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
黃平(湖北楚峽律師事務所)
吳某某
譚賢學(湖北必勝律師事務所)
原告李某某,男,生于1959年2月15日,土家族,駕駛員,住湖北省巴東縣沿渡河鎮(zhèn)孔堡村2組。
委托代理人黃平,湖北楚峽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吳某某,男,生于1954年10月8日,漢族,農民,住湖北省巴東縣沿渡河鎮(zhèn)高巖村5組。
委托代理人譚賢學,湖北必勝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李某某訴被告吳某某損害賠償金追償糾紛一案,原告李某某于2007年5月24日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于當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組成由審判員周敏擔任審判長,審判員向宗良、代理審判員錢財保參加的合議庭,于2007年7月31日、8月30日兩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李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黃平、被告吳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譚賢學均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經審理查明,2007年5月6日,被告吳某某因在本縣沿渡河集鎮(zhèn)修建房屋而雇請劉莫才、譚興才幫忙轉運鋼筋。當車輛將鋼筋從沿渡河老集鎮(zhèn)運至被告吳某某修建房屋的工地后便將鋼材卸在與工地相鄰的公路上,劉莫才、譚興才隨即將卸下的鋼筋撿順,并堆放至公路邊。在轉運過程中,原告李某某駕駛重慶F19636農用車(車主為吳祖明)從本縣沿渡河集鎮(zhèn)一環(huán)路開往二環(huán)路,當車行至本縣沿渡河鎮(zhèn)孔堡村民委員會門前時,遇被告吳某某堆放的鋼筋致使車輛無法通過,原告李某某即將車輛停下等待。被告吳某某安排劉莫才、譚興才繼續(xù)撿順鋼筋以便車輛通行,當車輛能勉強通過時,被告吳某某即在現場指揮車輛通行。原告李某某駕駛車輛在通過的過程中,車輛右后輪碾壓鋼筋上面的一根“7”型鋼管,鋼管另一端彈起時,打至譚興才頭部,譚興才當場倒地,被送往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事故發(fā)生后,巴東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于2007年5月11日作出2007006號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原告李某某應負此事故的全部責任,死者譚興才不負此事故責任。2007年5月7日,巴東縣公安局沿渡河派出所受巴東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委托,主持原告李某某之妻吳宗枝與死者譚興才胞姐譚興秀雙方進行調解,雙方于當日達成由原告李某某一次性賠償給譚興才家屬安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等各項經濟損失共計85000元的協(xié)議,譚興秀在調解協(xié)議達成后代譚興才家屬領取了上述賠償款。2007年5月24日,原告李某某向本院提起訴訟,以被告吳某某具有過錯為由要求被告吳某某分擔賠償責任。
另查明,被告吳某某位于本縣沿渡河集鎮(zhèn)二環(huán)路的建房地基系從庫區(qū)移民戶鄒石手中購買,被告吳某某在建房的過程中與巴東縣沿渡河鎮(zhèn)交通城建環(huán)保服務中心簽訂了《安全生產管理責任書》、《集鎮(zhèn)建設工程管理責任書》,責任書中載明:建設方必須在指定的施工現場范圍作業(yè),因施工需要須臨時占用街道的應向城建部門辦理申請批準手續(xù),在施工過程中,必須保證行人和車輛安全暢通,不得占道堆放材料和超范圍施工,施工人員應當配帶安全帽以及做好其他安全防護措施。2007年5月7日,被告吳某某因建房堆放建筑材料占用公路未征得相關部門批準,施工作業(yè)人員在作業(yè)過程中亦未配帶安全帽。事發(fā)現場公路路面為水泥路面,路面寬度為7米,被告吳某某在事發(fā)當時堆放的兩處鋼筋分別占用路面14.2米x1.9米、5.6米x3.1米。
本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之一是關于本案的責任劃分。原告李某某駕駛車輛應當在確保道路運行安全及確保行人安全的情況下方可通行,在本案中,原告李某某在道路尚有障礙物的情況下駕駛車輛勉強通行,未盡到應有注意義務,致使譚興才死亡,原告李某某具有過錯,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直接原因;被告吳某某在修建房屋的過程中與交通城建環(huán)保部門簽訂了責任書,理應按照責任書中約定的義務進行施工作業(yè),而被告吳某某擅自占用公路堆放建筑材料未征得相關部門批準,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條 ?“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以及第三十二條 ?“因工程建設需要占用道路,應當事先征得道路主管部門的同意。影響交通安全的,還應當征得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同意”的規(guī)定,且被告吳某某在雇請工人施工作業(yè)的過程中未按施工常識為施工人員配帶安全帽,被告吳某某明顯具有過錯,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間接原因;關于死者譚興才在本案中是否具有過錯,在交通警察大隊的責任認定書已認定譚興才在此次事故中無責任,對于公安機關的公文文書,本院應當確認其效力,因此,死者譚興才在本案中無過錯;二是關于本案的案件定性。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guī)定,本案按照責任劃分,是應定性為共同侵權,還是定性為“多因一果”的間接結合?共同侵權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在本案中,原告李某某的過錯行為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直接原因,而被告吳某某的過錯行為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間接原因,二人之間顯然不具備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過失,且其侵害行為并未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因此,此種結合應屬“多因一果”的間接結合;三是關于本案的責任承擔問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或者原因力的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北景钢性?、被告雙方的責任承擔應是一種按份責任,而不應是連帶責任;四是關于本案的主次責任及責任劃分比例。本案中,原告李某某的過錯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應承擔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故對于本案的責任劃分比例,應以原告李某某對賠償款承擔70%的賠償責任,被告吳某某對賠償款承擔30%的賠償責任為宜;五是關于原告李某某在履行賠償義務后是否享有向被告吳某某應承擔份額的追償權。庭審中,本院依法調取了公安機關的戶籍證明,以此查明死者譚興才的家庭成員及主要社會關系。死者譚興才死亡后,其家屬應得的賠償項目包括喪葬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七條“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的規(guī)定,并依據湖北省2007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標準,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5172元,據此計算喪葬費應為7586元。死者譚興才在死亡之前的被扶養(yǎng)人有其母李佑丙、女譚宗瓊、子譚宗柱,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并參照湖北省2007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標準,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計算為20490元。死亡補償費的計算問題,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并參照湖北省2007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標準,計算為68380元,上述三項費用合計為96456元。因此,原告李某某與死者譚興才家屬所達成的補償85000元的賠償協(xié)議沒有超過法定的賠償標準。對于按份責任的內部求償權,雖然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司法解釋未明確加以規(guī)定。但在本案中,原告李某某為安撫被害人家屬已先行墊付全額賠償費用,現原告李某某起訴要求被告吳某某分擔賠償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的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公平”與公正、合理、正義的概念相近,是人們崇高的理念,也是基本的法律價值理念,民事法律關系公平與否,應從我國民法規(guī)范的基本精神出發(fā)。在處理民事糾紛時,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的,按照規(guī)定處理,在法律規(guī)定不具體或者無規(guī)定時,則應依公平原則做出裁決,方能兼顧和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對于本案的處理,應當從追求訴訟公平和填平損失的角度出發(fā),以原告李某某享有向被告吳某某應承擔份額的追償權為宜。
綜上,本案經合議庭評議,并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第一百一十九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吳某某補償原告李某某已付賠償款85000元的30%,即25500元。
二、駁回原告李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上述應付款項限本判決生效后30日內付清,逾期支付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的規(guī)定辦理。
案件受理費500元,由原告李某某負擔350元,被告吳某某負擔15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在遞交上訴狀時按照不服本院判決部分的上訴請求數額交納案件受理費,款郵匯恩施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上訴人在上訴期屆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訴訟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本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之一是關于本案的責任劃分。原告李某某駕駛車輛應當在確保道路運行安全及確保行人安全的情況下方可通行,在本案中,原告李某某在道路尚有障礙物的情況下駕駛車輛勉強通行,未盡到應有注意義務,致使譚興才死亡,原告李某某具有過錯,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直接原因;被告吳某某在修建房屋的過程中與交通城建環(huán)保部門簽訂了責任書,理應按照責任書中約定的義務進行施工作業(yè),而被告吳某某擅自占用公路堆放建筑材料未征得相關部門批準,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條 ?“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以及第三十二條 ?“因工程建設需要占用道路,應當事先征得道路主管部門的同意。影響交通安全的,還應當征得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同意”的規(guī)定,且被告吳某某在雇請工人施工作業(yè)的過程中未按施工常識為施工人員配帶安全帽,被告吳某某明顯具有過錯,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間接原因;關于死者譚興才在本案中是否具有過錯,在交通警察大隊的責任認定書已認定譚興才在此次事故中無責任,對于公安機關的公文文書,本院應當確認其效力,因此,死者譚興才在本案中無過錯;二是關于本案的案件定性。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guī)定,本案按照責任劃分,是應定性為共同侵權,還是定性為“多因一果”的間接結合?共同侵權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在本案中,原告李某某的過錯行為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直接原因,而被告吳某某的過錯行為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間接原因,二人之間顯然不具備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過失,且其侵害行為并未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因此,此種結合應屬“多因一果”的間接結合;三是關于本案的責任承擔問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或者原因力的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北景钢性?、被告雙方的責任承擔應是一種按份責任,而不應是連帶責任;四是關于本案的主次責任及責任劃分比例。本案中,原告李某某的過錯是造成譚興才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應承擔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故對于本案的責任劃分比例,應以原告李某某對賠償款承擔70%的賠償責任,被告吳某某對賠償款承擔30%的賠償責任為宜;五是關于原告李某某在履行賠償義務后是否享有向被告吳某某應承擔份額的追償權。庭審中,本院依法調取了公安機關的戶籍證明,以此查明死者譚興才的家庭成員及主要社會關系。死者譚興才死亡后,其家屬應得的賠償項目包括喪葬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七條“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的規(guī)定,并依據湖北省2007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標準,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5172元,據此計算喪葬費應為7586元。死者譚興才在死亡之前的被扶養(yǎng)人有其母李佑丙、女譚宗瓊、子譚宗柱,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并參照湖北省2007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標準,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計算為20490元。死亡補償費的計算問題,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并參照湖北省2007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標準,計算為68380元,上述三項費用合計為96456元。因此,原告李某某與死者譚興才家屬所達成的補償85000元的賠償協(xié)議沒有超過法定的賠償標準。對于按份責任的內部求償權,雖然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司法解釋未明確加以規(guī)定。但在本案中,原告李某某為安撫被害人家屬已先行墊付全額賠償費用,現原告李某某起訴要求被告吳某某分擔賠償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的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公平”與公正、合理、正義的概念相近,是人們崇高的理念,也是基本的法律價值理念,民事法律關系公平與否,應從我國民法規(guī)范的基本精神出發(fā)。在處理民事糾紛時,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的,按照規(guī)定處理,在法律規(guī)定不具體或者無規(guī)定時,則應依公平原則做出裁決,方能兼顧和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對于本案的處理,應當從追求訴訟公平和填平損失的角度出發(fā),以原告李某某享有向被告吳某某應承擔份額的追償權為宜。
綜上,本案經合議庭評議,并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第一百一十九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吳某某補償原告李某某已付賠償款85000元的30%,即25500元。
二、駁回原告李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上述應付款項限本判決生效后30日內付清,逾期支付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的規(guī)定辦理。
案件受理費500元,由原告李某某負擔350元,被告吳某某負擔150元。
審判長:周敏
審判員:向宗良
審判員:錢財保
書記員:向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