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曾某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戶籍地宜昌市猇亭區(qū),現(xiàn)租住宜昌市猇亭區(qū)。
原告:謝某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戶籍地宜昌市猇亭區(qū),現(xiàn)住宜昌市猇亭區(qū)。
二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強,湖北夷洋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一般授權。
被告:宜昌市猇亭區(qū)桐嶺社區(qū)居民委員會,住所地宜昌市猇亭區(qū)正大路22號,組織機構代碼K2608032-2。
法定代表人:易偉,該居委會主任。
委托訴訟代理人:史俊杰,湖北三立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
委托訴訟代理人:揭夢林,湖北三立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
原告曾某某、謝某某與被告宜昌市猇亭區(qū)桐嶺社區(qū)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桐嶺居委會)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6年8月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曾某某、謝某某及二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強、被告桐嶺居委會法定代表人易偉及委托訴訟代理人史俊杰到庭參加訴訟。因案情復雜,經本院院長同意,本案延長審理期限六個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曾某某、謝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桐嶺居委會承擔違約、侵權責任,賠償由此而造成的全部經濟損失1354.54萬元,并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用。事實和理由:1992年10月15日,原告曾某某被桐嶺村委會(現(xiàn)桐嶺居委會)聘請到該村從事馬鞍山荒山的開發(fā),雙方簽訂了承包合同,并在1994年6月21日經宜昌市公證處公證,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原告經過十多年艱辛努力,投入了大量資金,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正當全面受益之際,有人組織策劃了打砸搶行動,后在公安機關的督辦下政府進行了部分賠償,但政府沒有消毒滅菌,造成絕收至今。此情發(fā)生后,2007年區(qū)里多位領導曾到桃園視察,以為可以豐收,但仍然是無一果,原告上訪,但無人來鑒定損失。后全通占地,并未與原告商談、簽協(xié)議、丈量土地、清點地上附著物,也沒有給安置費,這是明顯的侵權違法行為,原告多次找被告被告才給了原告一份被告與區(qū)里簽訂的國有土地補償協(xié)議書及區(qū)政府(2009)7號文件,但補償協(xié)議書是無效協(xié)議。被告使用國有土地補償協(xié)議書導致原告的土地被征收,被告應提供該項目用地的合法批文,證明項目用地審批合法,否則程序不合法,應當補償原告損失。經原告自行丈量,37畝多土地已經被占10.8畝,申請法院丈量?,F(xiàn)水、電、路均已斷,無法生存和經營,被告的行為構成了根本性違約,給原告造成的一切經濟損失,被告應全部承擔。被告應賠償原告1354.54萬元。庭審中,原告將請求的損失數額由1354.54萬元變更為428.1萬元,理由是起訴時對損失的計算偏高,故變更為:1、開發(fā)改造馬鞍山的一切投資經費(含工人工資、生活費、桃樹、花卉等幼苗栽培費用、出差選擇種苗的費用)計56萬元;2、每年的辛勞費1萬元、規(guī)劃設計費5萬元,自1992年至2011年共20年,為6萬元/年×20年=120萬元;3、桃樹728棵×100斤/棵.年×2元/斤×10年=145.6萬元;4、梔子花2萬元/年×5年=10萬元,桂花樹64棵×1萬元(5年樹勢)/棵=64萬元,麥冬65萬株×0.5元/株=32.5萬元。
被告桐嶺居委會辯稱,1、被告無任何違約行為。雙方簽訂的合同不能履行是因為被告發(fā)包給原告的部分土地被征收,在此過程中被告沒有違法行為,被告在農業(yè)承包合同中除非侵犯原告的經營自主權才構成違約。至于政府是否存在違法行為不是本案所能夠處理的問題。不管政府的征收行為是否違法都不是被告是否違約的前提,因國家政策調整及政府征收行為導致無法履行部分合同義務,屬于情勢變更。2、原告認為被告違約是依據1992年的合同第九條,但1992年的合同已經被1994年的合同所變更,應當按照1994年的合同第十一條確定違約責任。本案被告并無違法轉讓、出讓原告經營地的行為,因此被告并無違約行為。3、原告計算的違約損失于法、于合同、于事實無據。于法無據是原告土地被征收是國家行為,原告只能依法享受相關的補償,原告計算的損失不符合規(guī)定。于合同無據,是原告計算的依據是1992年的合同,即使按照該合同第九條計算,損失也不應當由被告方承擔;1992年合同第九條是違法的,相關內容已經被1994年6月2日的合同相關條款取代,原告的主張于合同無據。于事實無據,民事訴訟以證據為本,原告的損失清單沒有任何客觀證據加以證明,也沒有證據證明與被告存在因果關系。土地征收屬于政府行為,該行為在本案中無法確認有效或無效,被告也無義務為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合法舉證證明。被告對雙方簽訂的承包合同沒有任何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即使原告有損失,原告的損失不是由被告造成的,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原告為支持其訴訟請求,提供了如下證據:
證據一、(94)宜市證猇字第042號《公證書》及1992年10月15日曾某某與被告簽訂的《合同書》,用以證明原、被告雙方存在承包合同關系,公證書及合同書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被告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將土地發(fā)包給原告,并有保障將土地完整交由原告承包經營的義務。且在1992年合同中,雙方明確約定,若第三方需占購承包地的,被告應當賠償原告一切經濟損失,并約定了計算損失的基本方式。
證據二、2011年1月10日猇亭區(qū)人民政府給謝某某發(fā)放的《林權證》、原告自己繪制的《馬鞍山平面示意圖》、照片11張、2008年5月7日曾某某取得的《個體工商戶營業(yè)執(zhí)照》,用以證明承包地的權屬登記情況及原告主體資格,林權證上記載的該土地上種植的主要是桃樹和桂花樹等;同時證明馬鞍山整體面積及果樹、苗木分布情況,原告經營苗木的資質;還證明該土地被強征后,山下苗木被毀,山上苗木、果樹無法經營,給原告造成損失。
證據三、[2003]猇亭民初字第51號民事判決書,用以證明證據一中原、被告雙方簽訂的的兩份合同均為有效合同,被告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原告的實際損失。
證據四、2013年8月26日猇亭區(qū)古老背街道辦事處給二原告出具的《關于您們致信市長有關問題的答復》、2013年猇亭區(qū)人民政府[2003]1號文《猇亭區(qū)人民政府關于曾某某信訪事項的復查意見》、2號文《猇亭區(qū)人民政府關于曾某某(謝某某)信訪事項的復查意見》,用以證明原告一直向有關部門反映要求解決經濟損失,一直主張權利,但均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證據五、2011年4月8日被告與宜昌市國土資源局猇亭分局(以下簡稱猇亭國土分局)簽訂的《使用國有土地補償協(xié)議書》,用以證明被告在未征得原告同意、也未對土地相關苗木果樹等作物進行協(xié)商和評估的情況下,與猇亭國土分局簽訂土地補償協(xié)議,將原告承包的土地征收造成原告經濟損失;同時證明馬鞍山山下部分土地被征收,導致山上水、電、路均處于被截斷的狀態(tài),上述行為被告已經構成了違約。被告只有土地出讓協(xié)議但沒有農用地轉建設用地批文、沒有項目批文,因此,被告出讓土地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不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
證據六、宜昌市猇亭區(qū)人民法院2016年3月17日所作的《庭審筆錄》一份,筆錄第六頁被告承認該土地在1998年由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距離2011年實際占地已有十三年,被告未提供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批文,證明征地程序的違法、土地出讓程序違法,被告構成違約。
被告未提供證據,對原告提供的證據發(fā)表了如下質證意見:
對證據一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無異議,但是對原告主張的觀點有異議,被告認為:1、原告在第一組證據中提供了2份合同,應當以1994年經過公證的合同為依據確定雙方的義務關系,合同是被告與曾某某簽訂的,就本案而言謝某某不是合同的相對方,沒有訴訟主體資格;2、公證的合同中第十二條載明如有國家政策調整按照國家政策辦理,因此如果土地國家需要征收,應當按照征收政策處理;3、合同約定違約一次性賠償承包期內的所有上繳提留額的50%,即使被告存在違約行為,相關的賠償已經做出了約定。
對證據二中《林權證》真實性無異議,林權證上說明使用期限到2023年1月1日,與1994年簽訂的承包合同截止時間一致;對《平面示意圖》是否真實不清楚,應當以現(xiàn)狀為主;3、對《營業(yè)執(zhí)照》的真實性無異議,該證據與本案無關聯(lián)性,種植行為與經營行為不是一回事;對照片拍攝的時間不清楚,不能反映出訴爭的土地在征收前均種植桂花和其他的樹木。
對證據三無異議,民事判決書的內容說明雙方履行的是1994年簽訂的合同。
對證據四的真實性無異議,根據該證據載明的內容,2006年原告林木遭破壞即使有侵權,也不是居委會的原因,而是其他人,與居委會無關;該組證據說明山林是因為全通項目被征收,原告本人對補償類型和款項有異議,因此未能支付賠償款,并非被告的原因;區(qū)政府1號文件與本案無關聯(lián)性,系對曾某某在毛家崗居委會的宅基地的及被占9.445畝花卉苗木問題的意見,2號文件與本案有關聯(lián)性,該文件第二項內容說明2011年征地丈量時曾某某本人、桐嶺居委會當時的書記和現(xiàn)任書記均在現(xiàn)場,是因為曾某某本人對補償標準有異議,因此未領取補償款。
對證據五的真實性、合法性及關聯(lián)性無異議,對原告主張的觀點有異議,區(qū)政府2號文載明征地時曾某某在現(xiàn)場,其對征地行為本身非常清楚,沒有經過原告同意出讓土地的說法不正確;猇亭國土分局履行的是征收行為,被告是按照區(qū)政府的要求將已經納入建設用地范圍的土地交付給有關部門,該行為合法,土地征收是否合法與被告無關;施工并非由被告實施,水、電、路不能正常使用并非被告所為,也不能通過協(xié)議書加以證明。
對證據六的真實性無異議,上次庭審中此話的背景是整個猇亭區(qū)在1997-1998年實施三轉,包括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原告承包的馬鞍山林地被征收前是農用地,林權證上記載的性質屬于山林,桐嶺居委會作為被征收人,應當按照政府要求交付土地,交付土地的行為不是違法行為更不是侵權行為,因此被告不應當承擔侵權或者違約責任。該證據與本案無關。
本院經審查后認為,除原告提供的照片、自行繪制的《馬鞍山平面示意圖》為原告自行制作無法核實其真實性、2013年猇亭區(qū)人民政府[2003]1號文《猇亭區(qū)人民政府關于曾某某信訪事項的復查意見》所涉及的是毛家崗居委會事項與本案無關外,被告對其余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其余證據可以作為本案認定事實的依據,本院予以采信。
經審理查明如下事實:原告曾某某不是被告桐嶺村委會(現(xiàn)為桐嶺居委會)村民。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桐嶺村委會決定引進人才開發(fā)馬鞍山林場(小地名),于1992年10月15日與曾某某簽訂《合同書》,約定將該村四組的馬鞍山荒山、柑橘園和油茶樹承包給該村聘請的技術員曾某某從事開發(fā)和改造,曾某某承包的山林東抵山坡下李子園,南起流水溝,西與屋前水溝為界,北與小茶樹下的李子樹及山路為界,曾某某開發(fā)、改造、經營山林、桔園及油茶園的費用自理,桐嶺村委會保證水、電、路三通。前四年曾某某不上交費用,自1997年至1998年底,每年上交400元,自1999年起,曾某某每年向桐嶺村委會交納承包款800元整;從承包之日起不得單方轉讓,若他方需占購此地,必須承擔曾某某的一切經濟損失;馬鞍山開發(fā)后,由曾順、謝某某繼承。合同簽訂后,曾某某、謝某某一家進場經營。
1994年6月2日,桐嶺村委會與曾某某簽訂《果、林業(yè)承包合同》,約定:桐嶺村委會將坐落于金嶺村四組的20畝馬鞍山林場承包給曾某某,承包范圍東抵李子樹園邊,南抵流水溝為限,西抵屋前水溝為界,北抵山路為界;土地及桔樹、茶園所有權歸桐嶺村委會,曾某某只有經營使用權和承包受益權。合同對承包費的約定:1993年至1996年即承包的前四年承包費全免,由曾某某用于開發(fā)改造;1997年至1998年承包費每年400元,二年共800元;1999年至2000年承包費每年800元,二年共1600元;自2001年1月1日起,雙方每三年協(xié)議一次承包費的數額;曾某某應在當年12月31日前,交清當年的提留和稅收,如果不交,轉成貸款,除按千分之九點六承擔月息外,桐嶺村委會還有權解除承包合同。合同第十一條規(guī)定:如一方違約,應一次性賠償給對方所有承包期內的上交提留的百分之五十,此違約金數額,雙方認為系確認無疑的債務。合同第十二條規(guī)定:合同約定有效期為30年,自公證之日起生效,至2023年1月1日失效;如遇國家政策調整,按照國家政策辦理。雙方還約定申請宜昌市公證處辦理公證。當月21日,宜昌市公證處出具(94)宜市證猇字第042號《果、林業(yè)承包公證書》,對前述《果、林業(yè)承包合同》的真實性及簽約行為進行了公證。合同簽訂及公證后,曾某某、謝某某一家搬至桐嶺村居住,對承包林地進行開發(fā)改造,并逐漸取得收益。
2003年,桐嶺居委會(當時的名稱已經由桐嶺村委會變更為桐嶺居委會)以曾某某截止2002年12月31日應上交承包費4000元但實際只交了1550元、余款2450元曾某某經催告仍拒絕給付為由訴至本院,請求判令解除合同并支付所欠承包費2450元、利息727.68元、違約金2000元。曾某某提出反訴,要求繼續(xù)履行合同,由桐嶺居委會賠償損失16830元并享受國家對荒山開墾的扶助金,將合同承包期由30年變更為70年。本院經審理后于2003年4月28日作出[2003]猇民初字第51號民事判決,確認桐嶺居委會與曾某某1994年6月2日簽訂的《果、林業(yè)承包合同》繼續(xù)履行;曾某某支付桐嶺居委會歷欠承包費2450元、利息443.52元,桐嶺居委會賠償曾某某宅基費損失400元,駁回了桐嶺居委會和曾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此后,曾某某一家繼續(xù)承包經營馬鞍山林場。2008年,曾某某辦理了字號名稱為“宜昌市猇亭區(qū)靜濤花卉盆景經營部”的個體工商戶營業(yè)執(zhí)照,在該林場經營花卉盆景種植與銷售。
2011年1月10日,宜昌市猇亭區(qū)人民政府根據曾某某和謝某某的要求(曾某某說謝某某為其養(yǎng)子),以宜猇政林證字(2010)第004076號《林權證》,將曾某某承包的馬鞍山林地的林地使用權人、林木所有權人、林木使用權人均登記為謝某某,登記面積為18.2畝,主要樹種為桃樹、桂花樹,林地使用期限至2023年1月1日止,四至為東以田埂為界,南、西以山溝為界,北以山路為界。
因三峽全通項目建設占地需要占用曾某某、謝某某一家人承包經營的馬鞍山林場部分林地,2011年4月8日,猇亭國土分局與桐嶺居委會簽訂《使用國有土地補償協(xié)議書》,約定:為支持工業(yè)項目建設,根據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猇亭國土分局擬分期使用省政府批準的猇亭區(qū)2011年第2批次建設用地進行項目建設,雙方就使用土地補償事宜達成如下協(xié)議:本次使用土地面積7.85畝,土地類型及位置見土地勘測定界圖;根據《猇亭區(qū)人民政府關于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宜猇府發(fā)[2009]7號),猇亭國土分局補償給桐嶺居委會的各項費用為506176元,其中土地補償費160691元、安置補助費178545元、青苗補償費147840元、地上附著物補償費19100元,以上費用由桐嶺居委會按照規(guī)定的用途和程序到猇亭國土分局領取,桐嶺居委會被占地后勞動力采取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的辦法安置。曾某某、謝某某認為占地違法,向市長寫信反映與馬鞍山林場有關的問題,猇亭區(qū)古老背街道辦事處接到猇亭區(qū)信訪辦轉送的信件后,于2013年8月26日給曾某某、謝某某送達了《關于您們致信市長有關問題的答復》,答復的主要內容是:1、關于反映的2006年馬鞍山林場被打砸搶事件,該事件系桐嶺居委會部分群眾對馬鞍山林場承包給非本經濟組織成員有看法和意見所為,在公安部門委托價格認證中心對損失價格進行鑒定為46498元后,2007年4月2日曾某某、謝某某已經與桐嶺居委會達成賠償協(xié)議,此事已經案結事了。2、關于承包山林面積問題,應當以1994年經過公證的桐嶺村委會與曾某某簽訂的合同為準。3、關于2011年馬鞍山林場7.85畝承包山林因三峽全通項目占地被征收后的補償問題,桐嶺居委會多次通知你們領取征地費用,雖然你們對補償類型和標準有異議,但由于你們承包的山林屬于其他方式承包,按法律和政策只能付給你們青苗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應該歸集體所有。后曾某某、謝某某不服古老背街道辦事處的答復,向猇亭區(qū)人民政府提出信訪復查申請,猇亭區(qū)人民政府于2013年11月25日作出《猇亭區(qū)人民政府關于曾某某(謝某某)信訪事項的復查意見》([2013]2號),并送達了謝某某。該復查意見答復內容主要是:1、關于反映村干部帶領群眾打砸搶事件(2006年6月2日),2007年4月2日經公安機關調查,并未發(fā)現(xiàn)居委會干部參與此事件,且此事已經賠償到位得到解決。2、關于反映承包山林征地補償的有關問題,經查,1994年6月2日你與桐嶺村簽訂的《果、林業(yè)承包合同》,自愿承包該村馬鞍山林場,合同約定的乙方(即曾某某)只有經營使用權和承包受益權,且該合同同年6月21日在宜昌市公證處進行了公證。2011年4月三峽全通配套項目需要征用你們承包的山林7.85畝,猇亭國土分局進行土地勘測及現(xiàn)場土地分類時,你本人、居委會前任和現(xiàn)任書記均在現(xiàn)場,征地后,居委會多次通知你們領取征地費用,你到居委會談了一次,書記將居委會與猇亭國土分局簽訂的《使用國有土地補償協(xié)議書》出示,并告知你補償內容及標準,你認為補償標準過低,拒絕領取,該征地費用至今還在居委會賬上。居委會領導表示,歡迎你隨時到居委會商談補償問題,領取補償費用,也可以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故維持古老背街道辦事處2013年8月26日作出的《關于您們致信市長有關問題的答復意見》,并通知如不服,可以在收到本復查答復意見書之日起30日內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復核申請,逾期不申請復核,本復查意見書即為信訪事項的終結性意見。后曾某某、謝某某多次信訪,并于2016年1月19日向本院起訴桐嶺居委會,于2016年7月7日撤訴。隨后又于2016年8月8日提起本案訴訟。本案在審理過程中,本院曾組織雙方當事人到馬鞍山林場進行現(xiàn)場全程查勘,被征收的部分林地已經進行了項目建設,看不出原貌及界限,未被征收的山林部分水、電、路不通,上山困難,山上雜木較多,桃樹已經腐爛,無法核實原來栽種的林木的經營狀況。雙方當事人均確認,該林場原來的水、電均由宜昌市猇亭區(qū)金嶺居委會接入,并非由桐嶺居委會接入。曾某某、謝某某確認,他們所主張的428.1萬元損失,系其根據1992年10月15日與桐嶺村委會簽訂的《合同書》,回憶自己這么多年的投入以及預期收入計算而來,無書面證據提供。
本院認為,原告曾某某與被告桐嶺居委會1992年10月15日簽訂的《合同書》,已被雙方在1994年6月2日重新簽訂的《果、林業(yè)承包合同》所代替與變更,曾某某與桐嶺居委會之間就承包馬鞍山林場履行的是1994年6月2日重新簽訂的《果、林業(yè)承包合同》,該事實已經被[2003]猇民初字第51號民事判決所確認,故曾某某根據1992年《合同書》計算違約損失既不符合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也與法律規(guī)定不符,不予支持。同時,結合2011年1月10日猇亭區(qū)人民政府將曾某某所承包的馬鞍山林地的林權證頒發(fā)給原告謝某某以及雙方當事人陳述的理由,可以證實馬鞍山林地系曾某某、謝某某一家共同經營,謝某某同樣有權就馬鞍山林地所涉爭議主張權利,故桐嶺居委會關于謝某某并非本案適格原告的意見與事實不符,不予采納。
原告曾某某、謝某某所主張的2006年林地被損毀事件,桐嶺居委會雖不是侵權人,但已經在2007年根據公安機關委托的鑒定意見與曾某某、謝某某達成協(xié)議并履行完畢,曾某某、謝某某再次主張此部分的損失于法無據,不予支持。曾某某、謝某某主張政府沒有消毒滅菌導致其絕收,并無證據證實,且與桐嶺居委會無關,故對其要求桐嶺居委會賠償絕收損失的意見不予支持。
關于2011年全通項目建設征收曾某某、謝某某承包的馬鞍山林場部分林地的行為是否構成桐嶺居委會侵權的問題。根據2011年猇亭區(qū)人民政府給謝某某頒發(fā)的《林權證》的記錄,馬鞍山林場在2011年登記時為國有土地,雙方當事人在前一次訴訟中也提及1998年政策性三轉,馬鞍山林地的所有權人由桐嶺居委會集體所有變更為國家所有,該林地所有權性質的轉變不影響曾某某、謝某某承包經營權的行使。至于該土地是何具體時間由桐嶺居委會的集體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時手續(xù)是否齊全,不是本案審查的范圍,也不是認定桐嶺居委會是否違約或者侵權的證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四十七條、四十八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之規(guī)定,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依照上述規(guī)定,曾某某、謝某某承包的馬鞍山林場林地是否被征收,各項補償費用標準如何確定,被告桐嶺居委會無權作出決定;土地被政府征收導致被征收部分的合同無法繼續(xù)履行,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guī)定的不可抗力,對于林地被征收導致的后果,桐嶺居委會并無過錯,既非侵權,亦不屬于違約。根據曾某某、謝某某提供的證據,馬鞍山林場部分林地被征收后,桐嶺居委會曾要求曾某某、謝某某去領取相關補償費用,并未拒絕支付,也不存在侵犯曾某某、謝某某其他合法權益的行為。至于曾某某、謝某某承包的馬鞍山林場因部分林地被征收導致水、電、路不通,從而給未被征收的部分也造成損失的問題,亦非桐嶺居委會的違約或者侵權行為所致,故曾某某、謝某某向桐嶺居委會主張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法律依據及證據均不足,其要求桐嶺居委會賠償428.1萬元損失的主張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不予支持。
本案經合議庭評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曾某某、謝某某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41048元,由原告曾某某、謝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寧曉云
審判員 鄧希橋
人民陪審員 胡萬平
書記員: 嚴雪丹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