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現(xiàn)住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張露,河北乾翔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李某,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現(xiàn)住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被告:李某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現(xiàn)住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
原告張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李某償還原告張某某借款本金138萬元及利息,利息以138萬元本金為基數(shù),按照月息2%支付自2017年3月3日起至實際還清借款本金之日止,并支付原告實現(xiàn)債權的費用即原告為訴訟保全而支出的保函費用6400元以及律師代理費77200元;2、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李某某對上述借款本金138萬元及利息、實現(xiàn)債權的費用承擔連帶擔保責任;3、本案訴訟費用及保全費用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李某、李某某于2017年2月28日簽訂《民間借貸擔保合同》,約定由被告李某自原告處借款138萬元用于償還金橋小區(qū)金芳苑3-2-602室房屋按揭貸款的剩余房款,借款期限為1個月,至2017年3月29日止,借款利率為月息4%,借款到期日一次性償還借款本息,逾期未能足額償還借款本息的,應當承擔借款本金20%的違約金,并承擔原告為實現(xiàn)債權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訴訟費和律師費等)。合同另外約定,被告李某某對于上述借款提供連帶責任擔保,擔保范圍包括合同項下的借款本金、利息、逾期利息、違約金以及原告實現(xiàn)債權的所有費用(包括但不限于訴訟費和律師費等)。合同簽訂后,原告依約向被告李某足額支付了借款本金138萬元,被告李某將此借款用于償還金橋小區(qū)金芳苑3-2-602室房屋按揭貸款的剩余尾款。但借款到期后,被告李某并未按時償還原告借款本息,被告李某某也未向原告承擔連帶擔保責任,經(jīng)原告多次催要未果,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訴至法院,望判如所請。被告李某辯稱:我從來沒有見過張某某,也沒有向張某某借過138萬元,只向邢志雪借款138萬元,由邢志雪委托他指定的某個人向我打款,后續(xù)的手續(xù)費和合同均需有邢志雪授權。原告起訴我的借款合同是無效的,訴訟費和保全費、律師費均不承擔。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李某某辯稱: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沒有意見。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張某某從事房屋抵押貸款過橋業(yè)務,李某某從事二手房業(yè)務。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李某是通過李某某的介紹認識的。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李某于2017年2月28日簽訂《民間借款擔保合同》,借款人:李某,擔保人:李某某,出借人:張某某,借款金額為人民幣138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個月,自合同簽訂之日2017年2月28日起至2017年3月29日,借款期限內的利率為月息4%,借款到期時一次性還清全部本金及利息,借款用途為償還位于金橋小區(qū)金芳苑3號樓2單元602室房屋按揭貸款剩余尾款。擔保人李某某的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按照法律規(guī)定為借款期滿6個月,范圍為合同項下的借款本金、利息、逾期利息、違約金以及出借人實現(xiàn)債權的所有費用包括但不限于訴訟費和律師費等。合同中約定,借款人即被告李某在還款期限屆滿時,未能足額償還借款本息的,視為嚴重違約,應另行向出借人即原告張某某支付全部貸款本金20%的違約金,并承擔出借人即原告張某某實現(xiàn)債權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訴訟費和律師費等。2017年3月2日,李某為張某某出具借款借據(jù)一張,載明:本人李某,身份證3因償還位于金橋小區(qū)金芳苑3號樓2單元602室房屋按揭貸款剩余尾款今向張某某借款人民幣(大寫)壹佰叁拾捌萬元正,(小寫)¥1380000元,借款期限:2017年2月28日,約定還款期限:2017年3月29日。被告李某在借款人處簽字并按手印。2017年3月3日原告張某某自其名下6221403004837049賬戶向被告李某名下的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廊坊新開路支62×××499賬戶轉賬1380000元。2017年3月2日,李某為張某某出具收據(jù)一張,載明:今收到張某某身份證5現(xiàn)金¥1380000元(人民幣大寫壹佰叁拾捌萬元整),附銀行匯款或轉賬憑證。被告李某在收款人處簽字并按手印。借款期限屆滿后,被告李某未向原告張某某償還借款本金1380000及支付相應的利息。原告為實現(xiàn)債權委托河北乾翔律師事務所代理本案,支付律師費77200元;原告為本案的訴訟保全支付中國平安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廊坊中心支公司保險保單的保費6400元。庭審中,被告李某陳述,李某并未向原告張某某借過款,而是向邢志雪借款1380000元,對借款借據(jù)及收據(jù)中的李某簽字均沒有意見,對銀行回單沒有意見,對借款合同中最后一頁“李某”二字有意見,不是其所簽,但李某明確表示不申請對其筆跡進行鑒定。庭審后,法庭對邢志雪進行詢問,邢志雪表示在張某某所經(jīng)營的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公司工作,李某自張某某處借款1380000元用于還清其名下房屋的銀行按揭尾款,邢志雪與李某之間不存在借貸關系。以上事實有原告提交的《民間借款擔保合同》、借款借據(jù)、收據(jù)、廊坊銀行客戶回單、中國平安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訴訟財產(chǎn)保全責任保險保單、委托代理合同以及原、被告的當庭陳述予以為證。
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李某、李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9月5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某及委托訴訟代理人張露,被告李某、李某某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合法的民間借貸受法律保護。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李某,擔保人李某某簽訂的《民間借款擔保合同》系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合法有效。原告張某某按照合同的約定向被告李某支付借款1380000元,借款人李某未能按照合同的約定向原告張某某按期償還借款本金并支付利息,擔保人李某某也沒有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擔保義務,原告主張要求被告李某返還借款本金1380000元并以此為基數(shù)支付自2017年3月3日起至實際付清之日止的利息,利息標準按年利率24%計算,雖然雙方并未約定逾期利率,但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九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約定了借期內的利率但并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內的利率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故本院對原告的這一訴訟請求,于法有據(jù),予以支持;被告李某某對李某向原告的借款本金及利息等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原告張某某要求被告李某某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訴訟請求,本院依法予以支持。被告李某抗辯并未向原告張某某借過款,而是向邢志雪借款1380000元,與原告之間不存在借貸關系,但本院根據(jù)原告提供并持有的與被告李某、李某某簽訂的《民間借款擔保合同》、借據(jù)、廊坊銀行客戶回單、收據(jù),加之被告李某對為原告張某某出具的借款借據(jù)及收據(jù)中所載明的“李某”簽字沒有意見,對廊坊銀行客戶回單(尾號為7049張某某向尾號為9749李某轉賬1380000元)均沒有意見,本院認定原告與被告李某之間存在合法有效的民間借貸關系,同時被告李某也并未向本院提供與張某某之間不存在借貸關系而與邢志雪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的證據(jù),故本院對被告李某的抗辯主張不予采納。原告主張為實現(xiàn)債權委托河北乾翔律師事務所代理本案支付律師費77200元屬于實現(xiàn)債權的費用,要求被告李某、李某某一并支付上述費用。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法發(fā)【2016】21號)第22條規(guī)定“……充分發(fā)揮訴訟費用、律師費用調節(jié)當事人行為的杠桿作用,促使當事人選擇適當方式解決糾紛。當事人存在濫用訴訟權利、拖延承擔訴訟義務等明顯不當行為,造成訴訟對方或第三人直接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對無過錯方依法提出的賠償合理的律師費用等應當要求予以支持”。故本院對原告主張要求被告李某、李某某一并支付律師費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根據(jù)公平公正原則,本院予以支持律師費用50000元。原告為此案的訴訟保全支付中國平安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訴訟財產(chǎn)保全責任保險保單保費6400元,主張屬于實現(xiàn)債權的費用,應由被告李某、李某某一并支付,無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條、第一百九十六條、二百零六條,二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條、第二十九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李某返還原告張某某借款本金1380000元,并以此為基數(shù)按照年利率24%的標準,支付原告張某某自2017年3月3日至實際付清之日止的利息。此款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履行。二、被告李某支付原告張某某律師費用50000元,此款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履行。三、被告李某某對本判決第一項、第二項所確定的本金及利息、律師費用一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四、駁回原告張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17220元,減半收取8610元,保全費5000元,共13610元,由被告李某、被告李某某共同承擔。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楊曉閣
書記員:賈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