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qū)。
原告:張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法定代理人:張某1(系張某2之父),即原告之一。
原告:陸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上列三原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方燕、方妮,上海市光明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被告:陸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顧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顧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上列三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趙金洪、童玨雯,上海市中和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原告張某1、張某2、陸某1與被告陸2、顧某1、顧某2分家析產(chǎn)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1及三原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方燕、方妮,三被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趙金洪、童玨雯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張某1、張某2、陸某1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依法分割上海市四平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的征收補償款,由三原告分得5,130,216元。事實和理由:系爭房屋為公房,原承租人顧某6已去世。該房屋于2017年被征收,被告陸2被指定為承租人,原、被告戶籍均在該房屋內(nèi)?,F(xiàn)當事人對征收利益的分配協(xié)商不成,故起訴。原告認為被告方均已入外國籍,原告應(yīng)取得征收利益的80%。
被告陸2、顧某1、顧某2辯稱,原告張某1、陸某1不屬于同住人,不應(yīng)當分得動遷利益。張某2動遷前不在系爭房屋內(nèi)實際居住,其只能在房屋價值補償款范圍內(nèi)分得四分之一的利益。三被告均為中國國籍,屬于同住人。不同意原告訴請。
經(jīng)審理查明,顧某3、顧某4、顧某5均為顧某6、陳某某夫婦的子女;張某1是顧某3的配偶,張某2是二人之子;陸某1是顧某4之子;陸2是顧某5的配偶,顧某1、顧某2是二人之子。系爭房屋為公房,租賃憑證記載105室24.10平方米、扶梯小間4.4平方米、灶間4.2平方米,于1975年由顧某6夫婦的四平路私房拆遷后安置分得,承租人為顧某6,當時安置人員有五人,即顧某6夫婦及顧某3、顧某5、顧某4。該戶居民曾在屋外空地搭建簡屋,但未被記入租賃憑證。陸2與顧某5結(jié)婚后居住于此,顧某3、顧某4結(jié)婚后均搬離。張某2、陸某1出生后先在系爭房屋隨祖父母生活,到讀書后均搬走隨父母生活。顧某5家庭在系爭房屋居住到1995年左右,后全家遷至新加坡工作生活。此后張某1、張某2又居住到該房屋,至2016年8月前后搬離。顧某6夫婦在2000年左右搬離了系爭房屋,后顧某6于2016年12月去世,承租人當時未作變更。顧某5家庭在回國時會居住在系爭房屋,2017年2月起,陸2在系爭房屋內(nèi)居住直至動遷。顧某2出生在新加坡,未曾于系爭房屋定居。動遷之前,系爭房屋內(nèi)有戶籍6人,即本案原、被告?,F(xiàn)三被告均持中國護照。
另查明,1996年,原由張某1之母承租的本市江西北路公房與他人交換本市泗塘一村和安慶路兩處公房,其中泗塘一村房屋由張某1承租,使用面積15.5平方米。此后張某1家庭將泗塘一村房屋出售,購買了本市大連路房屋,2010年又將大連路房屋出售,購買了本市海松路房屋。陸某1的祖父母曾于1990年從單位獲配本市昌里路公房,建筑面積62.11平方米,后于1994年由陸某1的父親買為售后公房。
2017年6月,系爭房屋所在地區(qū)被納入征收范圍。次月,物業(yè)公司指定陸2為系爭房屋的承租人。陸某1遂即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該指定,后被法院判決駁回。2018年6月19日,陸2與征收人上海市虹口區(qū)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征收實施單位上海市虹口第二房屋征收服務(wù)事務(wù)所有限公司簽訂了《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以下簡稱征收協(xié)議)。根據(jù)征收協(xié)議,系爭房屋公房租賃憑證記載居住面積24.10平方米,認定建筑面積46.76平方米,未認定建筑面積4.4平方米;房屋價值補償款3,821,749.34元,獎勵補貼合計1,447,459.40元(其中未予認定建筑面積一殘值補償265,892元、特殊面積簽約搬遷獎253,806元,系針對租賃憑證上記載的扶梯小間和灶間);結(jié)算單上另有獎勵費合計1,143,560.73元;選擇全貨幣補償,未購買產(chǎn)權(quán)調(diào)換房屋。
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供的租賃憑證、戶籍資料、征收協(xié)議、住房調(diào)配單、證人證言,被告提供的征收協(xié)議、民事判決書、戶籍資料、住房交換使用并戶申請表、公有住房買賣合同、護照,法院調(diào)取的結(jié)算單等征收相關(guān)材料,以及雙方陳述等證據(jù)為證。
本院認為,根據(jù)《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征收居住房屋的,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貨幣補償款、產(chǎn)權(quán)調(diào)換房屋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而共同居住人是指在作出房屋征收決定時,在被征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并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本案原、被告均在系爭房屋內(nèi)有戶籍,也均為原始受配對象的家庭成員。其中,張某1家庭曾在系爭房屋有過定居,雖在他處有過福利公房,但面積較小,居住困難,應(yīng)屬于同住人,然考慮到他處福利住房因素,對征收利益應(yīng)適當少分。陸某1的父母在其幼時已通過購買售后公房獲得昌里路的福利性住房,可用于保障其居住,其此后也并未在系爭房屋定居;但考慮到昌里路房屋原始受配人為陸某1的祖父母,加上陸某1家庭后,該房屋即構(gòu)成一定的居住困難,現(xiàn)陸某1又是其家庭在系爭房屋的唯一戶籍在冊人員,從公平原則考量,應(yīng)認為陸某1可適當分得一定征收利益。陸2、顧某1曾在系爭房屋有過定居,且在本市他處未獲得過住房福利,此后雖到國外定居,但持有中國護照,為中國國籍,仍屬于系爭房屋的同住人,有權(quán)分得征收利益。而顧某2自出生起即定居國外,從未在系爭房屋長期實際居住,與房屋關(guān)聯(lián)較遠,從公平原則考量,不宜再認定為同住人。綜合考量系爭房屋的來源、各方對房屋的貢獻、各方居住狀況、享受福利分房的因素等,本院酌情確定張某1、張某2、陸某1可分得貨幣補償款320萬元,陸2、顧某1可分得貨幣補償款3,212,769.73元。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張某1、張某2、陸某1應(yīng)分得上海市四平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的征收貨幣補償款320萬元;
二、被告陸2、顧某1應(yīng)分得上海市四平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的征收貨幣補償款3,212,769.73元;
三、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本案受理費38,800元,減半收取19,400元,由原、被告各半負擔9,700元;財產(chǎn)保全申請費5,000元,由原、被告各半負擔2,5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lǐng)域內(nèi)沒有住所的當事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30日內(nèi),其他當事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高行瑋
書記員:吳靜文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