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房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住承德市隆化縣。
委托代理人李春雨,河北博開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農民,住承德市雙橋區(qū)。
被告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農民,住承德市雙橋區(qū)。
原告房某某與被告張某某、張某某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張明華獨任審判,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委托代理人、被告張某某到庭參加訴訟,被告張某某經本院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本院依法缺席開庭審理,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房某某訴稱,二被告父親張興文在隆化縣××××村陳家墳開辦養(yǎng)豬場期間,在原告處購買玉米作為飼料。截止到2017年2月25日,張興文尚欠原告玉米款4860.00元。當日,張興文出具欠條。張興文于2017年12月去世,張興文所有的養(yǎng)豬場及全部財產由二被告繼承。二被告作為張興文的法定繼承人應當在繼承遺產的范圍內清償張興文所欠的貨款。原告多次找二被告催要,二被告以各種理由拒不給付。原告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特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令二被告給付原告玉米款4860.00元,并支付從2017年2月26日起至貨款付清之日止按月息2%計算的利息。訴訟費用由二被告承擔。
被告張某某未到庭答辯。
被告張某某辯稱,我沒有繼承我父親的遺產,欠款我也不知道。
庭審中,原告出示了以下證據(jù),1、欠條一張;2、隆化縣××××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一份,證明張興文拖欠原告玉米款的事實,被告張興文于2017年12月去世,其女兒張某某、兒子張某某繼承張興文在四道營陳家墳的養(yǎng)豬場;3、原件錄像光盤一份及以物抵債協(xié)議書復印件各一份,證明張興文去世后其子張某某繼承豬場全部的財產,并在該份協(xié)議中的處置了100多頭豬中的62頭,且是遠低于市場價格處置的;
被告張某某對原告出示的證據(jù)發(fā)表以下質證意見,欠條我也不知道是否是我父親簽訂的,無法證實。村委會證明事實不認可,不符合事實。證據(jù)3、我有原件,拿豬抵賬了,當時欠誰錢,誰就拉走豬,因為不出手續(xù),不能隨意拿豬抵賬,所以三方簽訂了的以物抵債協(xié)議書,豬多少錢,我也沒有收到,都是他們處理的。
庭審中,被告張某某出示了以下證據(jù),1、河北省隆化縣人民法院(2012)隆民初字第3811號民事調解書一份;2、張興文生前出具的欠條三張。
原告對被告張某某出示的證據(jù)發(fā)表以下質證意見,認可1號證據(jù)。認可欠王書妍、欠李全滿、王志昌的欠條,但是欠李金滿、王志昌的不認可,不是張興文簽的字。
經本院審核,被告雖對原告出示的欠條提出異議,但并無其他證據(jù)佐證,因此,本院對原告出示的欠條予以采信。隆化縣××××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無該單位負責人及制作證明材料人員簽名或蓋章,同時該證明亦未明確證實二被告繼承了張興文遺產的事實。原告出示的3號證據(jù)僅能證明張興文死亡后,被告張某某用張興文養(yǎng)豬場的部分財產償還張興文債務的事實。因此,原告出示的2、3號證據(jù)不能證實原告所主張的二被告繼承了張興文遺產的事實。原告對被告張某某出示的1號證據(jù)無異議,本院予以采信。原告雖對被告出示的2號證據(jù)部分有異議,但并無證據(jù)反駁,因此,本院對被告出示的2號證據(jù)予以采信。
經審理查明,張興文與趙彥紅于1980年12月8日登記結婚,婚后生育二被告。2012年10月17日,張興文與趙彥紅經河北省隆化縣人民法院調解達成離婚協(xié)議書,河北省隆化縣人民法院制作了(2012)隆民初字第3811號民事調解書。調解書約定,位于雙橋區(qū)××圈子溝鎮(zhèn)××房屋3間歸趙彥紅和張某某所有,隆化縣中關鎮(zhèn)王柵子村養(yǎng)豬場歸張興文所有,拖欠的債務由張興文償還。張興文在隆化縣××××村陳家墳經營養(yǎng)豬場期間,在原告處購買玉米,欠原告玉米款4860.00元。2017年2月25日,張興文出具欠條一張。張興文于2017年11月27日因病死亡。張興文死亡后,被告張某某用張興文養(yǎng)豬場的部分財產償還了張興文生前所欠的部分債務。另查明,張興文離婚后未再婚,其父母先于張興文死亡。
本院認為,債務人張興文死亡后,二被告作為張興文的繼承人清償張興文債務的責任以繼承張興文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庭審中,原告出示的證據(jù)不能證實二被告繼承了張興文的遺產,因此,原告請求二被告承擔清償張興文生前所欠債務的請求,無事實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第三十三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房某某的訴訟請求。
原告預交案件受理費已減半收取25.00元,由原告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張明華
書記員: 吳文利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