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襄陽魚梁洲經濟開發(fā)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唐俊凌,湖北法正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襄陽市樊城區(qū)。
上訴人徐某因與被上訴人張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襄陽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2015〕鄂襄新民初字第0199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唐俊凌到庭參加訴訟。被上訴人張某某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徐某上訴請求:1、依法撤銷一審判決,改判上訴人向張某某承擔61200元債務清償責任;2、本案的一、二審訴訟費用及相關費用由被上訴人張某某承擔。事實與理由:一、關于被上訴人所持有的二張條據,與其打算證明五次借款的真?zhèn)闻c邏輯關系。(一)針對第二張條據,一審法院查明及認定表述為:“庭審中,據原告張某某陳述:2014年6月26日出具的借條實際發(fā)生借款金額為50000元,本金加利息為74000元,但認為利息計算太少,要求被告增加利息7200元,故由被告徐某出具欠條共計金額81200元”;“2014年6月26日匯總借款50000元,具體利息31200元,借款時間及利息約定不詳,不能確定借款利率和借款時間,故認定借款金額為50000元”。一審法院偏聽被上訴人的隨意解釋,絲毫不考慮其邏輯矛盾與不符合生活常理,認定事實明顯與法律規(guī)定背道而馳。(二)關于第一張條據的分析。首先,第一張條據是借款憑據的謄抄件,從現(xiàn)實生活常理來分析,民間借貸借條的出具一般具有單一性、隨意性,即在借貸產生的當場,當事人可能隨意找到可供保存、書寫的空白紙張進行借條書寫,而極少在第二次借款仍然需要找到第一張借條在后面續(xù)寫的可能,更何況三次借款。并且三個落款時間存在明顯的邏輯上的矛盾,即在一張完整的版面的書寫順序上,2011年的落款夾在2008年與2010年之間,這說明這份條據并不是原始條據,只是雙方對賬并謄寫的產物。其次,第一張條據上記載的10000元借款已經包含在三次借款金額之中,該借款屬于被上訴人重復記錄,并未得到上訴人簽名及認可,但一審法院依然錯誤認定。再次,針對第一張條據去偽存真后,可認定的金額為95000元,這期間有郭靜文代收的3000元未予扣除。(三)第一張條據存在明顯的人為撕毀并重新拼接粘貼的痕跡,被上訴人對此多次陳述自相矛盾,無法判斷真假。被上訴人的主張屬于重復主張。(四)關于兩張條據的邏輯關系分析。一審法院認定“兩份借條涉及借款總金額并不相同,差距較大,且前一份欠條涉及借款的事實被告均認可,只是前一份欠條中間有一條撕破的痕跡,但不是撕毀而無法辯認具體內容,故一審院認為,兩份借條單獨存在,后一份借條不是前一份借條的匯總?!鄙显V人認為,第二張條據書寫的是“欠條”與第一張條據書寫的“借條”存在本質區(qū)別?!扒窏l”說明雙方進行了針對前期債權債務的對賬處理,最終將歷史借款還款進行匯總,出具“欠條”表明“本金及利息共計81200元”。一審判決認定:“證人劉某陳述,2014年夏天,徐某喊其一起找張某某換借款條,將原來零散的借條匯總后出具了一張總借條,當天徐某向張某某還款20000元外,沒有發(fā)生其他現(xiàn)金交易。雙方當事人對證人的陳述無異議?!币粚彿ㄔ赫J定了該事實,但在判決時又不采信。上訴人認為前后二張條據的金額基本一致,并不存在一審法院認定的“差距較大”。二、本案客觀事實理順后,邏輯嚴密,證據絲絲入扣,證明被上訴人虛構事實、虛假陳述。本案的事實是:2014年6月26日前,被上訴人張某某與上訴人徐某存在若干次借款和還款。2014年6月26日,上訴人徐某在證人劉某的陪同下,一起到被上訴人張某某的居所換借款條據,經過雙方對賬,最終確認總欠款金額為74000元,利息7200元,共計81200元。被上訴人在上訴人面前將謄寫的借條撕毀,第二份條據屬于雙方對賬的產物,并沒有產生實際的資金流動,之前的所有條據全部作廢,雙方的本金和利息明確清晰。三、以第二張條據認定債權債務,2014年7月,上訴人向被上訴人再次償還現(xiàn)金20000元,應當予以扣減,總欠款金額應為61200元。綜上所述,一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導致錯誤判決。
被上訴人張某某未到庭答辯,也未提交答辯意見。
張某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被告徐某償還原告借款187200元,并按年息30%承擔借款利息;2.本案訴訟費由被告徐某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2008年12月1日,徐某向張某某出具借條一份,內容為:“今借到張某某現(xiàn)金5000元整,大寫伍仟元,已付2分息,半年600元整”。2010年3月28日,徐某向張某某出具借條一份,內容為:“今借到張某某現(xiàn)金70000元整”。2011年6月26日,徐某向張某某出具借條一份,內容為:“今借到張某某現(xiàn)金20000元整,年息3分”。2013年的一份無徐某簽名的借條載明:徐某欠11000元。張某某主張徐某償還10000元,被告徐某對該10000元予以認可。2014年6月26日,徐某向張某某出具借條一份,載明:“今借到張某某現(xiàn)金74000元,再加上利息7200元,共計81200元,到期不還,抵押房產”。2013年10月16日,徐某償還張某某利息3000元。之后,徐某分兩次向張某某償還40000元,每次20000元,張某某向其出具收條。
一審庭審中,張某某陳述:2014年6月26日出具的借條實際發(fā)生借款金額為50000元,本金加利息為74000元,但認為利息計算太少,要求徐某增加利息7200元,故由徐某出具欠條共計金額81200元。事后,剩余款項經張某某多次索要未果,導致本案糾紛。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在無證據表明雙方之間借款違反法律、法規(guī)禁止性規(guī)定的情形下,雙方因此形成了合法的借貸關系,但雙方在借款中有關利息的約定未超出年息24%規(guī)定部分合法有效,被告應當依據約定予以支付,雙方約定年息超出24%且未履行部分不受法律保護,年利率超出36%部分無效,雙方對借款利息及還款期限無約定的,應從借款人主張權利之日起由被告向原告支付6%的占用資金利息。原告向被告提供借款后,被告應當履行還款義務并應當依法向其支付借款利息。關于原、被告之間的借款本息及還本付息的情況,一審法院認定:一、原告提供被告出具的借條兩份,其中一份借款四筆,被告簽名三筆,無簽名一筆,涉及金額分別為5000元、20000元、70000元、11000元,共計106000元;另一份借款一筆,涉及金額81200元;后一份借條是否屬前一份借條的匯總。通過庭審查明,兩份借條涉及借款總金額并不相同,差距較大,且前一份欠條涉及借款的事實被告均認可,只是前一份欠條中間有一條撕破的痕跡,但不是撕毀而無法辨認具體內容,故一審法院認為,兩份借條單獨存在,后一份借條不是前一份借條的匯總。二、借款金額如何認定,結合原、被告雙方當事人的陳述、提供的證據和法院查明的事實,一審法院認為:1、2008年12月1日借款5000元,提前扣除半年利息600元,可以確定該借款實際金額為4400元,利息約定為年息24%;2、2010年3月28日借款70000元,未約定利息;3、2011年6月26日借款20000元,年息36%;4、2013年欠借款10000元(原告認為11000元,實際主張10000元,被告未出具欠條,但認可10000元欠款);5、2014年6月26日匯總借款50000元,利息31200元,具體借款時間及利息約定不詳,不能確定借款利率和借款時間,故認定借款金額為50000元。三、還款付息情況,根據鑒定意見書的鑒定意見及當事人一致陳述作如下認定:2013年10月16日徐某支付張某某利息3000元;之后,徐某分兩次向張某某償還40000元(每次20000元),張某某稱上述款項系徐某償還利息,徐某稱雙方對是先償還本金還是利息未進行約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一條之規(guī)定,債務人償還金額不足清償全部債務,且雙方當事人對于還本付息的順序沒有約定的,應先抵充利息,再償還主債務。綜上,一審法院已對原、被告之間的借貸關系及相關借貸事實和利息進行了分析和評判,原告的訴訟請求符合此評判意見的部分,予以支持;超出部分,不予支持;對被告的抗辯意見不再逐一分析和評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條、第九十條、第一百零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之規(guī)定,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判決:一、被告徐某欠原告張某某借款本金154400元及利息(其中以4400元為本金,自2008年12月2日起至判決確定給付之日止,按年息24%標準計算;其中以70000元為本金,自2014年11月14日起至判決確定給付之日止,按年息6%標準計算;其中以20000元為本金,自2011年6月27日起至判決確定給付之日止,按年息24%標準計算;其中以10000元為本金,自2014年11月14日起至判決確定給付之日止,按年息6%標準計算;其中以50000元為本金,自2014年11月14日起至本判決確定給付之日止,按年息6%標準計算),扣減已支付的利息43000元,剩余借款本息,由被告徐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原告張某某履行;二、駁回原告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2025元,原告張某某負擔525元,被告徐某負擔1500元。
二審另查明:2013年10月16日,郭靜文向徐某出具收條“今替張某某阿姨代收3000元錢”,張某某對此予以認可,該條據并未注明該款是利息。張某某向徐某出具兩張收條,其中落款時間2014年7月的收條一份,內容為:“收徐某付息20000元”;另一份無落款時間的收條,內容為:“收徐某還款20000元”,其他事實與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一致。
本院認為,綜合雙方當事人訴辯意見,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本案實際借款金額和利息如何認定;最后一筆20000元還款是否應從本金中扣減。張某某主張徐某共向其借款187200元,即兩張借款條據上記載的所有金額。徐某辯稱,第一張借款條據上記載的金額,經過雙方對賬后,于2014年6月26日重新出具了一份總借條,第一張條據已經撕毀作廢,應以第二份條據作為借款金額,并扣除2014年7月還款20000元,實際徐某只欠張某某61200元。本院結合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和庭審查明的事實評判如下:
關于第一張條據和第二張條據的關系。即第一張條據和第二張欠條是分別單獨成立的借款關系,還是第二張欠條是在第一張條據進行對賬結算后重新出具的匯總借款條據。首先,從第一張借條的內容看,有三份徐某出具的借條,上下排列順序為:“2008年12月1號”、“2011年6月26號”、“2010年3月28日”,排列順序未與時間順序相對應。從書寫筆跡、字體、顏色等外觀來看,應為同一時間所寫。本院2015年4月1日第一次審理該案時,被上訴人張某某稱是事后將幾張借條挪到一張紙上的。同時,對于借據上有不同的筆跡,經原審法院向張某某調查,張某某承認在每份借條后面添加的時間是其本人所寫,其辯稱是還款時間,而且在條據上張某某未經徐某認可自己添加一筆徐某欠款壹萬壹千元。本院認為,借條是借款人向出借人出具的證明雙方存在借款關系的憑證,其內容是雙方協(xié)商一致的結果,在借條書寫完成后,除非雙方一致同意修改或做新的約定,借條持有人不得隨意涂改、添加內容。張某某作為借據持有人未經徐某同意,隨意在借條上添注時間,并增加新的欠款內容,嚴重影響了該借款條據的客觀性。從張某某的上述行為看,該條據更像記錄徐某向其借款情況的記賬憑證。其次,第一張條據有撕開分成兩半的粘貼痕跡,并經過了拼接粘貼,持有人張某某對該具有嚴重瑕疵的證據形成的事實前后陳述不一,不能作出合理解釋,其合法性難以保證。
關于第二張條據。首先從內容看:“今借到張某某現(xiàn)金74000元,再加上利息7200元,合計81200元整”。從常理分析,一般的借款條據內容應是借到現(xiàn)金多少元,可以同時約定利率,不會出現(xiàn)沒有約定借款期限和利率而提前算好具體利息數(shù)額的情形。從該欠條的內容看,其更象是一種結算本、息的情形,不符合一般借款人出具借條的常理。其次,在本案兩次庭審中,證人劉某均出庭作證,證明2014年夏天,徐某喊其一起找張某某換借條,將原來零散的借條匯總后出具了一張總借條,并于當天向張某某還款20000元,除此之外沒有發(fā)生其他現(xiàn)金交易。雙方當事人對證人的陳述無異議。劉某作為證人,陳述的事實均得到當事人的認可,且兩次出庭證言內容一致,證言的可信度較高。該證言印證了徐某與張某某對以前的借款進行了結算,重新匯總出具了一張總欠條的事實。同時,證人劉某陳述的結算換條為2014年夏天與第二張欠條落款時間2014年6月26日也基本吻合。再次,從雙方當事人對2014年6月26日的欠條載明借款金額由來的陳述分析,張某某對徐某向其出具81200元的借款由來,在歷次開庭時陳述均不一致。2014年12月17日,在一審庭審時未說明該筆借款的情況;2015年4月1日本院第一次審理該上訴案時,庭審中,張某某陳述2014年6月26日的條子都是以前借的錢,這三、四年徐某都沒有找我借過錢了,條子是之前打的,當天沒給徐某錢,又稱給了8000元現(xiàn)金。前后陳述互相矛盾;2015年11月17日,一審重審庭審中又陳述一次性給的現(xiàn)金,打條子時給的24000元的利息,50000元的現(xiàn)金。同時,張某某又對證人劉某作證人時陳述的徐某和劉某一起找張某某換借條匯總后出具一張借條的事實予以認可,而且劉某證實在換借條時,徐某除還張某某20000元現(xiàn)金外,雙方沒有其他現(xiàn)金交易,更加印證了第二張欠條是對第一張條據記載的借款情況對賬后,重新結算出具的總欠條。徐某對該張欠條的形成在歷次開庭審理中陳述一致,證人劉某庭審作證時的多次陳述也保持一致,其陳述合情合理,真實性、可信度更強。從第一張條據和第二張條據載明的金額來看,第一張條據上記載的三份借條金額94400元,加上張某某自己手記、徐某認可的10000元,合計為104400元,減去雙方換條時徐某還的20000元,以及郭靜文代收的3000元,下欠81400元,而第二張欠條的總金額為81200元,二張條據的金額基本接近。綜上所述,從當事人提交的證據、當事人的陳述,結合證人證言分析,本院認為,2014年6月26日徐某出具的欠條應是雙方對以前借款進行結算后重新出具的總欠條,本院確認雙方欠款本金為81200元。
關于2014年7月徐某還款20000元應否從借款本金中扣除,因該收條上明確寫明收到付息款20000元,結合之前雙方借款均約定有利息,故可以認定雙方對結算后的81200元借款約定有利息。故該筆款項只能抵扣徐某應支付的利息。張某某在訴訟時提出要求支付30%的利息,本院不予支持。利息應從出借之日起按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四倍計算。
綜上所述,上訴人徐某關于其只欠張某某借款81200元的上訴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對其要求將支付利息20000元作為借款本金予以扣減的上訴理由不予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判決不當,本院依法予以糾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條、第九十條、第一百零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缺席判決如下:
一、撤銷襄陽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2015〕鄂襄新民初字第01997號民事判決;
二、徐某欠張某某借款本金81200元及利息(自2014年6月26日起至清償完畢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4倍計算),扣減已支付的利息20000元,剩余借款本息,由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給張某某;
三、駁回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一審案件受理費2025元,由張某某負擔810元,由徐某負擔1215元。二審案件受理費2844元,由張某某負擔1137元,由徐某負擔1706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劉賢玉 審判員 褚玉梅 審判員 劉 燕
書記員:李夢秋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