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楊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巧生,上海市申中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吳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緣,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第三人:陳融融,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中山北路XXX弄XXX號XXX室。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緣,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
第三人:吳緣,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中山北路XXX弄XXX號XXX室。
原告楊某1與被告吳某某、第三人陳融融、吳緣離婚后財產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張旭衛(wèi)獨任審判,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楊某1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巧生,被告吳某某,第三人陳融融,第三人吳緣并作為被告吳某某及第三人陳融融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楊某1訴稱:原、被告原系夫妻關系,現(xiàn)已離婚。上海市新豐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以下簡稱新豐路房屋)系被告用婚后所得的動遷款購買取得,產權登記在被告及第三人陳融融、吳緣三人名下。因該房屋系被告在婚內取得,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故原告訴至法院,要求對新豐路房屋予以分割,方案為該房屋仍然歸被告及兩名第三人所有,三人共同支付原告房屋折價款人民幣178萬元(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
被告吳某某、第三人吳緣、陳融融共同辯稱:新豐路房屋是被告婚前財產的轉換延續(xù),是被告基于其婚前的同住人權利得到的。原告在動遷時并非安置對象,沒有動遷份額。原告婚后一直居住在銅川路的婚房,從未在被動遷房屋內居住過,戶口也沒有遷入被動遷房屋。原告曾于2014年就新豐路房屋提起訴訟,經審理查明該房屋是被告婚前財產的轉換延續(xù),并非共同財產,原告于2015年6月12日當庭撤訴,向法院承認不是共同財產,起訴錯誤?,F(xiàn)原告再次起訴已經超過訴訟時效,喪失了勝訴權,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原、被告原系夫妻關系,2004年3月18日登記結婚,xxxx年xx月xx日出生育女兒楊某2,2014年4月24日經本院判決離婚,楊某2隨原告共同生活。第三人吳緣、陳融融系被告的父母?,F(xiàn)原告以被告在新豐路房屋內的產權份額系婚后取得,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為由訴至本院,要求支持其訴請。
另查明,上海市吳江路XXX號三層前間房屋(以下簡稱吳江路房屋)原為第三人吳緣的母親盛淡如(同住人代表確認載明于2007年4月13日死亡)承租的公房,2009年5月6日第三人吳緣作為該房屋同住人代表(同住人為本案被告及兩名第三人),與拆遷方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同時簽訂優(yōu)惠購買商品房承諾書等協(xié)議,確認以本案系爭的新豐路房屋作為動遷安置房屋。2009年6月9日,第三人吳緣簽收了如下動遷款項:1、貨幣補償金額XXXXXXX元、獎勵費30000元、配合搬遷獎20000元、搬家補助費627元、設備遷移費1430元、一次性補助778145元,共計XXXXXXX元;2、一次性補助30萬元;3、特殊家庭補助5萬。2009年6月10日,被告及兩名第三人作為買方,與賣方上海達安錦迪置業(yè)有限公司簽訂《上海市商品房出售合同》,購買了新豐路房屋,總房價款為XXXXXXX元,該款系用拆遷貨幣補償款抵扣。2009年6月25日,系爭房屋產權登記在三被告名下,共有情況為共同共有。
再查明,原、被告經本院(2014)普民一(民)初字第636號案件判決離婚,當時對子女的撫養(yǎng)進行了處理,分割了部分家具家電,并就原告楊某1婚后領取的房屋補貼款21萬元進行了分割,由原告楊某1支付被告吳某某10.5萬元,但該案未就吳江路房屋的動遷利益予以處理。2014年,原告楊某1與女兒楊某2(由楊某1作為法定代理人)作為共同原告向本院提起訴訟,要求就包括本案新豐路房屋在內的吳江路房屋的動遷利益進行分割,案號為(2014)普民四(民)初字第2358號。案件審理中,原告楊某1于2015年6月12日當庭撤回起訴,表示對夫妻共同財產部分另行主張,該案僅由楊某2作為原告。2015年9月23日,該案判決未支持楊某2的訴訟請求,并經二審維持原判。2016年4月,本案被告吳某某作為原告提起訴訟,要求分割婚后共同歸還的上海市銅川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貸款,案號為(2016)滬0107民初7574號,本院審理后判決楊某1支付吳某某還貸補償款55000元。2017年2月13日,原告就新豐路房屋在上海市靜安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審理中該院裁定將案件移送本院審理,即本案。
上述事實,有當事人的陳述、民事判決書、庭審筆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同住人代表確認書等證據(jù)為證,本院予以確認。
審理中,根據(jù)原告的申請,本院委托相關機構對新豐路房屋的價值進行了評估,評估結論為該房屋價值1070萬元。原告對評估結果無異議,被告認為雙方離婚時間為2014年4月24日,而評估的時點為2017年9月7日,且鑒定方法不當,程序違法,故不認可本次評估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
因雙方在審理中各執(zhí)己見,致調解不成。
本院認為,夫妻婚后取得的財產系共同財產,離婚時應依法予以分割,但一方的婚前財產應歸一方所有。本案系爭的新豐路房屋是在原吳江路房屋動遷后取得,用于對被告及兩名第三人進行安置。被告及第三人認為原告雖然在動遷時已經與被告結婚,但未在被動遷房屋內居住生活,其戶口亦未遷入被動遷房屋,故原告并非動遷的安置對象,原告亦明確要求分割的是夫妻共同財產而不是動遷利益,對此事實,本院予以確認。被告及第三人主張原告的訴訟超過了訴訟時效,喪失勝訴權,但原告就新豐路房屋權利的數(shù)次起訴,符合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斷的規(guī)定,故對被告及第三人的主張,本院不予支持。被告在結婚前已取得吳江路房屋的同住人資格,婚后因吳江路房屋動遷而取得了新豐路房屋的產權利益,可以認定被告在新豐路房屋內的產權份額與其婚前在吳江路房屋的同住人資格相關聯(lián)。然而被告在婚前系吳江路房屋的同住人,享有的是在吳江路房屋內居住生活的權利,婚后因動遷取得新豐路房屋內的產權份額則是屬于被告的財產權,兩者雖有關聯(lián),卻并非完全等同。從吳江路房屋動遷得到的補償款及新豐路房屋購房款的構成來看,除了對被動遷房屋本身的價值補償外,還包括了獎勵費、一次性補助費等其他費用,而此時原、被告已經結婚并生育了女兒楊某2,這一事實足以證明被告在新豐路房屋內的產權份額并非完全由其在吳江路房屋的同住人資格轉換而來。原告主張被告因動遷取得的新豐路房屋內的產權份額系婚后所得,應全部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被告及兩名第三人主張被告在該房屋內的產權份額均系被告婚前財產轉換而來,不同意分割;以上兩種主張均有欠公平,本院均不予支持。對于被告在新豐路房屋內的產權份額,本院根據(jù)公平原則,綜合考慮房屋的來源及目前價值,原、被告及第三人的貢獻大小,原、被告離婚時及離婚后其他財產的分割情況,適當照顧女方及子女利益,由被告支付原告適當?shù)难a償款為宜,具體金額由本院酌定。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百九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十九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上海市新豐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歸被告吳某某、第三人吳緣、陳融融共同共有;
二、被告吳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給付原告楊某1房屋補償款人民幣50000元。
負有金錢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房屋評估費人民幣26000元,由原、被告各半承擔。
本案受理費人民幣7950元,減半收取,計人民幣3975元,由原、被告各半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交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張旭衛(wèi)
書記員:韋穎瑩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