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某
張學山(湖北襄陽樊城區(qū)長宏法律服務所)
襄陽遠馳實業(yè)有限公司
唐齊斌(湖北長久律師事務所)
賀艷輝(湖北長久律師事務所)
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襄陽市人,住襄陽市江山北路。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學山,襄陽市樊城區(qū)長宏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襄陽遠馳實業(yè)有限公司。
住所地:襄陽市襄城區(qū)荊州街73號;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襄陽市樊城區(qū)新華路7號。
法定代表人:李強,該公司執(zhí)行董事。
委托訴訟代理人:唐齊斌、賀艷輝,湖北長久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張某某因與被上訴人襄陽遠馳實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馳公司)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不服襄陽市樊城區(qū)人民法院(2016)鄂0606民初1884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
本院于2016年8月26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開庭進行了審理。
上訴人張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學山,被上訴人遠馳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唐齊斌到庭參加訴訟。
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張某某上訴請求:1、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被上訴人因交付房屋套內建筑面積嚴重縮水,不符合合同約定,賠償損失63318元。
2、一、二審訴訟費由被上訴人負擔。
事實與理由:(一)一審判決舉證責任分配不當,認定事實不清。
被上訴人交付的房屋套內建筑面積嚴重縮水,影響了上訴人對購買房屋的實際利用率,被上訴人對出現(xiàn)的誤差負有舉證責任。
(二)一審判決以上訴人證據(jù)不足,舉證不能判決駁回上訴人訴訟請求錯誤。
被上訴人交付的房屋套內建筑面積、公攤面積與合同約定不符,構成違約。
(三)一審判決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和雙方合同第五條約定來分析,認定上訴人主張違約賠償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是錯誤的。
雙方合同第三、四、五條約定了房屋面積、價格、依據(jù)及面積誤差處理,但合同第五條對產(chǎn)權登記面積和合同約定面積發(fā)生差異進行處理的約定條款是被上訴人事先擬好的條款,并非雙方約定,也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的規(guī)定不符,應為無效。
(四)被上訴人構成欺詐,被上訴人為了誘使業(yè)主購買商品房,故意夸大套內面積,縮小公攤面積,交付房屋套內面積嚴重縮小,其行為就是欺詐。
(五)一審認定被上訴人的抗辯理由成立是錯誤的。
《關于商品房實行預測和實測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相關法規(guī)、政策,在2010年之前已實施,襄陽市主管部門在2012年5月17日再次發(fā)通知強調的是2012年6月1日在本轄區(qū)內實行。
雙方所簽訂的購房合同是在2012年6月1日之后網(wǎng)簽,被上訴人應嚴格按上述通知執(zhí)行,被上訴人抗辯“我市尚未實施規(guī)范的房地產(chǎn)面積預測和實測工作,不存在以欺詐手段欺騙業(yè)主購房”是不成立的。
(六)一審適用法律不當,本案應按《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四十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和《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二十一條的規(guī)定判斷雙方合同第五條的效力,應適用《合同法》第六十、一百零七條結合相關房屋銷售的法規(guī)和政策處理。
遠馳公司答辯稱:(一)原審認定事實清楚,上訴人認為原審認定事實不清之觀點依法不能成立。
1、答辯人交付的房屋套內面積減少的問題,一審法院已給予了客觀認定。
2、答辯人提交的襄陽市規(guī)劃局出具的《襄陽市建設工程竣工規(guī)劃驗收合格證》證實答辯人未擅自變更規(guī)劃,原審法院對舉證責任分配符合法律規(guī)定。
3、答辯人提交了合同當事人在網(wǎng)簽《商品房買賣合同》以前以面簽的方式訂立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以及襄陽市作出的《關于商品房實行預測和實測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證據(jù),證實答辯人未實施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欺詐行為。
上訴人就其主張負有舉證責任義務而沒有舉證。
4、按我市《關于商品房實行預測和實測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二、四條和我國《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第七條 ?第一款 ?第六項 ?的規(guī)定,我市房地產(chǎn)開發(fā)企業(yè)自2012年6月1日起,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前,均應對擬預售的商品房進行預測。
本案中,答辯人于2012年5月31日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因此,原審法院認定我公司對商品房竣工交付后的實測面積客觀上不能準確預見證據(jù)充分,事實清楚。
(二)原審法院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認為原審適用法律錯誤之觀點依法不能成立。
合同當事人在《商品房買賣合同》第五條約定以建筑面積為依據(jù)進行面積確認和差異處理,并排除以套內建筑面積為依據(jù)進行面積確認及面積差異處理,該約定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的規(guī)定,沒有免除答辯人的責任,也沒有加重上訴人的責任和排除上訴人的主要權利,該條款不屬于無效條款。
張某某一審訴訟請求:基于遠馳公司違約和欺詐的事實,請求判令遠馳公司向原告支付賠償金63318元(套內建筑面積差額×購房單價×2倍),并承擔本案訴訟費。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遠馳˙摩卡小鎮(zhèn)”商品房建設項目由被告遠馳公司開發(fā),項目地址位于襄陽市高新區(qū)江山北路。
2011年12月15日,遠馳公司取得摩卡小鎮(zhèn)1幢的預售許可證;2012年5月31日,遠馳公司取得摩卡小鎮(zhèn)2幢、3幢、5幢的預售許可證。
2012年11月23日,原告張某某與被告遠馳公司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原告購買摩卡小鎮(zhèn)5幢1單元14層3號預售商品房,房屋建筑面積為121.13平方米;雙方選擇按建筑面積計價,單價為5554.17元,總價款為672777元;原告以首付房款及銀行按揭方式支付購房款,遠馳公司應于2013年6月30日之前交付房屋;根據(jù)雙方選擇的計價方式,面積確認及面積差異均以建筑面積而非套內建筑面積為依據(jù)進行處理:合同約定面積與產(chǎn)權登記面積誤差比絕對值在3%以內的,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據(jù)實結算;誤差比絕對值超出3%的,原告可選擇退房,遠馳公司應及時返還購房款并支付相應利息;若原告放棄退房,合同繼續(xù)履行,仍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據(jù)實結算差價。
該合同簽訂后,雙方根據(jù)房地產(chǎn)管理要求,又于2012年12月12日網(wǎng)簽一份合同,該合同對房屋面積進一步予以明確,即建筑面積為121.13平方米,其中套內建筑面積為104.37平方米,公攤面積為16.76平方米,其他主要內容與前述合同一致。
原告依約支付了購房款,遠馳公司于商品房竣工驗收合格后交付了房屋。
訴爭房屋經(jīng)襄陽市房屋測繪中心測算,建筑面積為120.52平方米,其中套內建筑面積為98.67平方米,公攤面積為21.85平方米;與合同約定相比,建筑面積減少0.61平方米,套內建筑面積減少5.7平方米,公攤面積增加5.09平方米。
本院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在商品房買賣合同簽訂中,通常出賣方與買受人就合同主要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并面簽書面《商品房買賣合同》予以確認。
之后,雙方一同到房屋管理部門網(wǎng)簽《商品房買賣合同》,進行備案。
本案中,遠馳公司將其開發(fā)的商品房出賣給張某某,雙方初次面簽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對房屋建筑面積進行了約定,對套內建筑面積與公攤面積并未作出約定。
反映出遠馳公司并未將房屋套內面積作為出賣房屋的宣傳亮點,也不存在故意夸大套內面積,縮小公攤面積,誘使業(yè)主購買商品房的行為,該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礎上簽訂,遠馳公司的行為不構成欺詐行為。
此后,為完善合同在房屋管理部門備案手續(xù),雙方又網(wǎng)簽了一份《商品房買賣合同》,該合同中條款及建筑面積未發(fā)生變化,只是對套內面積與公攤面積進行了細分。
遠馳公司交付給上訴人的房屋,建筑面積誤差比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但套內面積實測與合同約定不符,導致實際交付的房屋套內面積較合同約定的套內面積減少,公攤面積增加,面積誤差比絕對值超出3%,雙方為此產(chǎn)生糾紛。
上訴人認為造成房屋套內面積誤差原因是遠馳公司擅自改變規(guī)劃、欺詐銷售所致,但未提交證據(jù)證實。
且遠馳公司交付的房屋結構與合同中約定的房屋平面圖沒有明顯變化,整個小區(qū)房屋也通過了竣工驗收,符合規(guī)劃設計要求,故對上訴人該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商品房買賣合同作為一種特殊的買賣合同,有其自身的特點,為正確、及時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于2003年6月1日實施,本案糾紛是雙方當事人在履行商品房買賣合同中發(fā)生的糾紛,應當適用該《解釋》。
故一審法院依據(jù)《解釋》第十四條的規(guī)定,確定違約責任并無不當。
同時,雙方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文本系國家建設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作的示范文本,并非遠弛公司單方制作,雙方當事人可以對合同文本中的內容進行選擇、刪除、添加,一經(jīng)選擇協(xié)商確定,即對雙方當事人發(fā)生法律效力。
上訴人主張合同第五條為無效條款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
一審法院按雙方合同第五條選擇的以“建筑面積為依據(jù)進行面積確認及面積差異處理”,作為認定遠馳公司是否應承擔違約責任的依據(jù),進而以雙方選擇的遠馳公司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當買受人選擇退房時,在約定期限內返還購房款并支付相應利息,”判決駁回上訴人要求遠馳公司按套內建筑面積差額單價的雙倍支付賠償金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
考慮本案糾紛的起因遠馳公司有責任,本院確定二審案件受理費由遠馳公司負擔。
綜上所述,上訴人張某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一)項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383元,由襄陽遠馳實業(yè)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院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在商品房買賣合同簽訂中,通常出賣方與買受人就合同主要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并面簽書面《商品房買賣合同》予以確認。
之后,雙方一同到房屋管理部門網(wǎng)簽《商品房買賣合同》,進行備案。
本案中,遠馳公司將其開發(fā)的商品房出賣給張某某,雙方初次面簽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對房屋建筑面積進行了約定,對套內建筑面積與公攤面積并未作出約定。
反映出遠馳公司并未將房屋套內面積作為出賣房屋的宣傳亮點,也不存在故意夸大套內面積,縮小公攤面積,誘使業(yè)主購買商品房的行為,該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礎上簽訂,遠馳公司的行為不構成欺詐行為。
此后,為完善合同在房屋管理部門備案手續(xù),雙方又網(wǎng)簽了一份《商品房買賣合同》,該合同中條款及建筑面積未發(fā)生變化,只是對套內面積與公攤面積進行了細分。
遠馳公司交付給上訴人的房屋,建筑面積誤差比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但套內面積實測與合同約定不符,導致實際交付的房屋套內面積較合同約定的套內面積減少,公攤面積增加,面積誤差比絕對值超出3%,雙方為此產(chǎn)生糾紛。
上訴人認為造成房屋套內面積誤差原因是遠馳公司擅自改變規(guī)劃、欺詐銷售所致,但未提交證據(jù)證實。
且遠馳公司交付的房屋結構與合同中約定的房屋平面圖沒有明顯變化,整個小區(qū)房屋也通過了竣工驗收,符合規(guī)劃設計要求,故對上訴人該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商品房買賣合同作為一種特殊的買賣合同,有其自身的特點,為正確、及時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于2003年6月1日實施,本案糾紛是雙方當事人在履行商品房買賣合同中發(fā)生的糾紛,應當適用該《解釋》。
故一審法院依據(jù)《解釋》第十四條的規(guī)定,確定違約責任并無不當。
同時,雙方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文本系國家建設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作的示范文本,并非遠弛公司單方制作,雙方當事人可以對合同文本中的內容進行選擇、刪除、添加,一經(jīng)選擇協(xié)商確定,即對雙方當事人發(fā)生法律效力。
上訴人主張合同第五條為無效條款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
一審法院按雙方合同第五條選擇的以“建筑面積為依據(jù)進行面積確認及面積差異處理”,作為認定遠馳公司是否應承擔違約責任的依據(jù),進而以雙方選擇的遠馳公司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當買受人選擇退房時,在約定期限內返還購房款并支付相應利息,”判決駁回上訴人要求遠馳公司按套內建筑面積差額單價的雙倍支付賠償金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
考慮本案糾紛的起因遠馳公司有責任,本院確定二審案件受理費由遠馳公司負擔。
綜上所述,上訴人張某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一)項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383元,由襄陽遠馳實業(yè)有限公司負擔。
審判長:王淑青
審判員:楊文
審判員:劉丹丹
書記員:張詩怡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