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李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故城縣。委托訴訟代理人:陳章巖,故城縣政通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被告:董某(曾用名董某新),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齊齊哈爾市鐵鋒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曉美,黑龍江東瀅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李德國(曾用名李希瑞),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被告:李德剛,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區(qū)。
原告李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請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共同償還借款130萬元及利息(自2014年6月1日起至付清本息之日止,按月息2分計算),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被告李德國和被告董某開始合伙做寄賣行在我這里借錢,因為李德剛和董某是夫妻關系,李德國和李德剛都是我侄子,并且我還實際去考察了一下,當時寄賣行生意挺好的,董某實力也很強,所以被告董某及李德國向我借款時我就同意了。本案的借款事實在先,形成借條在后。自2012年2月份以來,被告董某、李德國以做生意缺少資金為由,向原告多次借款,截止于2014年6月1日止共借款235萬元,約定月息2分,期間償還本金105萬元,尚欠本金130萬元及利息。2014年6月1日,原告到東北××××區(qū)國莉寄賣行讓被告李德國經(jīng)對賬后書寫了借條,載明:今借人民幣三筆130萬元,使用期限一年,月息2分,加蓋了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國莉寄賣行財務專用章和被告董某的個人手章。在向原告借款時被告要求原告從故城縣農(nóng)行卡內(nèi)匯入被告董某的銀行賬戶內(nèi),后董某用所借款項用于家庭經(jīng)營,以被告李德剛和其子李奇珣的名字購買了房產(chǎn)。2017年5月25日經(jīng)原告多次催要,由李德國在原借條的復印件上注明了原告催要借款的情況。后原告多次找被告董某、李德國催要借款本息未果,依法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決。被告董某辯稱,原告所述與客觀事實不符合,該借款不是董某與李德國做生意缺少資金共同所借的,而是李德國向李某某個人借款,該借據(jù)130萬元應該由李德國償還與董某無關。理由如下:1、原告起訴董某的借據(jù)是李德國個人簽字,沒有董某個人簽字按手印,“國莉寄賣行”公章和董某個人名章并不是董某本人所蓋的,不是董某的真實意思表示,而是李德國與李某某惡意串通,在董某不知情的狀況下偷蓋上去的,該借據(jù)對答辯人不具有法律效力;2、國莉寄賣行成立于2011年3月10日,經(jīng)營形式個人經(jīng)營,不是合伙經(jīng)營,此有營業(yè)執(zhí)照為憑證,該寄賣行與李德國無關;3、董某與李德國不是個人合伙關系,雙方?jīng)]有任何的個人合伙協(xié)議書,所以原告所述沒有事實依據(jù);4、前期董某和李德國是互相幫助的關系,后期雙方是勞動合同(聘用)關系;5、在原告起訴狀中提到的,借款130萬打在董某的銀行賬戶中,并不能證明雙方就存在借款關系,而說明雙方存在其他的經(jīng)濟往來關系。李德國之所以要求原告將借款打在了董某的銀行賬戶,是因為此前李德國曾經(jīng)向董某借款,并且董某一直幫助李德國償還銀行貸款,有證據(jù)為憑證。所以,董某和李德國資金來源復雜,通過董某的轉款繁多。綜上所述,要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李德國辯稱,原告所說的都屬實,這個寄賣行是我和董某合伙干的,向原告多次借款也是我和董某為了生意的需要一塊借的。被告李德剛辯稱,他們做的這些事我一概不知情。我和董某是夫妻關系,李德國是我叔伯弟弟,開始他倆開寄賣行的事情我知道,就是做放點貸款、抵押什么的,后來怎么做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和董某不在一個城市,分居4、5年了。原告舉證如下:(1)2014年6月1日借條一張及2017年5月25日該借條復印件上催要借款借條一張,說明原被告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系;(2)2012年5月2日、2012年3月30日銀行卡轉賬證明一份,證明原告向被告董某銀行賬戶8810里打款5萬元和50萬元。2012年2月15日銀行卡轉賬證明一份,證明原告將50萬元借款匯入董某農(nóng)行卡2218賬戶內(nèi)。銀行卡取款業(yè)務回單5張,證明原告向被告董某履行出借款項的情況,說明原告實際履行了出借借款的義務;(3)原告在農(nóng)業(yè)銀行尾號是9976賬號流水明細7頁及原告借記卡卡號0513明細對賬單6張,證明原告向被告董某打款的情況及董某還款的情況。根據(jù)原告的申請,本院依法調(diào)取證據(jù)如下:被告國莉寄賣行工商資料一份8張;董某與李德剛婚姻關系證明材料一份4張;董某、李德剛、李奇珣房產(chǎn)登記檔案材料5份;董某與李德剛離婚登記檔案材料1份;董某與李德剛在交通銀行大慶分行營業(yè)部自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銀行賬戶資金往來明細1份。被告董某舉證如下:(1)借條一張,證明2011年9月16日李德國買房借款45萬元;(2)工商銀行個人業(yè)務憑證一份,證明2011年7月16日打給李德國家屬劉艷紅6萬元;(3)欠據(jù)一份,證明2011年6月13日替李德國還款5萬元整;(4)借據(jù)一張,證明2011年12月21日李德國借款3000元;(5)借據(jù)及收據(jù)各一張,證明2011年4月30日替李德國歸還劉艷紅的大哥李寶力3萬元整,并支付利息1400元,共31400元;(6)欠據(jù)及借據(jù)各一張,證明2012年1月17日李德國借款16000元、2012年1月6日借款9000元;(7)借據(jù)一張,證明2011年9月8日替李德國還李德國向譚曉龍的借款5萬元;(8)欠據(jù)及借據(jù)各一張,證明2015年12月20日李德國欠賣報廢車款3650元及2015年6月16日李德國向董某借錢8000元;(9)借據(jù)及欠據(jù)各一張,證明2015年11月2日李德國借2800元、2012年2月27日借30000元;(10)銀行貸款還款憑證2張,證明2015年6月15日替李德國還房貸30萬元;(11)勞動合同書一份、寄賣行個體工商戶營業(yè)執(zhí)照及從業(yè)人員表各一張、發(fā)放工資收據(jù)4張、房產(chǎn)登記信息查詢情況說明3份,車輛信息情況表2份。綜上所述,證明董某與李德國有大量的經(jīng)濟往來。被告李德剛舉證如下:哈爾濱呼蘭區(qū)裕民街道學偉社區(qū)與黑龍江工商學院2017年12月21日共同出具的證明一份,證明李德剛與被告董某常年分居的情況。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證。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2)及證據(jù)(3),被告李德國、董某、李德剛對其真實性均無異議,與本案具有關聯(lián)性,故本院予以確認;對法院依據(jù)原告申請調(diào)取的證明材料,符合證據(jù)的法定形式要件,與本案具有關聯(lián)性,故本院予以確認;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1)借條,被告董某稱,該借條上的寄賣行公章及董某個人手章是李德國私自蓋上去的,對此事實,原告與被告李德國予以認可,故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1)的真實性予以確認。對被告董某提交的個體工商戶營業(yè)執(zhí)照,從業(yè)人員登記表原被告之間對其真實性沒有爭議,予以確認;對于勞動合同書,原告及被告李德國對真實性提出異議,被告董某稱“該證據(jù)來源為被告李德國提供”,被告對其主張也沒有其他證據(jù)相佐證,故對該證據(jù)不予采納;對被告董某提交的借據(jù)和欠據(jù),原告雖然對董某與李德國經(jīng)濟往來的證據(jù)提出異議,但被告李德國對董某提交的除了證據(jù)(2)與證據(jù)(5)這兩筆與其無關外,對其他借據(jù)和欠據(jù)予以認可,故此對其他借據(jù)和欠據(jù)的真實性均予以確認;對被告李德剛提交的證明,因該證據(jù)不符合證據(jù)的法定形式要件,也沒有其他證據(jù)來佐證,故本院不予確認。根據(jù)當事人陳述及有效證據(jù),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被告董某于2011年3月10日成立“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國莉寄賣行”(以下簡稱“寄賣行”),企業(yè)類型為個體工商戶,從業(yè)人員2人,組織形式為個人經(jīng)營,經(jīng)營范圍為房屋買賣、生活閑置物品寄賣、租賃中介服務、駕駛證年審及過戶代辦。被告李德國在寄賣行工作,其妻劉艷紅系寄賣行的雇工。被告董某與被告李德剛于1993年5月2日登記結婚,于2017年12月22日協(xié)議離婚。原告李某某與被告李德國、李德剛系同門叔侄關系。原告李某某與被告董某自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間銀行賬戶互有資金往來,具體情況如下:①李某某于2012年2月15日向董某匯款50萬元,董某于同年3月13日向李某某匯款51萬元;②李某某于2012年3月30日向董某匯款50萬元,董某于同年4月30日向李某某匯款1萬元;③李某某于2012年5月2日向董某匯款5萬元,董某分別于同年5月30日、7月1日、7月28日、9月2日、9月29日、11月2日、12月2日、12月30日各向李某某匯款1.1萬元,即董某于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底這8個月期間共向李某某匯款8.8萬元;④李某某于2012年11月5日向董某匯款20萬元,董某于收款后的10日即2012年11月15日向李某某匯款20.4萬元;⑤董某于2013年1月4日向李某某匯款15.8萬元,之后,董某又分別于2013年的1月29日、2月28日、4月3日、5月27日、7月4日、7月30日、8月31日、9月30日、11月1日、11月29日、12月25日、2014年2月12日、3月16日、3月29日、4月29日、5月28日各向李某某匯款0.8萬元,即董某于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底這17個月期間共向李某某匯款28.6萬元;⑥李某某于2013年5月16日向董某匯款20萬元,董某于同年6月15日向李某某匯款20.4萬元;⑦李某某分別于2014年2月12日和2月13日向董某匯款50萬元和40萬元,計90萬元,董某分別于同年3月20日、4月14日和5月13日各向李某某匯款1.8萬元。綜上,李某某與董某資金往來情況為原告李某某自2012年2月15日至2014年2月13日分七次共向被告董某匯款235萬元,被告董某自2012年3月13日至2014年5月27日分32次向原告李某某匯款共計135.6萬元。2014年12月底,原告李某某到齊齊哈爾被告董某經(jīng)營的寄賣行催要借款,被告李德國向原告李某某出具借條一張,借條載明:“今借人民幣現(xiàn)金三筆計壹佰叁拾萬元整(¥1300000.00),使用期限一年,月息2分,計月息貳萬陸仟元整(¥26000.00),其中肆拾萬元六月份的利息捌仟元已付(6月1號付)。借款人李德國(按有手印),2014年6月1日”。被告李德國出具借條時,被告董某未在現(xiàn)場,被告李德國未經(jīng)被告董某同意,在上述借條上加蓋了“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國莉寄賣行財務專用章”和被告董某的個人名章。在上述借條約定的借款期限屆滿后,被告李德國未償還借款,被告董某也未再向原告李某某銀行賬戶內(nèi)匯款。于2017年5月25日,由李德國在原借條復印件上注明了原告催要借款的情況,載明:“董某、李德國向李某某借1300000.00,至今還不上,李某某向我催要借款,李德國(按有手?。?,2017年5月25日”。另查明,①被告董某與被告李德國存在債權債務關系;②登記產(chǎn)權人為李德國,登記日期為2012年5月10日,坐落在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富源名苑3號樓00單元02層04號,建筑面積為122.85平方米的商服房產(chǎn)一套。登記產(chǎn)權人為李德國,登記日期為2014年7月28日,坐落在梅里斯華豐苑二期6號樓03單元05層02號,建筑面積為77.61平方米的住宅房產(chǎn)一套。登記產(chǎn)權人為李德國之妻劉艷紅,登記日期為2015年5月22日,坐落在梅里斯鄉(xiāng)××斯村,建筑面積為48平方米住宅一處。登記日期為2012年12月7日,登記機動車所有人為劉艷紅的奧迪牌(號牌135571C)小型汽車一輛;③李德剛于2005年8月14日購買坐落于大慶市汽車工業(yè)園祥閣汽配城3-6-403住宅房產(chǎn)一套。董某于2009年9月8日購買坐落于大慶市汽車工業(yè)園祥閣汽配城2-7車庫一間。董某與李德剛于2010年8月9日共同購買坐落于大慶市薩爾圖區(qū)緯七路12號東安市場A1號公寓2207和B2號公寓513房產(chǎn)各一套。董某與李德剛之子李奇珣于2013年2月20日購買坐落于??谑小痢谅贰痢了痢辽套恰痢羻卧痢练慨a(chǎn)××套,被告董某在交通銀行大慶支行營業(yè)部向上述房產(chǎn)出賣人海南鼎信置業(yè)有限公司于2013年2月4日匯款20000元,2月19日匯款424067元,2月20日匯款4681元,共計448748元。上述房產(chǎn)均進行了產(chǎn)權登記。原告李某某于2017年11月22日向本院提起訴訟,主張被告董某與李德國共同向其借款,該借款董某用于家庭經(jīng)營、購房,要求三被告共同償還本金130萬元及利息(按月利率2分計算自2014年6月1日始至付清之日止,截止到2017年12月29日開庭日的利息為1116000元)。被告李德國對借款事實認可,并認為其與被告董某共同經(jīng)營寄賣行,系共同借款,應共同承擔還款責任。被告董某則以借款人是被告李德國與己無關,與李德國是互相幫助和聘用關系,不是合伙關系,原告向自己的銀行賬戶中匯款并不能證明自己就與原告存在借款關系,而說明雙方存在其他經(jīng)濟往來等理由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李德剛則辯稱不知情。訴訟中,原告分別于2017年11月27日和2017年12月29日撤回對李奇珣、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國莉寄賣行的起訴,本院依法予以準許,并另行制作了裁定書。
原告李某某與被告董某、李德國、李德剛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11月22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7年12月28日始先后三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前兩次開庭審理原告李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陳章巖、被告董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曉美、被告李德國、被告李德剛均到庭參加訴訟,最后一次開庭審理原告李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陳章巖、被告李德國到庭參加訴訟,被告董某、李德剛經(jīng)本院開庭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現(xiàn)本案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被告李德國對本案借款和催款的事實無異議,并向原告李某某出具了借條及催款情況證明,足以認定原告李某某與被告李德國存在借款的合意并形成借款合同關系,系涉案借款人。原告與被告李德國均主張被告董某是共同借款人之一,被告董某則抗辯李德國是借款人,那么董某是否是本案的共同借款人則是本案的最大爭執(zhí)焦點。從資金往來看,自2012年2月15日開始,原告李某某陸續(xù)向被告董某銀行賬戶內(nèi)匯款共計7筆,合計金額235萬元,被告董某自2012年3月13日始根據(jù)原告李某某匯入資金情況向李某某匯款,截止到2014年5月27日匯款共計32筆,合計金額135.6萬元。由此可見,原告李某某與被告董某資金往來頻繁,按原告主張和被告李德國的自認及雙方資金流情況看,認定被告董某根據(jù)借款數(shù)額按月結息,系共同借款人,既符合法律規(guī)定,也更符合情理和本案實際。理由如下,首先,從資金流看,董某在2012年3月13日向李某某匯款51萬元后,已對李某某于2012年2月15日匯入的50萬元按月利率2分本息償還完畢;李某某于2012年3月30日向董某匯款50萬元,董某于一個月后即4月30日向李某某匯款1萬元即為50萬元按月利率2分一個月的利息;李某某于2012年5月2日向董某匯款5萬元,董某分別于同年的5月30日、7月1日、7月28日、9月2日、9月29日、11月2日、12月2日、12月30日各向李某某匯款1.1萬元,說明董某償付的是匯款55萬元自2012年5月份至2012年12月底這8個月按月利率2分的利息即8.8萬元;李某某于2012年11月5日向董某匯款20萬元,董某用款10日后即2012年11月15日向李某某匯款20.4萬元,該筆款本息結清;董某于2013年1月4日向李某某匯款15.8萬元,這15.8萬元是償還之前匯入董某賬戶利息結至2012年12月底的未償還55萬元本金中的15萬元本金及2013年1月份下欠本金40萬元按月利率2分的利息0.8萬元,之后,董某又分別按本金40萬元,月利率2分,每月利息0.8萬元支付給李某某自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底16個月期間的利息共計27.8萬元;李某某于2013年5月16日向董某匯款20萬元,董某于同年6月15日向李某某匯款20.4萬元,該筆匯款本息結清;李某某分別于2014年2月12日和2月13日向董某匯款50萬元和40萬元,計90萬元,董某分別于同年3月20日、4月14日和5月13日各向李某某匯款1.8萬元,這1.8萬元也是按月利率2分支付的90萬元的利息,該筆匯款利息付至2014年5月13日。由此可見,原告將款匯入被告董某的銀行賬戶內(nèi),被告對其賬戶內(nèi)資金享有管理、使用和處分的權利,被告董某按月利率2分按月支付利息,并償還部分本金,說明被告董某在享有借款權利的同時也履行著被告李德國對原告李某某有關借款約定的義務。這種約定雖無文字和語言表達形式來證明,但從被告董某的行為足以表明。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條有關“當事人未以書面形式或口頭形式訂立合同,但從雙方從事的民事行為能夠推定雙方有訂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條第一款中‘其他形式’訂立的合同”的規(guī)定,本案原告李某某與被告董某雖然未以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訂立合同,但從雙方資金往來情況來看,也可以推定雙方有訂立借款合同的意愿。其次,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七條有關“原告僅依據(jù)金融機構的轉賬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轉賬系償還雙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債務,被告應當對其主張?zhí)峁┳C據(jù)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jù)證明后,原告仍應就借款關系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的規(guī)定,本案原告持有向被告董某匯款的轉賬憑證,已完成初步舉證責任。被告董某抗辯轉賬系償還其他債務,即匯款是償還其與李德國的債務,舉證責任轉移到董某,但從被告董某收款后的行為來看,董某并未用李某某的匯款償還其與李德國的債務,而是按著民間借貸當事人之間通常的交易習慣履行著還本付息的義務,其行為也與原告李某某和被告李德國陳述的借貸還款情況相吻合,原告提供的系列證據(jù)形成了證據(jù)鎖鏈,證實了李某某自2012年2月15日至2014年2月13日共借款給董某、李德國235萬元,董某、李德國已償還本息135.6萬元的事實。被告董某與被告李德國之間雖存系列債權債務關系,但董某未將其納入本案與原告李某某的債權債務沖抵,且董某與李德國的債權債務關系,與本案既非同一法律關系也非同一事實關系,應另行解決。被告董某的抗辯理由不成立,不予支持。綜上,被告李德國與被告董某于2012年2月15日共同向原告李某某借款,約定借款利率為月利率2分即年利率24%,借款期限不定,按月付息。案涉借款截止到2014年5月底,前期利息已結清,尚欠本金130萬元。對上述事實,應予確認。被告董某與被告李德國作為本案借款合同的共同借款人,應共同承擔償還原告借款的義務。關于被告李德剛是否承擔還款責任的問題,被告董某所借原告李某某款項數(shù)額較大,已超出了被告董某與被告李德剛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雖發(fā)生于李德剛與董某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但原告并無證據(jù)證明該借款屬于被告董某、李德剛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chǎn)經(jīng)營所負債務,或者該借款是董某、李德剛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原告李某某以被告董某借錢是為兒子李奇珣買房應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主張,證據(jù)不足,不予支持,故被告李德剛不應承擔共同還款責任。綜上所述,原告李某某請求被告董某、李德國共同償還借款本息,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應予支持。原告李某某請求被告李德剛承擔共同還款責任,證據(jù)不足,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一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七條、第二十六條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董某、被告李德國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共同給付原告李某某借款本金130萬元及利息(以130萬元為基數(shù),按年利率24%計算,自2014年6月1日起至付清之日止);二、駁回原告李某某對被告李德剛的訴訟請求。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26128元,減半收取13064元,保全費5000元,共計18064元,由被告董某、被告李德國共同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衡水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沈彥亭
書記員:李海濤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