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杜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杜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周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杜3,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上列各被上訴人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征,上海寶淳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杜某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山東省濟南市。
上訴人杜某1因與被上訴人杜某2、周某某、杜3、杜某4分家析產(chǎn)、法定繼承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嘉定區(qū)人民法院(2017)滬0114民初11409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8年7月27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杜某1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發(fā)回重審或依法改判支持其原審訴請。事實和理由:一審法院對上海市嘉定區(qū)徐行鎮(zhèn)錢橋村朱村杜家388號房屋(以下簡稱“388號房屋”)中的樓房一幢,認定分割的份額是錯誤的。對于該樓房一幢,五個成年申請人為共同出資人,每人五分之一,祖父、祖母的各五分之一由母親杜某5繼承。杜某1在建房申請表上有名字,對房屋就有權(quán)利。杜3當時系未成年人,不應(yīng)享有份額。故杜某1應(yīng)享有388號房屋的三分之一份額,杜某4享有十五分之二份額,杜某2享有三分之一份額,周某某享有五分之一份額。
杜某2、周某某、杜3共同答辯稱,不同意杜某1的上訴請求。388號房屋系杜某2出資,村民幫忙建造。兩間平房是留給杜某1的,其他的都是杜某2一家三口和杜某4的,杜某1對樓房一幢不享有任何份額。建房申請表中有杜某1的名字是為了幫助杜某1申請房屋,但實際上杜某1未對388號房屋進行出資,對房屋沒有貢獻。杜3雖系未成年人,但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應(yīng)該享有相應(yīng)份額。
杜某4書面答辯稱,按照父母生前愿望,侄子是杜家唯一杜性男丁。杜某4自愿將388號房屋中其享有的份額全部贈與弟弟杜某1(侄子父親)。一旦法院確認杜某4份額成立,贈與立即執(zhí)行。
杜某1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對388號房屋進行析產(chǎn);本案訴訟費由各方按份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被繼承人杜茂功、莊阿舍夫婦生育一女杜某5,杜某5與丈夫姚德良共生育三名子女,即杜某2、杜某4和杜某1。周某某系杜某2前妻,杜3系杜某2、周某某之女。1979年11月26日,杜茂功作為戶主,與莊阿舍、杜某5、姚德良、杜某2、杜某1、周某某、杜某4共同申請在原嘉定徐行公社朱村大隊杜家生產(chǎn)隊老宅基上建房。該戶原有平房4間,獲批后向西接建七路十九發(fā)平房1間,另建20平方米豬棚1間。1980年9月,杜某1被上海冶金工業(yè)學(xué)校錄取,戶口隨之遷出。1983年,姚德良攜杜某5、杜某4去山東濟南工作,三人戶口一并遷往濟南市。杜某2一家一直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1987年7月18日,杜茂功作為戶主,與莊阿舍、杜某2、周某某、杜3、杜某1共同申請在老宅基上建房。獲批后,該戶拆除了西面平房3間,在此建造了三下三中二上樓房。房屋建成后,由杜某2一家居住。杜茂功、莊阿舍居住在平房內(nèi)。杜某1工作、居住在上海。杜茂功于1999年12月8日去世,莊阿舍于2000年6月20日去世,姚德良于2014年2月26日去世,杜某5于2014年3月20日去世,生前均未留有遺囑。2006年,杜某1對豬棚進行了翻建,并擴大了原有面積,翻建未辦理相關(guān)審批手續(xù)。
一審法院審理中,杜某1、杜某2確認388號房屋包括三下三中二上樓房、豬棚1間及平房2間,平房2間系祖輩建造。
一審法院認為:系爭房屋為農(nóng)村宅基地房屋,根據(jù)有關(guān)規(guī)定,農(nóng)村宅基地房屋的權(quán)利人按照建房用地申請表核定的申請人予以確定。根據(jù)1987年建房用地申請表及2017年8月29日嘉定區(qū)徐行鎮(zhèn)錢橋村民委員會的證明,均能證明1987年申請建造樓房的立基人口為6人,分別為杜茂功、莊阿舍、杜某2、周某某、杜3、杜某1,故系爭樓房應(yīng)屬上述人員共同所有。建房用地申請表中村委會集體討論意見“拆三留二間(二間兄弟)”,僅是對原有老屋的處理意見,不能排除杜某1對新建樓房的權(quán)利,故對于杜某2、周某某、杜3的辯稱,一審法院不予采信。杜某1提交杜某2書寫的建房申請,用以證明父母做主分了家,對系爭房屋兩兒子各人一半,因該建房申請基于特定目的而寫,杜某2亦未向有關(guān)部門遞交,且系爭房屋涉及其他家庭人員利益,故杜某1主張一審法院難以支持。系爭樓房具體分割時,還應(yīng)考慮各方對房屋的貢獻大小等情況予以確定。1987年建房時,在農(nóng)村只留有杜某2一家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已經(jīng)年邁,杜3尚年幼,杜某1在上海工作,其本人表述不清楚其有無出資,而杜某2、周某某正值壯年,屬于家庭主要勞動力,故對系爭房屋的貢獻杜某2、周某某應(yīng)大于其他共有人。祖父母已經(jīng)去世,生前未留有遺囑,故其份額由其女杜某5法定繼承,同時考慮祖父母自女兒、女婿于1983年去濟南后一直與杜某2一起生活,受杜某2照顧較多,故依照法律規(guī)定杜某2可適當分得祖父母部分遺產(chǎn)。杜某5亦已去世,生前未留有遺囑,其配偶先于其死亡,故杜某5繼承的份額由三名子女法定繼承。綜上,一審法院酌定對系爭樓房杜某2享有5/14份額,周某某享有3/14份額,杜某1享有3/14份額,杜3享有2/14份額,杜某4享有1/14份額。平房2間,杜某1、杜某2一致確認系祖輩建造,因祖父母、父母均已去世,故由杜某1、被告杜某2、杜某4法定繼承,繼承份額均等,各享有1/3份額。豬棚因被翻建,并擴大了原有面積,該翻建未辦理相關(guān)審批手續(xù),故權(quán)利不明,本案中一審法院不作處理。一審法院訴訟中,杜某4經(jīng)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系無視法律之行為,視作其自動放棄法律所賦予的答辯、質(zhì)證、反駁等訴訟權(quán)利,所導(dǎo)致的法律后果應(yīng)由其自負。
一審法院作出判決:對于388號房屋,其中樓房1幢杜某1享有3/14份額,杜某2享有5/14份額,周某某享有3/14份額,杜3享有2/14份額,杜某4享有1/14份額;其中平房2間,杜某1、杜某2、杜某4各享有1/3份額。
二審中,各方當事人均沒有提交新證據(jù)。
本院經(jīng)審理查明,一審判決查明的事實屬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根據(jù)一、二審查明的事實和各方當事人的陳述,一審法院認定388號房屋系杜茂功、莊阿舍、杜某2、周某某、杜3、杜某1的家庭共有財產(chǎn)并無不當,本院予以認同。對388號房屋進行分家析產(chǎn)時,以及對被繼承人杜茂功、莊阿舍的份額進行法定繼承時,均應(yīng)當綜合考慮各共有人對房屋的貢獻大小、對被繼承人盡扶養(yǎng)義務(wù)的多少、房屋的實際居住使用情況等因素。一審法院綜合各項因素后酌情確定杜某1對系爭樓房享有3/14的份額,對平房享有1/3的份額尚屬合理妥當,本院予以認同。杜某1的上訴請求缺乏充足的事實及法律依據(jù),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應(yīng)予駁回。另,杜某4向本院提交書面意見稱將其應(yīng)分得的財產(chǎn)份額贈與給杜某1,系其對自己權(quán)利的處理,并無不當,本院予以認可。并據(jù)此對各方當事人應(yīng)享有的房產(chǎn)份額予以相應(yīng)調(diào)整。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坐落于上海市嘉定區(qū)徐行鎮(zhèn)錢橋村朱村杜家388號房屋,其中樓房1幢杜某1享有4∕14份額,杜某2享有5/14份額,周某某享有3/14份額,杜3享有2/14份額;其中平房2間,杜某1享有2/3份額,杜某2享有1/3份額。
本案一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4,300元,由杜某1負擔998元,杜某2負擔1,521元,周某某負擔783元,杜3負擔522元,杜某4負擔476元。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4,300元,由上訴人杜某1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法官助理 曹艷梅
審判員:江??南
書記員:岑華春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