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方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現(xiàn)住澳大利亞。
委托訴訟代理人:胡純軼,上海市傅玄杰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被告:朱鐵軍,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徐匯區(qū),現(xiàn)住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被告:史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現(xiàn)住澳大利亞。
委托訴訟代理人:項榮磊,上海市國雄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原告方某某訴被告朱鐵軍、史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8月16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經(jīng)原、被告合意,申請庭外和解延長簡易程序的審限兩個月。后于2018年10月10日、2018年10月22日和2018年11月9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方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胡純鐵,被告朱鐵軍、被告史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項榮磊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方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兩被告共同歸還原告借款人民幣90萬元。事實和理由:原告為被告朱鐵軍的岳母、被告史某的母親,兩被告為夫妻。2008年始,兩被告為辦理澳大利亞技術(shù)移民以及在當?shù)刭徺I房產(chǎn),多次向原告提出借款人民幣260萬元,并通過使用他人的換匯額度,將所借人民幣兌換成澳元后匯至被告在澳大利亞的賬戶用于購置不動產(chǎn)和日常生活所需。2013年7月20日,兩被告又因生活所需為由,再次向原告借款人民幣90萬元,并寫下借條,借條中約定該借款期限為5年。原告曾多次要求兩被告先行償還先期人民幣260萬借款,但兩被告卻始終以生活收支入不敷出、日常開銷大為由予以推諉。原告因目前已經(jīng)退休多年,且自身年事已高,渴望安享萬年,且兩被告對于原告此前的借款均未償還,故原告現(xiàn)要求兩被告立即履行還款義務(wù)。鑒于被告朱鐵軍稱已經(jīng)歸還部分借款,原告表示除了本案的人民幣90萬元借款外,原告與朱鐵軍之間尚有人民幣80萬元的借款。
被告朱鐵軍辯稱,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我的部分已經(jīng)歸還,提交銀行明細。
被告史某辯稱,同意歸還,但被告史某沒有償還能力。
對當事人沒有爭議的證據(jù)材料:借條、銀行交易流水、個人業(yè)務(wù)憑證、境外匯款申請書、聲明書及翻譯件、中國民生銀行交易明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2017)滬0115民初93570號民事判決書等,本院予以確認。
根據(jù)上述證據(jù)材料及原、被告的庭審陳述,本院確認如下事實:
被告朱鐵軍、史某原系夫妻關(guān)系,2018年1月14日經(jīng)澳大利亞法院判決離婚。原告方某某系被告史某的母親;案外人朱某某系被告朱鐵軍的父親;案外人史某某與原告方某某系夫妻關(guān)系,系被告史某的父親。
2009年9月17日,原告方某某中國銀行賬戶轉(zhuǎn)賬至朱鐵軍中國建設(shè)銀行賬戶人民幣20萬元;2009年9月17日原告賬戶轉(zhuǎn)賬至被告朱鐵軍建設(shè)銀行賬戶人民幣30萬元;2012年8月14日,原告平安銀行賬戶轉(zhuǎn)賬至被告朱鐵軍賬戶人民幣30萬元。
2013年1月1日,《借條》:今借方某某人民幣捌拾萬元整(800,000元),信用卡兩張(平安、花旗)額度共計壹拾伍萬貳仟元整(152,000)。用于創(chuàng)業(yè)。于2013年12月31日歸還。借款人處有朱鐵軍的簽名。
2013年6月20日,原告轉(zhuǎn)賬給史某某人民幣226,757元,后史某某購匯51,800澳元匯至被告史某賬戶;2013年6月20日,原告轉(zhuǎn)賬給朱某某人民幣294,000元,后朱某某購匯50,000澳元匯至被告史某賬戶;2013年7月2日,原告轉(zhuǎn)賬給案外人余素梅人民幣306,800元,后余素梅購匯54,100澳元匯至被告史某賬戶。
2013年7月20日,《借條》:今向方某某借人民幣玖拾萬圓整,現(xiàn)計劃伍年后歸還。借款人處有被告朱鐵軍、史某的簽名。
2009年4月13日、2009年5月11日和2009年6月11日,原告開立本票各人民幣10萬元。2010年5月28日,被告朱鐵軍轉(zhuǎn)賬至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賬戶人民幣30萬元,備注:還款;經(jīng)查上述賬戶屬被告史某。2010年10月11日,被告朱鐵軍從自己賬戶取現(xiàn)人民幣99,000元。
2015年2月7日、2月9日、2月10日、2月11日、7月6日、7月13日、8月20日、9月25日、10月28日、12月2日被告朱鐵軍分十次每次轉(zhuǎn)賬給原告人民幣5萬元,共計人民幣50萬元;2015年12月9日被告朱鐵軍分四次每次轉(zhuǎn)賬給原告人民幣5萬元,共計人民幣20萬元;2015年12月10日被告朱鐵軍分二次每次轉(zhuǎn)賬給原告人民幣5萬元,共計人民幣10萬元。2015年5月18日被告朱鐵軍轉(zhuǎn)賬給原告人民幣48,479元,庭審中被告朱鐵軍確認人民幣48,479元不是還款。
另查明,2017年12月2日方某某起訴朱鐵軍、史某民間借貸糾紛至本院,要求歸還借款人民幣260萬元。朱鐵軍、史某確認2010年9月在澳大利亞購買房產(chǎn)62.8萬澳元、印花稅3.275澳元,折合人民幣357萬元;2013年7月出售該房屋得款63.3萬澳元,購買新房產(chǎn)價值86萬澳元、印花稅4.6670萬澳元,朱鐵軍、史某確認購買、置換房屋中的人民幣260萬元來源方某某,朱鐵軍、史某確認人民幣260萬元的借款沒有還款。2018年4月26日本院作出(2017)滬0115民初93570號民事判決書,朱鐵軍、史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nèi)歸還方某某借款人民幣260萬元。判決后,雙方均未上訴。
本院認為,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guān)限制借款利率的規(guī)定。借款人應(yīng)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
本案中,原告提供了兩份借條,2013年1月1日借條的金額為人民幣80萬元,借款人為被告朱鐵軍,于2013年12月31日歸還;2013年7月20日借條的金額為人民幣90萬元,借款人為被告朱鐵軍和史某,計劃伍年后歸還。鑒于2013年1月1日借條確定的還款時間早于2013年7月20日的借條,且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被告朱鐵軍向方某某分十六次每次轉(zhuǎn)賬了人民幣5萬元,共計人民幣80萬元,故確認被告朱鐵軍已經(jīng)歸還了人民幣80萬元的借款。被告朱鐵軍認為其轉(zhuǎn)賬給方某某的人民幣80萬元是歸還人民幣90萬元借款的抗辯意見,本院不予采納。被告朱鐵軍抗辯2009年4、5、6月各開立本票人民幣10萬元,共計人民幣30萬元是歸還原告方某某的借款的,因被告朱鐵軍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上述本票由方某某領(lǐng)取,故被告朱鐵軍的抗辯意見,本院不予采納;被告朱鐵軍辯稱2010年5月28日轉(zhuǎn)至被告史某的人民幣30萬元是對原告的還款,因原告及被告史某均予以否認,且被告朱鐵軍亦未能證明上述人民幣30萬元由原告取得,故被告朱鐵軍的抗辯意見,本院不予采納;因被告朱鐵軍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2010年10月11日取現(xiàn)的人民幣9.9萬元交給了原告,故被告朱鐵軍認為上述取現(xiàn)是還款的抗辯意見,本院不予采納。綜上,原告向兩被告出借人民幣90萬元有轉(zhuǎn)賬記錄為證;且兩被告共同出具的借條表明兩被告有共同借款的意思表示;兩被告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進行了還款。故原告的主張符合本案的事實和法律規(guī)定,本院予以支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一十條、第二百一十一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朱鐵軍、史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歸還原告方某某借款人民幣90萬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wù),應(yīng)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wù)利息。
案件受理費12,800元,減半收取計6,400元,由被告朱鐵軍、史某共同負擔(dān)。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錢??燕
書記員:曾??樂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