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住廊坊市廣陽區(qū)。
委托代理人畢錚,河北智聯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廊坊友某淀粉有限公司,住所地廊坊市安次區(qū)愛民西道139號。
訴訟代表人:邊萬英等35人。
第三人廊坊市安次區(qū)工業(yè)和信息化局,住所地廊坊市安次區(qū)永華西道115號。組織機構代碼證59359608-0。
法定代表人解艷春,該局局長。
委托代理人穆建增,該單位法律顧問。
原告張某某與被告廊坊友某淀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某淀粉公司)、第三人廊坊市安次區(qū)工業(yè)和信息化局(以下簡稱工信局)借款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柴清暄、楊曉閣、人民陪審員郭芳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某及委托代理人畢錚、第三人工信局委托代理人穆建增到庭參加訴訟,被告友某淀粉公司經本院合法傳喚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缺席審理終結。
原告張某某訴稱,2008年6月23日,原、被告簽訂了借款合同。合同約定被告向原告借款600萬元整,借款期限5個月(2008年6月23日至2008年11月23日),借款利率為月息3%,借款利息自借款轉存到被告賬戶之日起計算。合同約定固定利息金額為90萬元整,由被告方向原告方一次性支付。合同到期后被告方未能按照約定返還借款及利息。原告多次催要,被告及其被告的主管部門以被告正進行股權轉讓糾紛訴訟為由暫不支付,待訴訟結束后再行支付。2010年11月29日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協(xié)調下,被告將所欠原告借款600萬元付清,但所欠原告利息卻并未支付。被告股權轉讓糾紛訴訟于2012年12月18日作出終審判決,訴訟結束,被告方應按照約定向原告支付所欠利息,但被告至今尚未向原告支付。借款合同約定,借款到期如被告方未能按時還清原告借款視為違約,被告方按逾期還款金額的4%向原告支付利息。根據合同約定,被告方應向原告方支付2008年6月23日至2010年11月29日期間的利息共計6708000元。故訴至法院,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借款的利息共計6708000元,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被告廊坊友某淀粉有限公司未答辯。
第三人工信局辯稱:一、被告友某淀粉公司涉及國有企業(yè)改制遺留問題,情況復雜,且該公司未選出代表人參加訴訟導致事實無法查清;二、原告張某某無出借資質,涉案借款合同為無效合同;三、涉案借款合同約定借款利息過高,超出法律保護的范圍;四、本案已過訴訟時效,自2010年11月29日被告友某公司償還借款本金600萬元后,原告并未向被告主張過權利。
經審理查明,2008年6月23日,原告張某某與被告友某淀粉公司簽訂《借款合同》,合同約定被告友某淀粉公司向原告借款600萬元,期限5個月,自2008年6月23日至2008年11月23日,借款利率為月息3%,借款利息自借款轉存到被告友某淀粉公司賬戶之日起計算,同時約定借款的固定利息為90萬元,由被告向原告一次性支付;借款到期后,如被告友某淀粉公司未能按時付清原告張某某借款,應視為違約,被告友某淀粉公司應按逾期還款金額的4%向原告張某某支付利息。
借款合同簽訂后,原告張某某于2008年6月24日通過銀行轉賬方式一次性將600萬元打給了被告友某淀粉公司的賬戶,被告友某淀粉公司于當日給原告張某某出具了收據一張。
2010年1月27日,被告友某淀粉公司董事、監(jiān)事成員會議紀要記載:淀粉廠改制未完成,對原有債務,領導態(tài)度明確,對利息減少如果談不下來也可按原來執(zhí)行,由公司新領導簽訂還(付)款承諾。
2010年11月29日,被告將所欠原告借款本金600萬元付清,但對于所欠原告的借款利息一直并未予以支付。
另查,友某淀粉公司是2006年3月13日由原國有企業(yè)廊坊市淀粉廠改制成立的民營企業(yè),共有股東50人。2009年廊坊市新朝陽購物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朝陽公司)預受讓友某淀粉公司的股份,并與友某淀粉公司的原董事會成員進行商談溝通。2009年11月26日友某淀粉公司召開原股東大會,大會決議同意公司全體股東的股權轉讓給新朝陽公司,委托公司法定代表人邊萬英代表公司與新朝陽公司簽訂合作建廠協(xié)議書。2009年12月6日友某淀粉公司與新朝陽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主要內容是,友某淀粉公司向新朝陽公司轉讓所持有的友某淀粉公司全部股權,轉讓后的新朝陽公司持有友某淀粉公司100%的股權,轉讓款為1441.58萬元。如出現大規(guī)模職工上訪,協(xié)議自然終止。股權轉讓協(xié)議和合作建廠協(xié)議簽訂后,因友某淀粉公司的遺留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友某淀粉公司的職工開始上訪,要求解決職工改制前后的各種問題。友某淀粉公司原50名股東中邊萬英等35名股東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確認股權轉讓協(xié)議、合作建廠暨并購協(xié)議無效。安次區(qū)人民法院作出(2010)廊安民初字第1109號民事判決書,判決友某淀粉公司原股東邊萬英等50人與新朝陽公司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以及友某淀粉公司與新朝陽公司訂立的合作建廠暨并購合同無效;邊萬英等50名股東返還新朝陽公司股權轉讓金1441.58萬元。友某淀粉公司不服,向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2)廊民二終字第206號民事判決書,駁回上訴,維持原判。鑒于法院判決邊萬英等50人與新朝陽公司訂立的股權轉讓合同以及友某淀粉公司與新朝陽公司訂立的合作建廠暨并購合同無效,邊萬英等35人仍應是友某淀粉公司的股東,據此本院依法通知邊萬英等35人作為本案訴訟代表參加訴訟。
又查明,工信局系被告改制前的上級主管部門,在本案訴訟中申請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
以上事實,有借款合同、收據、會議紀要及當事人的當庭陳述證據予以證實。
本院認為,雖然原告在庭審中提交的借款合同、會議紀要等系復印件,但被告向原告的借款事實存在,且第三人對借款的事實并無異議,故本院應認定原告張某某與被告友某淀粉公司簽訂的借款合同是合同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雙方均有義務認真履行。盡管借款合同違反了國務院和中國銀監(jiān)會、中國人民銀行的相關規(guī)定,但屬于行政管理處罰的范疇,并不違反國家法律與行政法規(guī)效力性的強制規(guī)定。對不具備從事金融業(yè)務資質的企業(yè)之間,為了生產經營需要所進行的臨時性資金拆借行為,如提供資金的一方并非以資金融通為常業(yè),不屬于違反國家金融管制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情形,不應當認定合同無效。故對第三人主張借款合同無效的抗辯理由,本院不予采信。
在原告依約履行了付款的出借義務后,被告沒有按約定償還原告借款本金和利息,違背了誠實信用的法律原則。
關于第三人提出的訴訟時效問題,庭審中已經查明,雖然被告最后一次履行還款義務的時間為2010年11月29日,但原告提交的友某淀粉公司原董事、監(jiān)事成員會議紀要及作為證人出庭作證的劉樹旺(原廊坊市安次區(qū)經貿局局長)證言可以證實,關于拖欠原告的債務問題,被告友某淀粉公司決定待股權轉讓及并購訴訟結束再履行償還義務。而被告友某淀粉公司的股權轉讓糾紛訴訟于2012年12月18日終審判決作出后才告結束,原告知道自身權益被侵害之時也應自2012年12月18日起開始計算,至2014年6月原告起訴時止,尚未超過兩年的訴訟時效,故對第三人提出原告訴請已超訴訟時效的抗辯理由,本院不予采信。況且,被告友某淀粉公司經合法傳喚未到庭,亦未提交書面答辯意見提出訴訟時效的抗辯,應視為其不行使該抗辯權。故本院依法不應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進行裁判。
借款合同簽訂后,被告于2010年11月29日付清了借款本金600萬元,被告亦應按約支付原告利息,利息計算應自借款之日即2008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11月29日止。
鑒于原、被告雙方約定利率已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超過部分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所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廊坊友某淀粉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原告借款本金600萬元的利息3674958.90元,利息自2008年6月24日起,即自原告借款實際出借之日起,至2010年11月29日止,利息標準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計算。(利息的計算方法為600萬元×7.56%×1年×4倍+600萬元×5.4%×1年×4倍+600萬元×5.4%×4倍÷365天×159天=3674958.90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金錢給付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58750元,由原告張某某負擔26564元,被告廊坊友某淀粉有限公司負擔32186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接到判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柴清暄
審判員 楊曉閣
人民陪審員 郭芳
書記員: 孟令大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