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甲,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
原告張某乙,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
二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張文廣,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
漢族,住林州市桂林鎮(zhèn)翟家村260號,即本案第三原告。
原告張文廣,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
被告張某丙(斌),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
原告張某甲、張某乙、張文廣訴被告張某丙(斌)繼承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甲、張某乙的共同委托代理人張文廣及原告張文廣與被告張某丙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三原告共同訴稱,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林州市××鎮(zhèn)××號院,原有前幾年才剛翻新不久的堂屋五間(有二間是老式樓房),及東廂房三間、西廂房三間。被繼承人和丈夫與公公及二女兒張某乙居住在五間堂屋里。分家析產時,五間堂屋作為贍養(yǎng)房未處分,仍舊歸被繼承人、被繼承人丈夫、公公及小女兒張某乙共同共有。東廂房三間分給了被繼承人的大兒子張文杰,西廂房三間分給了被繼承人的四兒子被告張文斌(另有一小院有堂屋三間分給了被繼承人的二兒子張文江,南屋兩間及部分物料分給了被繼承人的三兒子張文廣,已出嫁的大女兒張某甲未分房產)。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被繼承人的小女兒張某乙已出嫁,被繼承人的丈夫先于公公且相繼去世。被繼承人和他們共同共有的五間堂屋,按照農村習慣并未處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林州市桂林鎮(zhèn)翟家村稿村鎮(zhèn)規(guī)劃,系爭房屋所在的九號院臨街的一面要被切掉一部分。村委會承諾另外批一塊宅基地作為補償。此時,被繼承人的大兒子張文杰已將東廂房分家析產給了他的大兒子張英輝。于是,被告張文斌與其侄子張英輝協(xié)商,由張英輝搬出去另建新家。被告張文斌如愿擁有了九號院的東西廂房以及等將來被繼承人張某丁去世后的五間堂屋贍老房作為遺產處理后的宅基地的使用權。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被告多方做工作后,被繼承人勉強同意將自己的有兩間老式樓房的五間贍老房翻新成兩層十間樓房。被告入住底層西頭兩間,被繼承人住底層東頭三間,樓上五間共同使用,當時并未對該原被繼承人張某丁的贍老房屋翻新后的權屬進行約定。被繼承人張某丁生前始終認為,該翻新后的房屋仍是自己的贍老房。三原告認為被告只擁有超過被繼承人原贍老房面積以外部分的權利。而被告認為翻新樓房的資金是他們出的,該樓房就應該是他們的,拒絕三原告對該系爭遺產的繼承。三原告因此起訴,訴訟請求為:依法繼承被繼承人張某丁位于林州市××鎮(zhèn)××院堂屋五間應得份額的繼承權。
經審理查明,位于林州市××鎮(zhèn)××號宅院,是原、被告等人的老祖產,張某?。ㄒ讶ナ溃┯兴淖佣擦鶄€子女,長子張文杰、次子張文江、三子張文廣(本案原告)、四子張某丙(本案被告)、長女張某甲(本案原告)、次女張某乙(本案原告)。1979年9月1日,原、被告的長輩與四個兒子分家,《分據(jù)》中寫明除上輩定居東院北屋(堂屋)五間不分外,其余東西兩院房宅,皆按四股均分。文斌分到東院西半(現(xiàn)有西屋三間),南至墻外滴水、北至山墻外滴水、西至墻外滴水、東至北屋門中和十字。文杰分到東院東半(現(xiàn)有東屋三間、過道一處、門樓一個),南至墻外滴水、北至山墻外滴水、東至墻外滴水、西至北屋門中和十字。該分據(jù)附頁第八條約定:上輩都逝世之后和文翠結了婚,所遺五間房子和東西,方可由四股協(xié)商處理;該房基地歸本院兩家。文江和原告張文廣將西院進行了分割。之后,原、被告哥哥張文杰將其分家所得的東院東半房產分給了其兒子張英輝。上世紀九十年代,林州市桂林鎮(zhèn)翟家村進行村鎮(zhèn)規(guī)劃,占用了本案訴爭的9號宅院部分地方。1995年1月10日,原告張文廣給被告寫有書信一份,在該封書信中,原告張文廣明確將其應得的份額贈送給了被告。1995年1月26日,原、被告母親張某丁、村干部郭三、長子張文杰、次子張文江、表兄弟張全周和被告與其侄兒張英輝在場情況下,被告與其侄兒張英輝達成了《協(xié)議書》一份,將直街批的一院新宅基地歸英輝所有,老宅基地合并給被告,歸被告所有。同年2月1日,原、被告母親張某丁、村干部郭三、長子張文杰、次子張文江、表兄弟張全周、被告和其妻子郭秀芳在場情況下,達成了《拆蓋房協(xié)議》一份。該拆蓋房協(xié)議簽訂后,被告出資、出力將本案訴爭的9號宅院北屋(堂屋)五間翻建成了現(xiàn)在的兩層十間樓房。原、被告的上輩現(xiàn)均已去世,原告張某乙現(xiàn)已結婚成家。2015年1月6日,三原告訴至本院。
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供的1979年9月1日分據(jù)、被告提供的協(xié)議書、拆蓋房協(xié)議、原告張文廣給被告寫的書信、林州市桂林鎮(zhèn)翟家村委會證明及原、被告的當庭陳述予以證實,上述證據(jù)經庭審質證、認證,可以作為本案的定案依據(jù)。
本院認為,原、被告的上輩與其子女們達成的涉及房產等事項的分據(jù)一份,真實、有效,本院予以確認。本案訴爭的林州市××鎮(zhèn)××號宅院,是原、被告哥哥張文杰與被告分家所得的東院祖宅,后張文杰分給了其兒子張英輝,林州市桂林鎮(zhèn)翟家村委會進行村莊規(guī)劃時,被告與其侄兒張英輝又協(xié)商,將拆遷補償?shù)男抡匾惶帤w侄兒張英輝所有,原、被告哥哥張文杰分給兒子張英輝的房產歸被告所有,至此,本案訴爭的林州市××鎮(zhèn)××號宅院宅基地的所有權全部歸被告所有?,F(xiàn)三原告主張與被告共同享有本案訴爭的林州市××鎮(zhèn)××號宅院的繼承權,因證據(jù)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張某甲、張某乙、張文廣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0元,由原告原告張某甲、張某乙、張文廣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交副本,上訴于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羅貴發(fā) 代理審判員 馬靖炎 人民陪審員 黃慶偉
書記員:元小牧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