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徐某某,女。
委托代理人馮某某,男。
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公司,地址鶴崗市工農區(qū)39委供銷合作社果品批發(fā)市場D棟201室。
法定代表人王忠,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王某,男,該公司職員。
委托代理人關某某,男,該公司法律顧問。
原告徐某某與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公司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4月5日立案,依法由審判員紀春花適用簡易程序主審本案。于2017年5月5日公開開庭進行審理,原告徐某某、委托代理人馮某某、被告委托代理人王某、關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徐某某訴稱,2013年8月5日,原告與被告簽訂了商品房預定認購書,原告向被告購買了坐落于向陽區(qū)南翼路南側開發(fā)建設“和諧花園小區(qū)”1號樓3單元507室,建筑面積為90平方米的房屋,每平方米3,600.00元,原告原告向被告先預交了首付款92,000.00元,當時被告口頭承諾在2014年10月份入戶,并且通知原告與被告另行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并辦理相關入戶手續(xù),雙方約定到期后,被告并沒有將房屋交付給原告,同時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原告多次找被告詢問,得知被告根本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原告與被告之間的認購書違反了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屬于無效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解除原告與被告之間簽訂的商品房預定認購書,返還原告預交房款,并且承擔賠償違約責任。訴訟請求:1.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返還原告購房款92,000.00元,利息27,600.00元,共計119,600.00元;3.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公司未提交書面答辯,庭審中辯稱,1.對原告與被告簽訂的商品房預定認購書沒有異議,但是我公司不應該成為本案被告,本案應該追加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清欠領導小組、鶴崗市規(guī)范民間借貸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為本案被告。2.該項目來源是鶴崗市公安局專案組將該項目給予興邊木器廠列為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項目,由興邊木器廠開發(fā)管理,項目竣工后交付給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由于興邊木器廠不具有對外開發(fā)主體資格,在清欠小組的指導下借用了我公司資質,對外開展業(yè)務,辦理相關的開發(fā)證書,認購書上的合同專用章是興邊木器廠刻制的并不是我公司授權刻制的公章。3.原告給付的購房款我公司沒有收到,該款是興邊木器廠收繳的,該廠將款項已經用于開發(fā)施工,因此要查清本案的事實,應該追加上述三個單位作為本案被告。
原告徐某某提供證據:
證據一、商品房預定認購書及收據(出示原件提交復印件),證明在2012年9月21日,原告與被告簽訂了商品房預訂認購書,在該認購書中雙方議定了房屋的位置、建筑面積、房款總價及平方米單價,同時能證明被告收取了按照合同第二項30%的首付款92,000.00元整。被告對該證據真實性沒有異議,認為該合同并不是我公司出具的,該合同專用章也不是我公司使用的,是興邊木器廠自行刻制的,該款我公司沒有收到;該認購書并沒有約定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以及入戶時間,因此該合同不能證實我公司是該項目的實際開發(fā)人,也證實不了我公司存在違約行為。本院認為,被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該證據符合法律規(guī)定,應予采信。
證據二,私營企業(yè)基本注冊信息查詢單,證明被告被訴主體適格。被告對該證據真實性沒有異議,認為該證據證明不了被告是實際開發(fā)人和收款人。本院認為,被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該證據符合法律規(guī)定,應予采信。
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公司提供證據:
證據一、借用營業(yè)執(zhí)照協議書(出示原件提交復印件),證明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是該項目的實際開發(fā)人,開發(fā)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稅費以及責任全部由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清欠領導小組承擔。原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有異議,認為按照法律規(guī)定借用資質施工違反了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該協議應認定為無效協議,而且該內容沒有向原告告知和釋明。
證據二、鶴崗市規(guī)范民間借貸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會議紀要一份(復印件),證明該項目被市委市政府列入群眾自救項目享受特殊扶持政策的項目。原告對該證據真實性有異議,認為不能證實本案的爭議房屋問題。
證據三、2014年1月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出具的鶴棚改函(2014)16號、2014年6月19日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出具的項目建設房屋預售申請、2014年7月4日黑龍江省非煤礦城市棚戶區(qū)改造推進辦公室下發(fā)的黑棚改(2014)4號文件、2016年4月14日鶴崗市規(guī)范民間借貸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出具的關于和諧花園二期工程申請立項的函、2014年6月13日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項目建設用地預審申請(均為復印件),以上證據證實該項目是政府為了償還放款戶特殊審批的項目,享受國家特殊政策,該項目已經列入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項目與被告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沒有關系,該項目實際所有人應該是鶴崗市興邊木器廠和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原告對該證據真實性有異議,認為該組證據的形成時間是原告與被告簽訂商品房認購書之后形成的,不能對抗原、被告之間的認購書,該情形的變化被告沒有及時向原告告知和釋明,所以該證據不能證實被告的待證事實。
證據四、2012年5月20日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清欠領導小組出具的關于請示和諧花園小區(qū)開工建設的報告(復印件)、2014年7月8日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出具的委托書一份(出示原件提交復印件),證明該項目在2011年8月15日已經列入償還民間借貸項目,和諧家園小區(qū)是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的項目,該單位具有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該單位將該項目委托興邊木器廠廠長畢秀芝辦理,結合其他證據,被告在與原告簽訂合同之前該項目已經列入棚改項目和償還民間借貸項目,因此該項目實際開發(fā)人是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我公司并沒有收到原告的購房款。原告對該證據的委托書沒有異議,認為該證據沒有委托期限和和諧花園小區(qū)的具體事項,所以不能證實被告的證明觀點,該委托書時間是在雙方簽訂商品房認購書之后形成,所以不能證實被告向原告告知了該項目為棚改項目。
對被告提供的上述證據,本院認為,鶴崗市興邊木器廠與被告之間的關系,被告沒有向原告釋明,在原告不認可的情況下,上述證據與本案無關聯,不予采信。
本院根據原、被告的陳述及證據,認定事實如下:
2012年9月21日,原告徐某某與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簽訂了商品房預訂認購書,預定商品房坐落于鶴崗市向陽區(qū)南翼路南側和諧花園小區(qū)1號樓3單元507室房屋,建筑面積約為90平方米,單價為3,600.00元/平方米,房屋總價款324,000.00元,優(yōu)惠12,000.00元,原告交首付款92,000.00元,剩余房款220,000.00元為銀行按揭,雙方又約定了認購及簽約的相關事項。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對本案爭議房屋沒有提交預售商品房許可證和其他開發(fā)建設的相關手續(xù)?,F原告要求解除原告與被告之間簽訂的商品房預定認購書,返還原告預交房款,并承擔賠償違約責任。
本院認為,原告徐某某與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簽訂的商品房預訂認購書屬于預約合同,是對雙方交易房屋有關事宜的初步確認,沒有證據證明雙方簽訂的預約合同存在欺詐或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該合同系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應認定合法有效。本案中,該樓房從簽訂商品房預訂認購書至起訴之日已4年多,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無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及其他開發(fā)的合法手續(xù),致使雙方簽訂正式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目的無法實現,該合同應予解除。原告徐某某要求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返還購房款92,000.00元及利息的請求,符合法律規(guī)定,應予支持,利息應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標準計算。庭審中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請求追加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清欠領導小組、鶴崗市規(guī)范民間借貸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為本案被告,因本案的基本法律關系為預約合同關系,合同具有相對性,被告沒有證據證明在簽訂協議時將其與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清欠領導小組、鶴崗市規(guī)范民間借貸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的關系告知原告,被告與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清欠領導小組、鶴崗市規(guī)范民間借貸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之間的關系對原告不產生法律效力,故對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請求追加鶴崗市興邊木器廠清欠領導小組、鶴崗市規(guī)范民間借貸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鶴崗市棚戶區(qū)改造辦公室作為本案被告的請求,不予準許。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判決如下:
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返還原告徐某某購房款92,000.00元及利息,利息自2012年9月21日起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標準計算至還清為止,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內給付。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2692.00元,減半收取1346.00元,由被告黑龍江志合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黑龍江省鶴崗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紀春花
書記員: 王陽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