為:東至金河口,西至陳支秀,南至沙河,北至道。承包以后,該10畝土地一直由原告經營管理,原告積極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在這10畝土地上種植了杏樹生態(tài)林。林地的各項政策補貼被告均按時發(fā)放給原告,從來沒有人因此發(fā)生過爭議。2003年11月份,蔚縣人民政府給原告頒發(fā)了林權證。該林權證就上述土地林木標明:林權所有人、林地使用權人為原告;林地使用期為50年。2016年9月份,因修公路征占土地,原告上述10畝杏樹林地被征占1.52畝,該林地上種有大杏樹80棵,小杏樹5棵。補償標準是土地補償費41700元/畝,大杏樹500元/棵,小杏樹300元/棵。因此原告應當獲得1.52畝土地補償款63384元,80棵大杏樹補償款40000元,5棵小杏樹補償款1500元,共計104884元。被告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人,已經從相關部門獲得征占土地各項補償,并于2016年9月31日把土地補償費等發(fā)放給了其他村民,卻沒有發(fā)放給原告。因此原告訴至法院,以維護原告之合法權益。被告前堡村委會辯稱,上述土地征收補償款已到位,因被告與第三人就涉案土地的承包有糾紛,村委會調解不開,所以沒有發(fā)放補償款。本案涉訴土地一輪和二輪發(fā)包的情況,現(xiàn)任村委會主任不清楚,請法院依法裁決。第三人馬玉珍述稱,涉案土地的第一輪土地承包合同是被告前堡村委會與第三人馬玉珍簽訂的。第二輪土地承包,根據相關國家政策也應延續(xù)第一輪土地承包。第三人就該土地一直向有關部門主張涉案土地承包權益,直到2016年土地確權時才知道該涉案土地已被原告武某某簽到其自己名下。原告所提供的涉案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的發(fā)包方簽名是“武某某”,而當時的村委會主任是劉昌具,故該合同并不是村委會與原告簽訂的,因此該合同是無效的。林權證是根據合同發(fā)放的,因而無效。而且原告有自己的承包地,因此涉案賠償款應該屬于第三人。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對有爭議的證據,本院認定如下:原告提供的證據:1、第二輪《土地承包合同書》復印件一份,該合同書雖與原件核對無異,但該合同雙方、簽訂時間及簽訂程序均存在重大瑕疵,故對其真實性、合法性本院不予認定,不作為定案依據;2、林權證復印件一份,該權屬證書系國家有權機關頒發(fā),經與原件核對無異,本院予以認定,作為定案依據;3、證人武某1證言,因各方均無異議,本院予以認定,作為定案依據;4、證人武某2證言,因第三人對其證言不予認可,且證人與原告系親兄弟關系,故對其關于補償標準部分證言予以認定,作為定案依據,其它部分證言不予認定。第三人馬玉珍提供的證據:第一輪《土地承包使用權證》復印件一份,該權屬證書系國家有權機關頒發(fā),經核對與原件無異,本院對其真實性予以認定,作為定案依據。根據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本院認定事實如下:本案涉案土地在一輪土地承包時,第三人馬玉珍承包了該土地。在二輪土地承包后,原告武某某將該涉案土地簽至其本人名下后進行了退耕還林,并于2003年11月24日獲得該涉案土地地上林木林權證。2016年9月份,因修公路征占涉案土地1.52畝及地上林木大杏樹80棵,小杏樹5棵。征地補償標準為:土地補償費41700元/畝,大杏樹500元/棵,小杏樹300元/棵。征地相關部門已將征占土地各項補償款發(fā)放至被告前堡村委會。
原告武某某與被告蔚縣白某某前堡村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前堡村委會)、第三人馬玉珍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8月2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武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韓利民、被告前堡村委會法定代表人韓建軍、第三人馬玉珍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馬富明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相關法律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fā)包,承包方案應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且承包程序合法。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時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本案中,涉案土地的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發(fā)包方及承包方均系原告一人簽名,且相關證據不足以證明原告的上述發(fā)包行為系職務行為且承包程序合法。故原告主張依據該合同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從而要求被告給付土地征收補償費的訴訟請求,證據不足,本院不予支持。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土地補償款歸農村集體所有,但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款歸其所有者所有。本案涉案土地地上林木,因國家有權機關頒發(fā)的林權證載明所有權人為原告,故原告關于要求被告給付被征土地林木補償費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條、第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蔚縣白某某前堡村村民委員會于本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向原告武某某給付被征土地林木補償費41500元。二、駁回原告武某某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2398元,減半收取計1199元,由原、被告各自負擔一半。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劉建國
書記員:金桐瑩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