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某,住河北省平泉縣。
上訴人(原審原告):王秀蘭,住河北省平泉縣。
上訴人(原審原告):邢素蓮,住河北省平泉縣。
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津印,住承某市。
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津宇,住承某市。
法定代理人:邢素蓮(張津宇之母),住河北省平泉縣。
五上訴人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健茗,承某市雙橋區(qū)雙嶠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福印,該公司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澤亮,河北德律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第三人):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杰,該公司經(jīng)理。
上訴人張某某等5人與被上訴人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勞動爭議糾紛一案,不服承某市雙橋區(qū)人民法院(2016)冀0802民初363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7年2月22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張某某等5人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健茗,被上訴人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澤亮到庭參加訴訟,被上訴人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經(jīng)合法傳喚未到庭,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張某某等5人上訴請求:1、請求依法撤銷河北省承某市雙橋區(qū)人民法院作出的(2016)冀0802民初3631號民事判決書,改判二被上訴人為張榮辦理養(yǎng)老保險并補繳2004年至2013年期間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費。2、判決二被上訴人給付拖欠張榮的工資款20000.00元。3、判令二被上訴人與張榮解除勞動合同,由二被上訴人向張榮出具解除勞動關系證明,并向社保部門移交張榮檔案。事實理由:1999年張榮成為騰飛玻璃鋼有限公司正式職工,2003年改制后成立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張榮繼續(xù)在改制后的企業(yè)工作至今。從2004年開始,張榮的養(yǎng)老保險費個人應繳納部分均在張榮工資中扣除,現(xiàn)張榮發(fā)現(xiàn)被告在2004年以后并未依法為其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另外,被告還拖欠張榮工資20000.00元,及張榮墊付的貨款20000.00元,至今沒有償還,嚴重侵害張榮合法權益。
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辯稱,張榮與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的勞動關系是建立在公司股東的基礎上,2011年8月張榮自愿解除勞動關系,并在轉股協(xié)議上明確約定轉股后勞動關系解除,所以,上訴人與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上訴人的上訴主張無事實和法律依據(jù)。
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未答辯。
張某某等5人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被告及第三人為張榮辦理職工養(yǎng)老保險并為張榮補繳2004年至2013年期間的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2、判令被告及第三人給付拖欠張榮的工資20000.00元;3、判令被告與第三人向原告返還張榮墊付貨款20000.00元;4、判令被告與張榮解除勞動合同,由被告向原告出具解除勞動關系證明,并由被告向社保部門移交張榮檔案。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被告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11日,該公司前身為承某統(tǒng)建實業(yè)集團騰飛玻璃鋼有限責任公司,2003年承某統(tǒng)建實業(yè)集團騰飛玻璃鋼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改制。張榮為改制后被告的股東,2011年8月被告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包括張榮在內的10名股東將其在被告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的股份(共占93.08%)轉讓給第三人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第三人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已支付股份轉讓款,并將被告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欠承某統(tǒng)建房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的800.00萬元欠款清償?,F(xiàn)被告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的股東為第三人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及葛堯年。張榮生前有養(yǎng)老保險賬戶,參加了社會保險統(tǒng)籌。2014年7月6日張榮向承某市雙橋區(qū)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仲裁委員會于2014年7月10日以超過仲裁時效期為由,未予受理。2015年1月8日張榮以勞動爭議案件將被告與第三人訴至本院,本院作出一審判決后,被告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第三人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不服,向承某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承某市中級人民院將本案發(fā)回本院重審。在訴訟過程中,張榮于2015年11月2日死亡,五原告為張榮的法定繼承人。
一審法院認為,2004年被告成立后,張榮為其原始股東,在被告處工作,故2004年被告成立時,張榮與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2011年8月,張榮將其占有的被告的股份,轉讓給第三人萬某公司,故張榮與被告的勞動關系在張榮將其在被告的股份轉讓給第三人時已經(jīng)解除。職工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由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用人單位未依法代扣代繳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用人單位限期代繳,并自欠繳之日起向用人單位加收按日萬分之五的滯納金,用人單位不得要求職工承擔滯納金。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養(yǎng)老保險發(fā)生爭議,應區(qū)分勞動者是否有養(yǎng)老保險賬戶,是否參加社會保險統(tǒng)籌。在庭審中原告自認張榮有養(yǎng)老保險賬戶,故其主張的由被告及第三人補繳2004年至2013年期間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的訴訟請求,應屬于相關行政部門的管理范疇,不屬于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范圍,本院不予處理。原告主張被告及第三人給付拖欠張榮的工資款20000.00元,被告不予認可,因張榮于2011年8月已與被告解除勞動關系,但其提交的工資表中有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的工資,對該證據(jù),本院不予采信,對原告的該項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與第三人償還張榮墊付的貨款20000.00元,從其提交的收據(jù)中看不出是所墊何款,且該項訴訟請求,不屬于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受理范圍,故對原告的該項訴訟請求,本院不予處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后,請求用人單位辦理勞動者的人事檔案、社會保險關系等移轉手續(xù)發(fā)生的爭議,屬于人民法院審理的勞動爭議案件糾紛,張榮與被告已于2011年8月解除勞動關系,被告應向張榮出具解除勞動關系證明,并移交張榮檔案,但張榮已于2015年11月2日死亡,該訴訟請求下的權利、義務亦不能由張榮的繼承人繼受,故對原告的該項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綜上,依照《中華人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實施細則》第二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之規(guī)定,判決:駁回原告張某某、王秀蘭、邢素蓮、張津印、張津宇的訴訟請求。
二審審理中,雙方均未向本院提供新證據(jù)。本院對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征收社會保險費是保險征繳部門的法定職責,社保機構對用人單位欠繳社會保險費用負有征繳的義務。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社會保險欠費發(fā)生爭議,是征收與繳納之間的糾紛,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本案上訴人對被上訴人欠繳社會保險費發(fā)生的爭議,應通過其他途徑向相關部門申請解決。因此,上訴人提出讓二被上訴人為張榮補繳2004年至2013年期間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費的上訴請求,本院不予支持。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jù)。從被上訴人承某萬某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的工資單可以看出,張榮不在該工資名單的范圍之內。上訴人提出二被上訴人拖欠工資20000.00元,因未能提供有效證據(jù)加以證明,亦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二被上訴人掌握其在該公司工作的其他證據(jù),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因張榮于2011年8月自愿與被上訴人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解除勞動關系,所以,張榮與被上訴人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因雙方未形成勞動關系,故上訴人提出的補發(fā)工資的上訴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上訴人提出張榮在工作期間為被上訴人承某星源玻璃鋼有限公司墊付貨款的請求,因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不是勞動爭議案件審理范圍,本院不予審理,可另行主張權利。訴訟中當事人死亡的,相關的法律關系已終止。因張榮已去世,所以,上訴人提出由二被上訴人為張榮出具解除勞動關系證明,并向社保部門移交檔案的請求,該請求不是繼承人張某某等5人財產(chǎn)繼承的范圍,本院不予審理。
綜上所述,上訴人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原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0元,由上訴人張某某、王秀蘭、邢素蓮、張津印、張津宇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薛林儒審判員羅樂平代理審判員張浩
書記員:劉 笑 彤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