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施某某。
委托代理人徐雪穎,河北金光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馬金成。
原告施某某與被告馬金成不當?shù)美m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代審判員王海潮獨任審判,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委托代理人徐雪穎、被告馬金成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經(jīng)審理查明,2014年10月8日,原告向張立楊借款26000元整,并出具借條,約定2014年10月13日前全部還清。2014年10月19日,被告給原告出具收條,內容為:今收到施某某欠款人民幣26000元,收款人是被告馬金成。隨后原告父親將26000元給予被告。2015年7月9日,原告與張立楊簽訂(2015)武民一初字第4798號民事調解書,雙方達成調解協(xié)議,原告當庭給付張立楊現(xiàn)金6000元,其余20000元于2015年12月31日前付清。庭審中,原告陳述,與被告之前并不認識,而是張立楊帶被告去原告家索要欠款時才認識,待被告自己第二次到原告家索要張立楊的欠款時,原告父親將26000元給予被告,因被告沒有拿著原告給張立楊出具的借條,才讓被告書寫收條,并將被告身份證留置在原告處,以便將欠條交給原告后將其身份證返還。但被告沒能拿來欠條,并且未將上述款項給予張立楊。而后,張立楊因未取得欠款將原告起訴至天津市武清區(qū)人民法院,雙方達成調解書,原告按約定向張立楊還款。被告對原告的陳述并不認可,認為原告之前欠被告26000元錢。在2014年7、8月份,張立楊找到被告說其同事施某某缺錢,鑒于是朋友的同事,便將原告引薦給被告認識,被告借給了原告26000元錢。被告跟張立楊去原告家索要的是原告借被告的欠款。原告父親將26000元錢給予被告后,將原告給被告出具的借條給了原告的父親,而后打的收條,被告身份證丟了,又補辦了新的身份證,身份證丟哪了不知道。
另查,張立楊陳述,張立楊與被告也是通過別人認識的,到原告家一起去要錢時,原被告才認識,之前并不認識,后來去原告家索要欠款時,才知道原告將錢給了被告,張立楊不知道被告代替其到原告家要錢的事。因沒能找到被告,也就沒能將錢要回來。
以上事實有借條、收條、民事調解書、錄音、筆錄及雙方當事人的當庭陳述等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原告與張立楊之間通過借條、民事調解書等證據(jù)能夠證實其雙方存在借款關系。被告為原告出具的收條能夠證明,原告父親給了被告26000元錢的事實。但是被告在庭審過程中明確表示,是在2014年7、8月份由張立楊介紹認識的原告,并將26000元借給原告,這與介紹人張立楊的陳述明顯不符,并且被告在沒有原告的聯(lián)系方式,也不知道家庭住址,同時也不清楚原告的工作地址的情況下將26000元錢出借給不認識的原告同樣不符合邏輯。原告父親將26000元給予被告后因其未帶原告與張立楊的借條而扣押了被告的身份證,被告的身份證在原告處,而被告卻陳述身份證丟失,顯然與事實不符。被告沒有證據(jù)證明與原告存在借款關系。而原告財產(chǎn)遭受損失,被告無合法根據(jù)取得利益,故被告構成不當?shù)美?,應當返還原告26000元錢。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第九十二條判決如下:
本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被告馬金成返還原告施某某向其支付的26000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225元,由被告馬金成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及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代審判員 王海潮
書 記 員 祁靖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