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楊某蓮,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張家口市橋西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劉志云,江蘇天根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張家口市橋東區(qū)食品和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住所地張家口市橋東區(qū)五一大街14號。
法定代表人:司建明,局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武曉銳,河北厚霖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楊某蓮與被告張家口市橋東區(qū)食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以下簡稱監(jiān)督局)勞動爭議一案,本院于2019年4月2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楊某蓮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劉志云、被告監(jiān)督局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武曉銳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楊某蓮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被告向原告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賠償金46000元(2300元/月×20月)。2.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原告于2009年入職被告(原張家口市橋東區(qū)工商行政管理局)處工作,在被告食堂做飯,月工資700元。2012年3月份,月工資漲到1000元。2014年,因工作任務重,月工資派到2000元。之后,因其他同事離職原因,原告工作不斷加重。2018年1月份,經原告請求,被告給原告的月工資漲到2300元。原告按照被告要求每周正常工作,服從被告的管理,嚴格依照被告的要求和規(guī)章制度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從未有遲到早退或者曠工等違反勞動合同、被告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但是,在原告無任何過錯的情況下,被告于2018年年底無故將原告辭退,被告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嚴重侵犯原告的合法權益。現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特向貴院起訴,請求貴院依法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監(jiān)督局辯稱,楊某蓮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應當以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如果原告未能提交相關證據,不能證明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其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請求應當依法駁回。2009年原告與張家口市橋東區(qū)市場建設服務中心(簡稱服務中心)建立勞動關系。服務中心系2005年2月10日依法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資企業(yè)。原告2009年入職該企業(yè)后,從事食堂做飯的工作。其工資由服務中心發(fā)放,養(yǎng)老保險亦由服務中心補繳。依據原勞動部發(fā)放的勞社部(2005)12號《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guī)定,原告與服務中心建立勞動關系。依據《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國家法定的女職工退休年齡是年滿50周歲。依據《勞動合同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原告出生于1966年3月,其達到退休年齡的時間為2016年3月?;陔p方結束了勞動關系的目的,被告于2016年4月為被答辯人補繳了之前的養(yǎng)老保險的費用,因此原告與服務中心的勞動關系已于2016年3月依法終止。再次,之后原告與被告形成的應為勞務關系,2016年7月,張家口市橋東區(qū)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就服務中心的問題進行研究,會議議定原則上同意撤銷該服務中心,并對善后事宜進行安排部署。同年12月,服務中心依法履行了注銷手續(xù),所以原告與被告自2017年1月起,實際屬于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依據法律規(guī)定,由于原告不具備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因此其與答辯人之間的關系應當認定為勞務關系。因此被告認為其與原告之間應當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調整,而不是適用《勞動合同法》的規(guī)定。因此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駁回。
原告向法庭提交了如下證據:1.原告的身份證復印件;2.社保繳納記錄、參保證明;3.通話錄音;4.勞動仲裁委員會的不予受理通知書,擬證明被告曾經為原告補繳了社會保險,服務中心的負責人為被告后勤處主任,服務中心系被告下屬單位。被告對通話錄音不予認可,稱該通話錄音系經過剪輯,不足以證明其主張,對其他證據無異議。被告向法庭提交如下證據:1.2009年4月、2009年5月的兩份臨時人員工資發(fā)放表;2.服務中心補繳社會保險的報銷憑證及銀行回單;3.2016年4月補繳社會保險的社保局流水;4.2016年7月張家口市橋東區(qū)政府會議紀要;5.服務中心基本情況和注銷登記通知;6.被告2017年7月的支出憑證和社保繳費收據、被告2018年的報銷憑證和收據。以上證據擬證明原告的入職時間,用人單位系服務中心以及服務中心目前的情況等。原告的質證意見為,對上述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均無異議,但是對證明目的有異議,證據1的制表人為被告的后勤處主任,也是由被告蓋章確認的。證據2證據名稱是服務中心支出憑證,但是單位負責人簽字確是被告局長司建明,經辦人為被告的后勤處主任,可以證明原、被告之間存在勞動合同關系,服務中心和被告系同一套班子,同一套人馬的附屬關系。證據3結合原告提交的2014年之后的繳費記錄,說明被告曾經以兩個單位為原告辦理了補繳社保的手續(xù)。張家口市橋東區(qū)政府的會議紀要也可以證明服務中心與被告的附屬關系。證據5中服務中心的負責人為劉海全,應該是便于被告管理而進行注冊的。證據6經辦人處有劉海全的名字,也可以證明原、被告之間存在的勞動關系。
本院的認證意見為:對原、被告均認可的證據本院均予以認定。對原告提交的通話錄音,被告認可系與其單位工作人員之間的談話,故本院予以認定,但是鑒于該電子數據經過剪輯,故其證明力較弱。對上述證據的評議,本院將在本院認為中詳盡敘述。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于2009年入職服務中心,在該中心的食堂從事烹飪工作。2016年7月19日張家口市橋東區(qū)人民政府召開了專題會,會議紀要顯示張家口市橋東區(qū)人民政府同意撤銷了服務中心,該中心10名臨時工工資支出從物業(yè)管理費列支,并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簽訂勞動合同。2016年4月被告出資以服務中心的名義為原告補繳了自2006年1月以來的社會保險。2016年12月23日服務中心辦理了注銷登記的相關手續(xù),原告在被告處繼續(xù)從事食堂烹飪的工作。2018年年底被告無正當理由辭退原告。
另查明服務中心系經合法登記的獨立法人組織,成立于2005年2月10日,于2016年12月23日注銷。
本院認為,原告認可被告提交的服務中心臨時人員工資發(fā)放表的真實性,故該證據可以證明原告在2009年5月開始在服務中心工作。原告與服務中心雖然未簽訂勞動合同,但是根據雙方提交的相關證據,本院認定原告與服務中心存在事實上的勞動合同關系。服務中心于2016年12月23日注銷,原告在被告處繼續(xù)工作,雖然原告與被告未簽訂勞動合同,根據原告工作的事實,可以認定原告與被告自2016年12月24日即服務中心注銷之后形成了事實的勞動關系。因服務中心系獨立于被告監(jiān)督局的獨立法人,服務中心注銷后,監(jiān)督局按照政府要求處理了部分善后事宜,但是監(jiān)督局并未完全繼受服務中心的權利和義務,服務中心與原告形成的勞動關系與本案被告與原告形成的勞動關系之間并無實質的關聯性,應該是兩個不同的用人單位與本案原告在不同的時間段所形成的兩個沒有關聯性的勞動關系。關于被告為原告補繳社保的問題,應被告本負責處理服務中心注銷前后的部分善后事宜,且其繳納社保的財物記賬憑證中也顯示系用于為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補繳,故繳納社保一事并不足說明在服務中心注銷前,被告與原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問題。根據原告提交的通話錄音,被告辭退原告并無合法理由,被告庭審中對辭退原告一事也無合理說明,故被告辭退原告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規(guī)定,應當支付原告雙倍的經濟補償金。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勞動關系超過18個月,故被告應支付原告兩個月工資標準的經濟補償金。原告自2018年1月起工資為每月2300元,以此標準計算,被告應支付原告雙倍的經濟補償金為9200元(2300元/月×2月×2)。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七條、第四十七條、第八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張家口市橋東區(qū)食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一次性支付原告經濟補償金9200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0元,減半收取計5元,由被告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馬海龍
書記員: 宋倩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