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彭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東西湖區(q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江漢區(qū)。以上二上訴人的委托代理訴訟人:黃勇,湖北立豐律師事務所律師。上訴人(原審被告):周正清,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江岸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彭仁峰,湖北子彥律師事務所律師。
彭某某、張某某上訴請求:1、撤銷原判;2、改判支持彭某某、張某某一審全部訴訟請求;3、本案一、二審訴訟費用由周正清承擔。事實和理由:一、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錯誤。就周正清違約給彭某某、張某某造成的損失,應綜合整個合同的履行情況判斷,而不能僅以結算對賬單簽訂后的行為為依據(jù)。周正清遲延支付尾款,除給彭某某、張某某造成資金損失外,彭某某、張某某已向周正清支付的違約金53萬元應屬于損失之列。二、一審法院認定違約金過高,并判決予以減少,系適用法律不當。本案損失應綜合考量整個合同體系的履行情況,不能僅以尾款逾期支付所造成的后果來認定損失。在整個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周正清出現(xiàn)大量不誠信行為,多次故意違約,若僅認定尾???的利息損失為全部損失,對彭某某、張某某不公平。周正清答辯稱,1、一審法院認定事實無誤,適用法律正確。2、彭某某、張某某的二審訴訟請求不應得到支持。周正清上訴請求:1、撤銷原判,改判駁回彭某某、張某某的訴訟請求;2、一、二審訴訟費用由彭某某、張某某承擔。事實和理由:一、周正清未能按照協(xié)議約定時間支付剩余股權轉讓價款1539200元,不構成違約。1、周正清本是彭某某、張某某承建鈺源城項目的施工方。施工過程中,彭某某、張某某資金鏈斷裂,拖欠周正清工程款4300余萬元。為工程款受償,周正清被迫受讓彭某某、張某某的股權。在股權轉讓合同履行過程中,彭某某、張某某違背誠信原則,多次造成不利于周正清的局面。此情形下,為主張自己的權利同時避免項目停止,周正清與彭某某、張某某重新協(xié)議股權轉讓內容,按照二人要求,將股權轉讓價款改為1000萬元,其余1480萬元作為投資款處理,但對于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款,二人一直不予答復處理。2、在周正清負有代扣代繳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的義務前提下,其要求彭某某、張某某交納個人所得稅或者作出相應責任承諾后支付剩余股份轉讓價款系合理要求。針對周正清多次提出的繳稅要求,彭某某、張某某一直不予解決,在拖延兩個多月后,周正清主動將余款1539200元支付給彭某某、張某某,但個人所得稅問題仍沒有解決。周正清因為稅款問題而未按時付款,系行使合同履行的抗辯權,不構成違約。二、一審法院判決周正清支付違約金10萬元不當。1、周正清的行為不構成違約,不應支付違約金。2、根據(jù)一審判決,彭某某、張某某的損失既然只能體現(xiàn)為利息損失,按照法律規(guī)定,應該是存款利息損失,依據(jù)現(xiàn)行存款??率計算,利息損失并沒有10萬元,一審法院對違約金計算過高。彭某某、張某某答辯稱,1、周正清答辯時稱一審判決認定事實無誤,這已經與其上訴狀中所稱周正清不構成違約相矛盾。2、對賬單上明確約定了尾款支付時間和條件,周正清在明知協(xié)議內容的情形下,仍然遲延87天付款,構成違約。依據(jù)雙方之約定,在辦理目標公司的股權變更登記之前,包括股權轉讓的個人所得稅及目標公司的其他稅費均已清繳,其抗辯所稱的稅收征繳問題不能成為其遲延履行不構成違約的合法事由。彭某某、張某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周正清向彭某某、張某某支付違約金87萬元(自2017年1月29日至2017年4月26日,共計87天,按每天1萬元標準);2、本案訴訟費用由周正清承擔。事實與理由:2016年1月27日,彭某某、張某某與周正清簽訂了一份《協(xié)議書》,約定周正清受讓彭某某、張某某持有的京山鈺源置業(yè)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周正清向彭某某、張某某支付款項共計2480萬元。該協(xié)議書簽訂后,周正清累計向彭某某、張某某支付款項1060萬元。2016年10月21日,雙方就前述協(xié)議書履行事宜,簽訂一份《補充協(xié)議》。該補充協(xié)議約定,經雙方結算后,截至補充協(xié)議簽訂日,周正清應付彭某某、張某某款項共計1060萬元,補充協(xié)議簽訂后3日內,周正清向彭某某、張某某付款750萬元,雙方共同配合完成京山鈺源置業(yè)有限公司的股權變更登記事宜,任一方違約的,則向對方支付違約金,違約金計算標準為每天1萬元。該補充協(xié)議簽訂后,周正清向彭某某、張某某付款750萬元,彭某某、張某某依約履行了合同義務,配合周正清完成了股權變更登記手續(xù)。2017年1月25日,彭某某、張某某與周正清簽訂結算(決算)對帳單,經雙方最終結算確認??周正清應于結算對帳單簽訂之日起3日內向彭某某、張某某付款1539200元。前述結算對帳單簽訂后,周正清以各種理由推脫付款,直至2017年4月26日,方才向彭某某、張某某支付前述結算確認款項1539200元,逾期付款時間達87天。周正清的遲延付款行為違反了雙方之間相關協(xié)議的約定,構成違約,其應依法承擔約定的違約責任。周正清答辯稱:1、周正清未按照協(xié)議約定時間在對賬單簽訂后3日內支付尾欠款1539200元,并不構成實質性的違約,因為周正清作為股權受讓方,負有扣繳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的義務,而彭某某、張某某作為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在股權轉讓協(xié)議中,將股權價款拆分為1000萬股金和1480萬元投資款,不向稅務機關如實申報,將可能產生的納稅風險轉嫁給周正清,周正清因此顧慮而與彭某某、張某某多次溝通協(xié)調,遲延付款具有合理性??不應承擔違約責任;2、即便周正清的行為被認定為違約,根據(jù)合同履行的實際情況,依據(jù)公平原則及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按照每天1萬元的標準計算違約金明顯過高,超出了法律規(guī)定的上限,其訴訟請求也不應得到全部的支持。一審法院認定:對彭某某、張某某與周正清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及履行過程中簽訂補充協(xié)議,后又簽訂對賬單,約定在對賬單簽訂后3日內由周正清付清股權轉讓價款尾欠款1539200元,周正清實際逾期87天付清該款的事實予以確認。一審法院認為,彭某某、張某某與周正清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沒有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內容合法、有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在該合同具體履行過程中,雙方根據(jù)履行情況對合同內容進行了補充變更,最后又通過對賬確認了股權??讓價款尾欠款的數(shù)額和付款期限。雙方爭議的問題是:一、周正清未按約付清尾欠款1539200元是否構成違約。周正清認為彭某某、張某某在與其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中,將股權價款拆分為1000萬元股金和1480萬元投資款,未向稅務機關如實申報,作為具有法定扣繳義務的股權受讓方,因此承擔著可能被稅務機關強制扣劃稅款以致行政處罰的風險,因而將未付的尾欠款延緩支付,目的是為了抵扣應納稅款,因而不構成違約。彭某某、張某某認為,是否如實申報并繳納稅款,是其與稅務機關的行政法律關系,且在雙方簽訂對賬單前,彭某某、張某某已配合完成在工商部門的股權變更登記,而在工商部門辦理股權變更登記前,必須提交稅務清繳的證明,因此周正清抗辯的理由不能成立。按照法律規(guī)定,雖然如實申報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扣繳稅款是雙方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應該履行的附隨義務,但在彭某某、張某某已完成股權變更登記的情形下,即使稅務機關將來發(fā)現(xiàn)彭某某、張某某未如實申報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而對周正清施以行政執(zhí)法,導致對周正清不利的后果,其也可依民事訴訟程序向彭某某、張某某主張相應的權利,因此周正清未按對賬單確認的股權價款尾欠款及約定期限付款的行為,構成違約,依法應承擔違約的民事責任。二、約定的違約金計算標準是否過高。雙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受合同法的調整,合同法規(guī)定的違約金,其性質主要是損失彌補功能,因此應遵循公平合理原則。本案雙方對股權轉讓協(xié)議前期履行對賬確認后再發(fā)生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應該結合對賬確認后這一節(jié)點時間考量,周正清違約延期付款87天,彭某某、張某某要求周正清按每日1萬元支付違約金87萬元,明顯過高。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逾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jù)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并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過分高于損失’”。考慮周正清遲延付款給彭某某、張某某造成的損失最可能的是相應款的利息損失,參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利率標準,酌定損失為10萬元。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判決:一、周正清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彭某某、張某某違約金10萬元。二、駁回彭某某、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債務人未按該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6250元,由周正清負擔3250元,彭某某、張某某負擔3000元。二審中,雙方爭議:雙方簽訂結算對賬單后,周正清是否就代張某某、彭某某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與張某某、彭某某數(shù)次交涉。就該爭議,一審周正清提交證據(jù)B6(聯(lián)系函)、B7(律師函)、B8(短信截屏)、B9(致張某某書),以證明在簽訂結算對賬單后,周正清就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一事多次向張某某、彭某某發(fā)函聯(lián)系。彭某某、張某某對證據(jù)B6、B7、B9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均不予認可,但對證據(jù)B8的真實性予以認可,對證據(jù)B8中的短信接收人是張某某,以及短信中的律師函與證據(jù)B7律師函的內容一致也無異議,據(jù)此,二審認定自2017年1月25日周正清與張某某、彭某某對賬后,周正清曾就繳納個人所得稅一事與張某某、彭某某交涉數(shù)次。其他事實與一審查明的一致。二審中,雙方爭議的法律問題如下:1、周正清未按對賬單約定的時間支付尾款是否構成違約;2、如果構成違約,違約金應按什么標準確定。(1)周正清是否構成違約周正清提出,之所以未按對賬單約定的時間支付尾款,是因為就雙方的股權交易,周正清作為付款方有義務為張某某、彭某某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其曾要求張某某、彭某某履行繳稅義務,但對方未予理會,此情形下,周正清暫不支付尾款系行使抗辯權,其行為不構成違約。張某某、彭某某則認為周正清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其稱1、就案涉股權轉讓,不存在張某某、彭某某拖欠國家稅款的行為。辦理股權變更登記以前必須清繳稅款,案涉股權轉讓變更登記手續(xù)已辦理完畢,據(jù)此判斷,稅款已全部清繳。2、無論張某某、彭某某是否欠繳稅款,周正清均不可能因此享有暫不支付股權轉讓款的抗辯權。對于股權轉讓交易中個人所得稅的繳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規(guī)定:“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納個人所??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三、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四、勞務報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七、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八、財產租賃所得;九、財產轉讓所得;十、偶然所得;十一、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睋?jù)該條,就財產轉讓所得須繳納個人所得稅,股權轉讓顯然屬于財產轉讓的一種。而《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第五條則規(guī)定:“個人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以股權轉讓方為納稅人,以受讓方為扣繳義務人?!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扣繳義務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依據(jù)上述條文,就案涉股權轉讓所得,張某某、彭某某系納稅人,周正清為扣繳義務人,對張某某、彭某某就個人所得應納稅款,周正清負有代扣、代收的義務。雙方在2017年1月25日就對賬單簽字確認后,周正清數(shù)次就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問題與張某某、彭某某聯(lián)系,此期間周正清未按對賬單約定的時間支付尾款。故雙方間該項爭議實質為,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就個人所得稅的繳納發(fā)生爭議時,扣繳義務人能否拒絕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對于該項爭議,經審查,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扣繳義務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稅款義務時,納稅人不得拒絕。納稅人拒絕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及時報告稅務機關處理。依據(jù)該規(guī)定,在扣繳義務人與納稅人就稅收的扣繳發(fā)生爭執(zhí)時,法律僅規(guī)定扣繳義務人及時報告稅務機關處理,并未賦予扣繳義務人拒絕履行己方合同義務的權利。(1)關于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合同法第六???七條規(guī)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后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一般認為,該條是對先履行抗辯權的規(guī)定。周正清稱,依據(jù)先履行抗辯權規(guī)定的法律精神,在張某某、彭某某未履行繳納個人所得稅義務的情形下,周正清作為扣繳義務人有權不支付尾款。依據(jù)上述規(guī)定,(1)先履行抗辯權適用于雙方當事人互負債務的情形,而本案雙方履行義務之情狀為僅周正清負有支付尾款之義務,已不存在互負債務的情形;(2)納稅義務及代扣代繳義務,均系稅收法律關系中義務人在公法上所負義務,如當事人違反該義務,應由稅收法律法規(guī)進行調整,并無依據(jù)將該義務納入合同義務體系中。綜上,周正清所主張的因雙方就個人所得稅??繳納未達成共識,其因此有權暫不履行付款義務,不能得到支持。在缺乏合法抗辯事由的情形下,其遲延支付尾款的行為構成違約。(1)違約金周正清遲延付款構成違約,對其應支付的違約金數(shù)額雙方存在爭議。周正清認為,一審法院酌定其支付違約金10萬元,數(shù)額偏高。周正清遲延付款,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僅為利息損失,該損失應以欠付的尾款為本金,按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6個月期貸款利率計算87天。張某某、彭某某則認為,1、周正清違約給其造成的損失不止利息損失,還應當包括此前張某某和彭某某向周正清支付的53萬元違約金。2、雙方已在補充協(xié)議中明確約定如果周正清不按約付款,須按每天1萬元據(jù)實計算違約金。3、此前在張某某、彭某某違反合同次要義務的情況下,已然按照每天1萬元的標準向周正清支付了違約金53萬元,按照公平原則,在周正清違反合同主要義務的情形下,更應該按照約定計算其應付的違約金。對于本案應適用的違約金計算標準,經綜合考慮確認按每天1萬元計算,理由如下:1、2016年10月21日,雙方簽訂的補充協(xié)議第七條“違約責任”項下,第1款明確約定,如果周正清不按協(xié)議規(guī)定支付剩余款項,按照實際逾期天數(shù)每天1萬元據(jù)實計算違約金。第2款約定,如果因張某某、彭某某的原因造成股權及其他變更事項不能進行,從違約之日起,按照每天1萬元計算違約金。由此可見,補充協(xié)議對雙方之任意一方違約的后果均作了明確約定,任意一方違約,均須按每天1萬元的標準,向對方支付違約金。2、2017年1月25日的結算對賬單“結算(決算)聲明”第2條第(1)項記載,根據(jù)補充協(xié)議第七條第2款之規(guī)定,收款方違約53天,應支付給付款方違約金53萬元,付款方據(jù)實扣除。此可表明,于張某某、彭某某違約之時,已適用補充協(xié)議第七條第2款之約定,張某某、彭某某按每天1萬元,向周正清支付了違約金53萬元。從義務對等的原則出發(fā),在周正清違約之時,自然也應按每天1萬元的標準,向張某某、彭某某支付違約金。(1)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jù)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并作出裁決?!币话愣?,當事人在合同中的約定,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從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出發(fā),應依當事人之約定確定違約金數(shù)額,但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卻賦予法院對違約金適當調整的權限,也即法律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進行了適度干預。此種干預的出發(fā)點及合理性均在于實現(xiàn)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同時,從《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中“根據(jù)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衡量”的規(guī)定來看,對違約金是否調整及如何調整,均需以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為指導。就雙方爭議之違約金標準,在合同約定的違約金條款已對張某某、彭某某適用過的情形下,依同樣之標準確定周正清應支付的違約金,方才符合公平原則。基于此,本案并無對違約金標準進行調整之必要,周正清應按每天1萬元的標準,向張某某、彭某某支??違約金共計87萬元。綜上,原判認定周正清的行為構成違約正確,但計算違約金的的標準適用不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上訴人彭某某、張某某與上訴人周正清股權轉讓糾紛一案,雙方均不服湖北省京山縣人民法院(2017)鄂0821民初1076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8年3月27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8年4月16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彭某某、張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黃勇,上訴人周正清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彭仁峰,到庭參加了訴訟。經合議庭評議,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一、撤銷湖北省京山縣人民法院(2017)鄂0821民初1076號民事判決;(1)周正清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彭某某、張某某違約金87萬元。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金錢給付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一審案件受理???6250元,二審案件受理費11500元,均由周正清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11500元,已由彭某某、張某某預交6250元,判決生效后,本院應退還其6250元;周正清亦預交二審案件受理費6250元,對于其還應負擔的5250元,如其未自行繳納,一審法院執(zhí)行后移轉本院。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