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襄陽市樊城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明,湖北真武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代收法律文書、代為出庭、代為和解。
被告: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襄陽市襄州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彩云,湖北美侖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張某訴被告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1月10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被告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李彩云到庭參加訴訟。后因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對本案糾紛爭議較大,本院依法改為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的委托代理人李明、被告徐某的委托代理人李彩云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張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被告償還借款本金3萬元,并自起訴之日起至還清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為標準計算利息;2.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被告因資金周轉需要,于2016年3月26日向原告借款3萬元,被告出具借條一份交由原告,并承諾2016年11月7日償還借款。之后,原告多次索款,均無果?,F(xiàn)訴至法院,請求判如所請。
被告徐某辯稱:1.原、被告之間不存在真實借款關系;2.原告訴請的3萬元系其與原告合伙經(jīng)營大蝦店的投資款,而非借款。當時,被告收原告3萬元投資款后應原告的要求而向其出具了借條,目的是:一、被告收此款后保證用于大蝦店的經(jīng)營;二是雙方共同開辦的蝦店所用房屋在經(jīng)營期間不被拆遷,若拆遷,被告在不支付利息的情況下,將此款退還給原告。被告收款后,雙方開辦的蝦店正常開業(yè),不存在租用的房屋被拆遷的情形,被告約定退還原告3萬元的理由不成就,故被告不應向原告償還3萬元。
經(jīng)審理查明,2016年3月26日,徐某向張某出具借條一份,載明:今因資金周轉,向張某借款人民幣叁萬元整。于2016年11月7日歸還,本借款雙方達成一致,不作相應任何利息產(chǎn)生。之后,徐某到期未償還借款,遂引起訴訟。
另查明,2016年3月26日,徐某、張某簽訂合伙經(jīng)營協(xié)議書一份,約定雙方共同合伙經(jīng)營蝦皇大蝦排擋,合伙期限7個月,自2016年4月1日起至2016年10月31日止。張某以現(xiàn)金方式出資3萬元,擁有30%股份,徐某占70%的股份。各合伙人出資,已于2016年3月26日交齊。同日,張某取款3萬元交付給徐某。協(xié)議簽訂后,雙方合伙的蝦店正常開業(yè)。至同年7月左右停業(yè),雙方未進行合伙清算。徐某同時舉出2015年5月11日大蝦店員工工資表,上面有張某簽字確認。
本院認為,原告張某提供徐某于2016年3月26日給其出具的借條,被告徐某予以認可,由此說明原、被告雙方的借貸關系成立,且合法有效。被告徐某辯稱借貸行為并未實際發(fā)生,原告在2016年3月26日的當天,僅向被告支付了一筆3萬元,而被告收到的3萬元系原告的合伙出資金款,而非借款。被告在當天給原告出具的3萬元借條真實意思是為了蝦店所用房屋在經(jīng)營期間不被拆遷,若拆遷,被告收原告的3萬元投資金款作為被告向原告的借款退還給原告。本院認為,合伙的本質特征是雙方共同出資、共負盈虧。原告既然決定與被告合伙經(jīng)營,其應該承擔合伙的風險。同時,被告也沒有義務為原告承擔風險,若被告所述屬實,亦沒必要以給原告出具借條的方式來表達雙方當時的此種合意。被告關于借條中的款項實為投資款的說明顯然于理不符。故本院對被告的辯解,不予采信。關于被告給原告出具借條后,是否履行出借義務的問題。原告為證明其以現(xiàn)金方式履行了出借義務,向本院提供了在2016年2月5日和3月26日分別從其父親張世雄帳戶取款各3萬元,由此證實原告在2016年3月26日與被告簽訂合伙協(xié)議和被告給其出具借條的當天,原告向被告支付共計6萬元的資金來源,結合本案借貸金額較小、原告有能力支付的事實和因素,本院認為,可以認定原告使用現(xiàn)金方式履行了出借義務。因此,原告要求被告償還借款3萬元的訴訟請求合法,本院予以支持。因被告未按時還款,給原告造成有利息損失,原告要求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為標準,從起訴之日起至還清借款之日止的利息合法,本院予以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徐某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nèi),向原告張某償還借款3萬元,并以中國人民銀行同期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為標準,支付從2017年1月10日起至還清之日止的利息。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550元,由被告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襄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石小玲
審判員 匡江山
人民陪審員 彭曉彤
書記員: 張夏霖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