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江蘇省無錫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幼敏,上海市外灘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君毅,上海市外灘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干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嘉定區(qū)。
原告張某某與被告干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0月15日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黃卉獨任審理,并于2018年11月2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某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君毅、被告干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張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一、判令被告干某某歸還原告借款本金人民幣(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39,769.80元;二、判令被告干某某支付原告以本金39,769.80元為基數(shù),按年利率24%,自2017年4月18日計算至被告實際還清之日止的借款利息;三、判令被告干某某支付原告律師費5,000元。審理中,原告變更第一、二項訴請為:一、判令被告干某某歸還原告借款本金人民幣36,317.60元;二、判令被告干某某支付原告以本金36,317.60元為基數(shù),按年利率24%,自2017年4月28日計算至被告實際還清之日止的借款利息。事實與理由:被告因需于2016年3月7日向原告提出借款5萬元,并出具《借條》,承諾于2016年9月8日歸還本息共計6萬元,即被告承諾支付原告該筆借款利息1萬元,借款年利率為40%。當日原告通過其表妹艾某的借記卡賬戶進行轉賬,實際向被告出借了49,800元。借款期限到期后,被告未能按借條約定還本付息,在原告催討下被告于2017年4月17日向原告歸還了3萬元,剩余款項仍未歸還,原告多次催促被告還款無果,故訴至法院,要求判如所請。
被告干某某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稱其與原告之間不存在借貸關系,當時原告的丈夫華光與其一起考察投資項目,是華光需要投資資金,原告將49,800元轉入其銀行賬戶,其當場就將該筆款項給了華光,后華光將該筆款項給了投資方。后來華光去世,其代表華光去找投資方,投資方退還了3萬元,并將3萬元轉入其銀行賬戶,后其將3萬元轉賬于原告。
原告張某某圍繞其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借條、工商銀行匯款憑證、銀行卡交易明細清單、情況說明、委托律師合同及發(fā)票。被告圍繞其抗辯意見依法提交了證據(jù):微信聊天記錄及微信轉賬賬單截圖、銀行卡交易明細清單。本院組織了雙方當事人對上述證據(jù)進行了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并無爭議的證據(jù)材料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
庭審結束后,原告在接受本院調查時陳述借貸經(jīng)過如下:大概在原告丈夫華光過世的半年多前,被告干某某和案外人于某某(音)一起到原告位于上海市楊浦區(qū)襄陽南路XXX弄XXX號的家中找華光,讓華光參加他們的資本運作,后華光將此事告知原告,原告表示不同意。過了幾天,干某某又來找華光說此事,但其一直拒絕,干某某就提出算他向原告借款,借5萬元半年后還6萬元。被告之前曾向原告借款,并按期歸還了借款,故原告同意借款給被告。其于2016年3月7日通過案外人艾某的借記卡賬戶將借款匯入被告干某某的銀行賬戶,由于當時銀行卡中余額不足5萬元,故只轉賬了49,800元,干某某說算了就算5萬元。借條是轉賬以后過了大概一周干某某送到原告家中的。2017年2月,華光突發(fā)腦溢血去世。2017年3月,其催促干某某要求還錢,干某某說要去山東要資本運作的錢。2017年4月18日,被告干某某通過微信向其轉賬4,000元;2017年4月27日,被告干某某向原告轉賬3萬元。
另外,本院依法對案外人艾某進行了調查,艾某確認其與原告張某某系表姐妹關系,原告向被告轉賬的中國工商銀行卡(卡號XXXXXXXXXXXXXXXXXXX1)系歸其所有,并陳述幾年前其與原告張某某一起合伙做生意,錢都是由其保管,后來生意不做了,其跟原告結算時就將該銀行卡給了原告,此后該銀行卡一直是由原告張某某實際控制使用,賬戶內的錢是張某某的,向被告轉賬也是張某某自己操作的,與其無關。
根據(jù)當事人及案外人陳述和經(jīng)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1、2016年3月7日,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一份,借條載明:“今借到張某某現(xiàn)金伍萬元正,借款人干某某,借款人承諾2016年9月8日前歸還張某某現(xiàn)金陸萬元正”;2、2016年3月7日,案外人艾某的銀行卡(卡號XXXXXXXXXXXXXXXXXXX1)向被告干某某的銀行賬戶轉賬49,800元;3、2017年4月18日,被告干某某通過微信向原告轉賬4,000元,2017年4月27日,被告干某某向原告轉賬3萬元。
本院認為,被告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知曉且應當知曉出具借條行為的意義和后果,故本院認定原、被告之間的民間借貸關系明確,合法有效,具有約束力,被告未能按約返還借款,應承擔違約責任,故對原告主張被告歸還借款本金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被告提出原、被告之間不存在借貸關系的抗辯意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難以采信。關于本金,應當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故本院認定原告向被告出借的借款本金金額為49,800元。此后,被告分別于2017年4月18日、4月27日向原告歸還4,000元、3萬元,但雙方對于歸還款項的具體性質并無約定?,F(xiàn)原告要求先行扣除借期利息可予準許;但雙方并未約定逾期利息,故原告要求將逾期利息從還款金額中先行扣除的意見缺乏依據(jù),不予準許。關于利息的計算標準,原告方自認原、被告約定的利息計算標準過高而主動調低至年利率36%。本院認為,原告方調整后主張的利息的計算標準仍然高于法定標準,本案的利息計算標準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年利率24%計算。經(jīng)計算,自2016年3月7日至2016年9月8日,被告干某某需向原告支付的借期利息為6,090.61元,被告干某某向原告歸還的34,000元,在扣除借期利息6,090.61元之后,剩余款項27,909.39元應當在本金49,800元中予以扣除,故被告干某某還應向原告歸還借款本金21,890.61元。關于逾期利息,約定了借期內的利率但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內的利率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故對于原告要求被告按年利率24%償付逾期借款利息的訴請請求,本院予以支持,但逾期利息應以被告未歸還的數(shù)額為基數(shù)。關于律師費,由于原告未提供證據(jù)證明原、被告雙方對于律師費的負擔有明確約定,故對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律師費5,000元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干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原告張某某借款本金人民幣21,890.61元;
二、被告干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付原告張某某逾期利息(以本金49,800元為基數(shù),自2016年9月9日起至2017年4月27日止;以本金21,890.61元為基數(shù),自2017年4月28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均按年利率24%計算);
三、駁回原告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負有金錢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832.94元,減半收取416.47元,由原告張某某負擔195.82元,被告干某某負擔220.65元。被告負擔之款,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本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黃??卉
書記員:徐??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