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刑 事 裁 定 書
(2012)刑抗字第4號
抗訴機關(guān)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原審被告人張文艷,男,漢族,1957年3月16日出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阜康市,大學文化,原系中國石油化工(以下簡稱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西北新疆分公司黨總支書記、副經(jīng)理。因本案于2008年11月21日被逮捕,2011年12月5日因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現(xiàn)已刑滿釋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張文艷犯受賄罪,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一案,于2010年8月25日以(2010)烏中刑二初字第2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人張文艷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宣判后,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以一審判決定性不準,量刑畸輕為由提出抗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經(jīng)依法開庭審理,于2011年12月5日以(2011)新刑一抗字第3號刑事裁定,駁回抗訴,維持原判。裁判發(fā)生法律效力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檢察院認為二審裁定適用法律錯誤,量刑畸輕,提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抗訴。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2年9月11日以高檢刑抗(2012)3號刑事抗訴書以原判定性錯誤、量刑畸輕為由向本院提出抗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認定:2004年8月至12月,被告人張文艷在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西北新疆分公司收購加油站業(yè)務中,先后三次收受加油站業(yè)主陳某甲、陳某乙、高某三人給予的人民幣共計90萬元;收受烏魯木齊市新東太科貿(mào)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某給予的價值人民幣72.53萬元房屋一套,于案發(fā)前退還。
另認定: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2月25日,注冊資本人民幣688億元,為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上市后,中石化集團公司所持國有股占75.84%,外資股占19.35%,社會公眾股占4.81%,系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其上級主管部門為中石化集團公司。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于2002年4月8日改制后成為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已重新注冊登記,其注冊資金由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承擔,資金中含有外資、社會公眾資金的成份,系國有資本控股公司。2002年9月25日,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設立東北、西北、川渝分公司。同年12月2日,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西北新星分公司經(jīng)過整體改制后成立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西北新疆分公司。2001年11月8日,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新星分公司委員會研究決定,張文艷任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新疆新星分公司總支委員會書記。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新星分公司聘張文艷為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新疆新星分公司副經(jīng)理;2002年7月2日,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新疆新星分公司由張文艷主持工作;2003年8月14日,張文艷任中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西北新疆分公司黨總支書記。
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認定上述事實的證據(jù),有資產(chǎn)轉(zhuǎn)讓合同、合同意向書、談判紀要、立項申請及批復、付款憑證、商品房買賣合同、房產(chǎn)證、交費憑證、房屋轉(zhuǎn)讓合同、房產(chǎn)抵押合同、契稅完稅證、被告人張文艷的任命文件、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中石化集團文件等書證,證人陳某甲、陳某乙、高某、楊某、張某甲、張某乙等人的證言,被告人張文艷歸案證明和被告人張文艷的供述等。
本院認為,原判認定原審被告人張文艷系非國家工作人員的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九條第(四)項的規(guī)定,裁定如下:
一、撤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2011)新刑一抗字第3號刑事裁定。
二、發(fā)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本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發(fā)生法律效力。
審 判 長 羅智勇
審 判 員 董朝陽
代理審判員 鄧 亮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書 記 員 王京天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