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彭建軍,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湖北石首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勇,系湖北楚望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袁某月,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湖北省石首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寶民,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北京市人,系原告丈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玉娟,系湖北子龍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袁在新,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湖北省。
原告彭建軍與被告袁某月、袁在新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6年12月5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兩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彭建軍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勇、被告袁某月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寶民、王玉娟到庭參加了訴訟,被告袁在新經(jīng)本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彭建軍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二被告返還購房款8000元;2、判令二被告賠償原告因簽訂合同過程中的締約過失造成的直接損失78550元(房屋差價72950元、鑒定費2000元、已產(chǎn)生的訴訟費2600元、執(zhí)行費1000元);3、判令被告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用。第一次庭審結束后,經(jīng)本院向原告釋明,原告將第一項、第二項訴訟請求變更為:1、判令解除原告與二被告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2、判令二被告返還購房款8000元,支付違約金800000元,及因簽訂合同造成的實際損失等合計92600元(鑒定費2000元、訴訟費2600元)。事實和理由:被告袁某月、袁在新系新姐弟關系。2002年被告袁某月要到北京市工作和生活,將位于石首市筆架山辦事處東岳路31號房屋一套,交給袁在新管理使用(2014年訴訟后得知)。2006年8月11日,被告袁在新與原告簽訂《房屋轉(zhuǎn)讓協(xié)議》,并且該合同上署名為袁某月,代簽為袁在新。被告袁在新在簽訂該協(xié)議后將房屋交付給原告彭建軍,原告按協(xié)議約定支付房屋轉(zhuǎn)讓款8000元。原告彭建軍在此房屋居住近十年,然而因被告袁在新的姐姐即被告袁某月,因從北京返回石首居住,發(fā)現(xiàn)房屋已經(jīng)轉(zhuǎn)讓給原告,但是原告事先并不知曉該房屋系被告袁某月所有,因而與被告訴爭該房屋,并再次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原告返還該房屋。原告居住該房屋已近十年,并不知曉被告袁在新對于該房屋無處置權,主觀上是善意且不知情,被告袁在新與原告彭建軍簽訂合同過程中,權利存在瑕疵,且主觀上存在重大過錯,知道自己無處分權,仍與他人簽訂《房屋轉(zhuǎn)讓合同》,顯然違背《合同法》上的誠實守信原則,因被告袁在新締約過錯造成原告的合法權益受損。被告袁某月將房屋交付給被告袁在新管理使用近十年,中途回石首對房屋外觀已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后不管不聞,導致原告的損失擴大應承擔共同賠償責任。依照《合同法》第四十二條之規(guī)定,被告袁在新違反誠實守信原則,在此期間給原告造成的損失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被告袁某月在此十年期間并未主張過任何權利,不可能不知道該《房屋轉(zhuǎn)讓合同》和訴爭房屋已轉(zhuǎn)讓,而背信棄義向法院主張返還訴爭房屋,且給原告彭建軍居住造成影響,導致原告的損失繼續(xù)擴大,存在締約過錯,應承擔締約過錯責任。
被告袁某月辯稱:一、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jù)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chǎn)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依賴利益的損失,并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我國《合同法》第42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笨梢娋喖s過失責任實質(zhì)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締約過程中的體現(xiàn),且締約過失責任只能存在締約階段(也稱先契約階段),即合同訂立的磋商階段,而不能存在于其他階段。同時,締約過失責任也只能在締約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本案中,答辯人根本不是涉案合同的當事人,也沒有參與合同的締約階段,因此答辯人不存在承擔什么締約過失責任,不是本案的適格被告。二、針對涉案房屋,答辯人已向石首市人民法院起訴過兩次,2015年4月9日石首市人民法院(2014)鄂石首民初字00987號民事判決書、2016年3月28日石首市人民法院(2015)鄂石首民初字第01253號民事判決書以及2016年7月26日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鄂10民終502號民事判決書,這三份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書均審理查明答辯人袁某月不是涉案合同當事人,不受該合同的約束。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九條之規(guī)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四)已為人民法院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因此,答辯人不是涉案合同的當事人,根本沒有參與過合同的締約階段,不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綜上所述,答辯人不是本案的適格被告,原告起訴答辯人于法無據(jù),懇請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袁在新未作答辯。
經(jīng)審理查明:袁某月與袁在新系姐弟關系。涉案房屋位于石首市筆架山辦事處東岳山路××號(房屋所有權證號為石首房權筆字02217951號,面積為41.11平方米),其產(chǎn)權登記在袁某月名下。2002年,袁某月因到北京市工作和生活,便將涉案房屋交給袁在新居住。2006年8月11日,袁在新與彭建軍簽訂《房屋轉(zhuǎn)讓合同》一份。合同約定“賣方:袁某月,買方彭建軍。以下簡稱甲(袁)、乙(彭)雙方?!钡谝粭l約定,賣方將涉案房屋以8000元的價格出售給乙方。第二條約定,此合同一式兩份,一經(jīng)雙方同意不得毀約。如有毀約,將處以房屋總價款(8000元)的10倍予以賠償對方。第三條約定,“甲、乙雙方簽字生效”。合同“甲方”欄由袁在新簽名,“乙方”欄由彭建軍簽名。在原告向袁在新支付8000元款項后,袁在新將由其保管的涉案房屋及房產(chǎn)證交付給彭建軍,彭建軍使用該房屋至今,但未辦理房屋產(chǎn)權過戶登記手續(xù)。
本院認為,袁在新與彭建軍于2006年8月11日簽訂的《房屋轉(zhuǎn)讓合同》已經(jīng)生效的民事判決書確認對袁某月不產(chǎn)生法律約束力,并判令彭建軍將涉案房屋騰空后返還給袁某月。因此,涉案合同因在“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而應予解除。故對原告要求解除合同的訴求予以支持。彭建軍是與被告袁在新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責任主要在于袁在新,違約責任應由合同相對人承擔,與袁某月無關。故對袁某月的相關辯認意見予以采納。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jīng)履行的,根據(jù)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zhì),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原告要求被告袁在新返還8000元購房款的訴求符合法律規(guī)定,本院予以支持。原告彭建軍的損失主要是涉案房屋現(xiàn)市場價與原轉(zhuǎn)讓價款的差價損失。為此,原告提供了房屋評估咨詢報告一份,被告袁某月雖認為該報告與本案無關聯(lián)性,但并未對該報告的估價結果提出異議,被告袁在新未到庭對證據(jù)質(zhì)證,應視為放棄對該評估報告質(zhì)證的權利。本院對該證據(jù)的證明力予以認定。雙方在合同中對違約責任的約定為購房款的10倍即80000元,該違約金略高于評估的差價損失,足以彌補彭建軍的實際損失。對原告要求賠償其他損失的訴求不予支持。
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有對對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jù)進行質(zhì)證的權利,被告袁在新經(jīng)本院合法傳喚后,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應訴,視為自愿放棄相應的訴訟權利,本院依法缺席審理和判決。
綜上所述,原告要求被告袁在新返還購房款及支付違約金的訴求,有相應的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予以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第(一)項、第一百一十四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解除原告彭建軍與被告袁在新于2006年8月11日簽訂的《房屋轉(zhuǎn)讓合同》。
二、被告袁在新返還原告彭建軍購房款8000元;
三、被告袁在新支付原告彭建軍違約金80000元;
四、駁回原告彭建軍對被告袁某月的訴訟請求;
五、駁回原告彭建軍的其他訴訟請求。
上述具有給付內(nèi)容的款項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nèi)付清。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1955元,由被告袁在新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jù)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shù)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至湖北省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賬號:17×××30,開戶行: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荊州市長江大學支行。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nèi)仍未交納訴訟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 判 長 駱啟新 人民陪審員 袁浩文 人民陪審員 劉紹文
書記員:劉佳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