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人:田錫棟。一般代理。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某某,個體工商戶。
委托代理人:胡志雄,湖北黃鶴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特別授權。
原審原告張某某與原審被告武穴市田某盤塘振亞碎石廠(以下簡稱振亞碎石廠)企業(yè)承包合同糾紛一案,武穴市人民法院于2012年3月28日作出(2011)武民初字第628號民事判決,振亞碎石廠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于2013年1月24日作出(2012)鄂黃岡中民一終字第00656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振亞碎石廠不服,向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3年4月27日作出(2013)鄂民申字第00536號民事裁定提審本案。2013年5月6日,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再審作出(2013)鄂民二再終字第00008號民事裁定,撤銷本院(2012)鄂黃岡中民一終字第00656號民事判決及(2011)武民初字第628號民事判決,將本案發(fā)回武穴市人民法院重審。2014年1月16日,武穴市人民法院作出(2013)鄂武穴民重字第00007號民事判決,振亞碎石廠仍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依法組成由審判員樊軍擔任審判長,審判員張立、嚴懷參加的合議庭,于2014年4月9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振亞碎石廠的委托代理人田錫棟,被上訴人張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胡志雄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武穴市人民法院重審查明,振亞碎石廠原系田錫棟個人投資的民營企業(yè)。2009年6月18日,田錫棟及其妻子郭亞林以振亞碎石廠的名義與黃文生、徐榮根、胡小如簽訂一份生產經營承包合同,約定將振亞碎石廠承包給黃文生、徐榮根、胡小如生產經營。雙方約定,承包期限6年,從2009年7月20日起至2015年7月20日止;黃文生、徐榮根、胡小如每年付給振亞碎石廠承包款60萬元。合同還約定了其它相關事項。當日,雙方還在武穴市公證處將合同進行了公證。合同簽訂后,黃文生、徐榮根、胡小如便在振亞碎石廠旁邊租房,添置了一些日常用品,并著手進行一些履行合同的準備工作。2009年7月中旬,經武穴市商務局劉堂斌介紹,田錫棟、郭亞林決定將已承包給黃文生等人的振亞碎石廠承包給張某某生產經營,并以要與黃文生等人解除合同及賠償損失為由要求張某某交付3.6萬元。2009年7月19日,張某某交付現金3.6萬元給田錫棟、郭亞林,郭亞林出具了收條給張某某。2009年7月28日,田錫棟、郭亞林以振亞碎石廠的名義與張某某簽訂一份生產經營承包合同,將振亞碎石廠承包給張某某生產經營。合同約定,承包期限6年,自2009年8月1日起至2015年8月1日止,張某某(合同上稱為乙方)每年付給振亞碎石廠(合同上稱為甲方)承包款70萬元;甲方提供機械設備給乙方無償使用,并提供礦山企業(yè)所需的各種證照及稅務發(fā)票。乙方生產經營的各種稅費(如礦產資源費、各種稅費、地方各種管理費等)全部歸甲方負責,如第二年礦產資源費政策性上漲,上漲部分由乙方負擔。乙方只承擔開采直接費用(如工人工資、電費、炸藥、油料、維修機械設備費等)。乙方生產經營過程中如遇村民干擾,甲方應負責解決。雙方還就付款方式、安全生產、新上生產線等內容作了約定。合同約定任何一方單方違約應支付違約金100萬元。田錫棟、郭亞林與張某某都在合同上簽了字,并加蓋了振亞碎石廠的印章,劉堂斌作為鑒證方也在合同上簽了字。鑒于振亞碎石廠于2009年6月18日與黃文生等人簽訂了合同,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當日,田錫棟、郭亞林又以振亞碎石廠的名義與張某某簽訂一份補充協議,約定張某某在協議簽訂之日一次性付給振亞碎石廠3.6萬元,作為處理原與黃文生等人的合同解除及工人安置費用;張某某于2009年7月30日進廠,振亞碎石廠必須在張某某進廠前妥善處理好其與黃文生等人的糾紛;此補充協議與合同一起生效,如振亞碎石廠違約應如數退還3.6萬元并賠償張某某10萬元。田錫棟、郭亞林與張某某都在補充協議上簽了字,并加蓋了振亞碎石廠的印章,劉堂斌作為鑒證方也在補充協議上簽了字。隨后,郭亞林在其2009年7月19日出具給張某某的收款3.6萬元的收條上加注系合同補充協議款字樣。合同簽訂前后,張某某已陸續(xù)向田錫棟交納了合同財產抵押金、風險金共計82萬元。2009年8月8日,田錫棟委派郭志剛和張某某委派的許雪方一起對振亞碎石廠的財產進行了清點,并辦理了移交表,郭志剛和許雪方均在移交表上簽了名。2009年8月13日,田錫棟以振亞碎石廠的名義向本院起訴,要求解除其與黃文生等人于2009年6月18日簽訂的生產經營合同。武穴市人民法院于2010年1月2日作出(2009)武民一初字第136號民事判決,解除了振亞碎石廠與黃文生等人于2009年6月18日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張某某進廠后,開始進行場地平整、設備安裝調試,并投資新建辦公樓、發(fā)電機房、車庫、廁所等生產、生活場所,購置辦公桌、沙發(fā)、辦公文具、空調、冰箱、電視機、電腦等辦公、生活用品,添置圓動篩、輸送帶、山場篩子、大小發(fā)電機組及配件、油罐、電焊機、斗山挖機等生產設施,并招收工人進行生產。2010年3月,田錫棟要求張某某變更合同,增加承包上繳款未果,遂于2010年3月8日開始到3月20日止停供炸藥給張某某使用,致使張某某停產12天。2010年6月7日,田錫棟安排其親戚郭志剛等人將挖機堵在張某某正在生產的碎石機料口處,阻止張某某生產。張某某多次口頭要求田錫棟到公安機關辦理炸藥購買手續(xù)未果。2010年6月29日,張某某通過快遞方式向田錫棟發(fā)出關于要求迅速解決礦山炸藥的函。2010年7月3日,田錫棟的哥哥田錫宏帶人到張某某在振亞碎石廠的辦公室要求張某某追加交納承包上繳款。后經劉堂斌、張豆基多次做工作,2010年7月6日,田錫棟與張某某簽訂了一份補充協議,將雙方于2009年7月28日簽訂的合同的部分條款進行了修改。補充協議約定,原合同第一條中的每年乙方上繳給甲方承包款70萬元修改為乙方每生產一噸石子向甲方上繳2元,計量數據以磅單為準,自2010年7月1日起實施。補充協議再次約定乙方生產經營的各種稅、費等由甲方承擔,甲方保證每年給60萬噸以上的資源供乙方開采等等。2010年12月11日上午,田錫棟要求將每噸石子的上繳由2元變更為3.5元,張某某拒絕。田錫棟便用小車和卡特挖機堵住料場運輸石子的出路,阻止張某某石子銷售。同時,田錫棟還安排其兄田錫宏到生產配電房拉閘停電,鎖上機房門,收繳鏟車鑰匙,致使張某某停產數天。2010年12月28日,田錫棟以已向供電部門交納了3萬元用電合同定金為由,要求此定金由張某某支付。張某某交了3萬元用電合同定金給田錫棟后,田錫棟將2009年5月11日向供電部門交納3萬元用電合同定金的發(fā)票交給張某某。2010年12月底,張某某要求將平時為田錫棟代墊的振亞碎石廠出廠道路改道征地、修路款,粉塵、噪音污染補償等費用共計6.1萬元抵交當年度的承包上繳款,田錫棟拒絕。2011年1月7日,張某某通過訴訟要求振亞碎石廠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其代墊的相關費用6.1萬元。2011年1月10日,盤塘村張如柏、張濟會垸張姓村民30余人以索要祖墳山錢為由到振亞碎石廠礦區(qū)堵路、堵機口阻止張某某生產。張某某多次電話要求田錫棟到場處理未果。2011年1月12日,張某某委托武穴市四望法律服務所向振亞碎石廠及田錫棟發(fā)出了法律意見書,要求田錫棟接函后迅速到廠處理前述糾紛,以保證張某某能正常生產。2011年1月21日,田錫棟又要求變更合同,增加承包上繳款,張某某照例拒絕。田錫棟便派人用挖機和小車堵住料場的出路,阻止張某某銷售石子。2011年春節(jié)復工后到2011年3月8日止,張某某將春節(jié)前剩余下來的炸藥用完后,多次要求田錫棟按合同約定報批炸藥購買手續(xù),均遭拒絕。2011年3月13日,田錫棟得知張某某直接到武穴市君安爆破工程有限公司購買生產炸藥后,便以張某某未提交春節(jié)后復工資料違規(guī)生產、違規(guī)使用民爆物品為由,向武穴市公安局治安大隊舉報,要求停供炸藥給張某某。2011年3月23日,武穴市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根據張某某的申請,派員做田錫棟的供藥工作未果。2011年3月24日,田錫棟以振亞碎石廠的名義到武穴市人民法院起訴張某某,要求變更合同,即將雙方于2010年7月6日簽訂的補充協議中的張某某每生產一噸石子上繳2元變更為9元;振亞碎石廠保證每年可供給張某某開采的資源60萬噸變更為15.4萬噸;將雙方于2009年7月28日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所確定的承包期限6年即從2009年8月1日起至2015年8月1日止變更為2012年5月12日止。2011年3月29日,因無炸藥爆破,張某某承包的振亞碎石廠全面停止生產。停產后,張某某仍留用金章敏、劉漢堯等10余位護廠員工,且每月共支出工人工資31500元。2011年4月14日,武穴市供電公司因在張某某承包期間,武穴市田某盤塘振亞碎石廠私增變壓器容量65KVA而向該廠發(fā)出了停電整改通知,要求恢復使用原250KVA變壓器或重新辦理增容業(yè)務。2011年5月13日,田錫棟書面要求武穴市君安爆破工程有限公司、黃岡市城林民爆物品有限公司武穴分公司將其收到的張某某預付的購買民爆器材(炸藥)款如數返還給張某某。2011年5月21日,武穴市供電部門根據張某某的申請,組織施工人員到振亞碎石廠更換變壓器,遭到田錫棟阻止。2011年7月1日,武穴市人民政府責令全市礦山企業(yè)停產開展粉塵污染治理工作。2011年8月3日,田錫棟以振亞碎石廠的名義向張某某發(fā)出通知,要求張某某在2011年8月6日前就是否投資粉塵治理設備給出書面答復。當日,張某某書面答復田錫棟,作為振亞碎石廠的獨資投資人,做好振亞碎石廠的粉塵污染治理工作是田錫棟應盡的義務。
原審中,武穴市人民法院根據張某某的申請,委托武穴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對張某某為履行合同而投資新建的廠房、購置的生活、辦公用品及生產設備等物品進行價格評估。武穴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作出武價鑒字(2011)第037號關于對機械設備等物品的價格鑒定結論書,認定張某某為履行合同而投資新建的廠房、購置的生活、辦公用品及生產設備等物品原值價款747340元,現值672327元(其中生活、辦公用品,現值25029元。),張某某因此預交鑒定費1000元。原審庭審中,張某某將其在2010年7月至12月生產的石子過磅單、記帳單提交給本院,其中,7月份生產石子36220.2噸、8月份生產45766.4噸、9月份生產48442.4噸、10月份生產68038.5噸、11月份生產80038.2噸、12月份生產62483.9噸。平均每月生產石子56831.6噸。田錫棟經核實認為該過磅單、記帳單上記載的生產石子的噸位數基本上與被告方的一致,且武穴市目前市場上石子生產的利潤為每噸10元左右。
重審還查明:2012年12月23日,田錫棟與柯保國簽訂了一份《合作經營協議》,由柯保國負責出資投入1060一套新生產線設備及安裝等。田錫棟、柯保國各占投資份額49%、51%。振亞碎石廠并于2013年9月2日在武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辦理了投資人變更登記,將投資人由田錫棟變更登記為柯國政(柯保國之兄),柯國政未實際出資。振亞碎石廠亦于2013年11月29日申請撤回于2011年3月24日向本院提起的要求變更本案合同之訴。
武穴市人民法院重審中,張某某自愿表示放棄要求振亞碎石廠返還其投資的生活、辦公用品的請求。張某某對預期利益損失的計算陳述為,張某某月生產能力5萬噸,每年可生產60萬噸(合同約定亦為60萬噸)??鄢倨?,每年最少可生產10個月,每年能生產石子50萬噸,振亞碎石廠認可利潤為10元/噸,扣除2元/噸的承包金,每噸利潤8元,合同未履行的期間為4年,預期利益損失為1600萬元(50萬噸/年×8元/噸×4年)。張某某僅要求振亞碎石廠承擔預期利益損失230萬元。
武穴市人民法院重審認為,一、張某某與振亞碎石廠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及補充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且其內容沒有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合法、有效。重審中,張某某要求解除雙方于2009年7月28日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及2010年7月6日簽訂的《補充協議》,振亞碎石廠無異議,并表示合同解除后,返還張某某交納的風險金、保證金82萬元。對此,依法予以認可。振亞碎石廠辯解張某某支付的3萬元電費押金已折抵張某某2011年度4月份的電費,不應返還。張某某否認,振亞碎石廠也未能提供證據予以證明,振亞碎石廠這一辯解理由不能成立。故張某某要求解除雙方于2009年7月28日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2010年7月6日簽訂的《補充協議》及要求振亞碎石廠返還風險金、保證金82萬元、電費押金3萬元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guī)定,依法予以支持;
合同履行過程中,振亞碎石廠在多次要求張某某變更合同以增加承包金未果的情況下,理應通過正常、合法的途徑解決紛爭,不應采取停供炸藥、用挖機堵路等方式阻止張某某正常生產并直接導致張某某于2011年3月29日停產至今。另一方面,振亞碎石廠亦于2011年3月24日以情勢變更為由提起訴訟,要求變更合同,在該案未審結前,合同能否變更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tài),振亞碎石廠仍然繼續(xù)采取停止供應炸藥的方式阻止張某某正常生產,振亞碎石廠的行為已構成了根本性違約,依法應按照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guī)定承擔違約責任。張某某要求被告承擔設備損失647298元,符合法律規(guī)定,依法予以支持;
三、因振亞碎石廠構成了根本性違約,張某某預期利益損失客觀存在。雖然張某某生產能力達到了補償協議約定的60萬噸/年,但《采礦許可證》限定的開采量為15.4萬噸/年,超量開采系違法行為,超量開采部分不應計算預期利益損失。張某某依據實際開采量計算預期利益損失1600萬元,法律依據不足,依法應依據《采礦許可證》限定的開采量15.4萬噸/年,計算預期利益損失。按照振亞碎石廠的投資人田錫棟的自認,每噸石子利潤不低于10元,扣除張某某應繳納的承包金2元/噸,張某某實際每噸獲利8元,張某某每年可產生預期利益123.2萬元。合同未履行期間為4年,依此,張某某預期利益損失為492.8萬元,超出張某某的請求數額230萬元。張某某主張預期利益損失230萬元,依法應予認可。本案的焦點是:張某某一方面要求振亞碎石廠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違約金100萬元的同時又要求振亞碎石廠承擔預期利益損失230萬元,兩者能否并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并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五條“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更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钡囊?guī)定,預期利益損失可作為守約一方實際損失,具有補償性。而違約金則具有懲罰性。結合本案的客觀事實,違約金的數額也遠低于預期利益損失的30%。張某某同時選擇違約金及賠償金的請求,并沒有違反法律規(guī)定,依法應予以支持;
四、張某某實際支付2011年3月29日至6月30日期間停工損失135380元,系其為履行合同投入的成本。預期利益本身就是扣除成本后產生的利潤。張某某同時要求振亞碎石廠賠償預期利益損失及投入的成本,屬重復請求。故對張某某要求被告振亞碎石廠賠償2011年3月29日至6月30日期間停工損失135380元,不予支持;
五、張某某在請求振亞碎石廠返還財產抵押金、風險金、支付違約金并賠償預期利益損失的前提下,又要求振亞碎石廠自原審主張權利之日支付逾期利息。因張某某的上述請求,系基于合同解除后才產生。張某某在合同沒有解除的前提下,就要求振亞碎石廠支付逾期利息,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不予支持;
六、張某某自愿放棄要求振亞碎石廠返還辦公用品、生活用品的請求,系對其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符合法律規(guī)定,予以認可。遂判決,1、解除原告張某某與被告振亞碎石廠于2009年7月28日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及2010年7月6日簽訂的《補充協議》;2、限被告振亞碎石廠返還給原告張某某財產抵押金、風險金、電費押金85萬元;3、限被告振亞碎石廠支付給原告違約金100萬元;4、被告振亞碎石廠賠償給原告廠房、設備損失647298元,預期利益損失230萬元,共計2947298元;5、駁回原告張某某其他訴訟請求。以上有給付內容的,限在判決書生效后五日內履行。
振亞碎石廠不服,上訴至本院。
本院認為,振亞碎石廠所提供的二份證據均不屬于新的證據,且達不到證明目的,故本院不予采信。
本院對該案查明事實與原審再審查明事實基本一致。
另查明,1、武穴市國土資源局于2010年5月12日向振亞碎石廠頒發(fā)了采礦許可證,該采礦許可證規(guī)定年開采量約為14.8萬噸,補充協議約定年開采量為60萬噸以上。就超量開采是否受法律保護問題,武穴市國土資源局答復:“采礦許可證上規(guī)定的開采量只是設計規(guī)模,與實際開采量有出入,一般不允許當事人在規(guī)定的礦區(qū)范圍內超量開采,但法律法規(guī)沒有明文規(guī)定對超量開采如何處罰。”
2、振亞碎石廠有兩條生產線,一條老生產線發(fā)包給張某某,一條新生產線發(fā)包給他人。2011年春節(jié)后,振亞碎石廠向武穴市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提交復工申請,申請內容:“按照武安監(jiān)(2010)號文件的要求,我廠已對職工進行了復工前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所需材料復印件一并附上,敬請檢查驗收”。2011年2月22日,武穴市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向碎石廠下達同意復工通知。經向武穴市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證實,該局下達的同意復工通知是針對整個振亞碎石廠,即同意整廠復工,而不是針對哪一條生產線復工。
3、2011年12月21日,武穴市人民法院分別對原振亞碎石廠的投資人田錫棟及原審原告張某某就當時生產的石子利潤問題進行了調查和核實,雙方均確認“按照當年的市場行情,每噸石子的利潤有10元左右”,在本院庭審中,雙方均認可目前武穴市的每噸石子利潤已超過10元。
4、2012年12月23日,田錫棟與柯保國簽訂了一份《合作經營協議》,由柯保國負責出資投入1060一套新生產線設備及安裝等。田錫棟、柯保國各占投資份額49%、51%。振亞碎石廠并于2013年9月2日在武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辦理了投資人變更登記,將投資人由田錫棟變更登記為柯國政(柯保國之兄),柯國政未實際出資。本院庭審中,田錫棟承認其所占振亞碎石廠49%的投資份額中包括有武穴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出具的價格鑒定結論書所認定的張某某為履行合同而投資新建的廠房、購置的生活、辦公用品及生產設備等物品。
本院認為,針對當事人上訴請求及理由,本院圍繞雙方爭議的振亞碎石廠是否構成違約,是否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及違約責任如何確定的問題闡述如下:
一、關于振亞碎石廠是否構成違約的問題。
振亞碎石廠與張某某所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就其內容沒有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合同為有效合同,故雙方應遵照合同的約定履行各自義務。雙方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振亞碎石廠又于2010年7月6日重新與張某某簽訂了《補充協議》,對原簽訂合同中的承包金計算及履行方式協商進行了變更。而本案中,張某某在接到武穴市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下達同意振亞碎石廠復工的通知后,所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并未違反行政法規(guī)及合同約定。振亞碎石廠是在再次要求增加承包金未果的情況下,亦以情勢變更為由提起了訴訟,要求變更合同,在要求變更合同的案件未審結前,理應保持理智的態(tài)度等待紛爭的解決,但振亞碎石廠卻以其各項稅費上漲、復工通知不針對張某某承包的生產線為由,采取停供炸藥、用挖機堵路等方式阻止張某某正常生產,在有關部門及人員多次協商無效的情況下,從而直接導致張某某停產,合同無法繼續(xù)履行。振亞碎石廠稱其廠采取停止辦理炸藥購買手續(xù)等方式是依據合同約定及相關規(guī)定對承包單位履行安全生產的管理責任,且發(fā)生了情勢變更的客觀情況,認為其廠所采取的方式并不構成違約的上訴理由,事實和法律依據不足,故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再審在確認上述事實的情況下,認定振亞碎石廠的行為構成了根本性違約,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并無不當,本院予以支持。
二、關于合同解除后張某某的預期利益損失如何確定的問題。
預期利益是指合同的履行必將使守約人所能獲得的利益。本案中,由于振亞碎石廠在雙方簽訂承包合同后履行過程中已構成了根本性違約,致使張某某無法繼續(xù)履行合同,預期利益亦遭受了損失,對此,振亞碎石廠理應依法予以承擔。雖振亞碎石廠與張某某在補充協議中約定的年開采量超過采礦許可證的規(guī)定,每噸石子的利潤隨市場行情不斷發(fā)生變化難已確定,但原審再審以《采礦許可證》限定的(即15.4萬噸/年)開采量及雙方當事人均認可的生產石子的利潤(即10元/噸)作為依據予以確定、計算出張某某的預期利益損失是適當的,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本院依法予以支持。故振亞碎石廠認為超量開采不受法律保護、預期利益損失計算缺乏依據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關于張某某在本案中所主張的違約金和預期利益損失的請求能否一并支持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的規(guī)定,“合同的解除并不影響當事人要求損害賠償的權利”;
本案中,因振亞碎石廠的違約導致雙方簽訂的合同已無法實施,致使張某某被迫與振亞碎石廠解除合同,不僅造成了實際損失,而且還包括預期利益損失,從振亞碎石廠與張某某所簽訂的《生產經營承包合同》和《補充協議》分析,雙方所訂立的合同期限為6年,未履行的還有4年,如果依照上述合同、協議的約定,張某某能繼續(xù)履行合同,根據雙方認可的利潤計算,張某某的預期利益為492.8萬元,所能得到的利益將遠遠大于振亞碎石廠違約后按合同的約定所支付的違約金的數額。由于振亞碎石廠違約,致使雙方所簽訂的合同被迫解除,直接導致張某某的預期利益損失也將客觀存在,且雙方在合同第九條中明確約定,“…雙方必須共同遵守合同,任何一方違約則罰違約金100萬元?!?,從該條款中“罰”的字義解釋,雙方所約定的違約金為懲罰性,而非補償性。因此,張某某在本案訴訟中即主張了100萬元的違約金,又要求振亞碎石廠賠償預期利益損失230萬元,該兩項的總額并沒有超過上述計算預期利益的范圍,據此,張某某的上述兩項主張,并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有關違約賠償損失的法律規(guī)定。原審再審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九條的有關規(guī)定,在兼顧了雙方當事人履行合同的情況、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的情況下,支持張某某要求振亞碎石廠支付違約金并賠償預期利益損失的訴請并無不當,本院依法予以支持。故振亞碎石廠認為違約金與賠償金不能并用的上訴理由亦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四、關于振亞碎石廠是否應當承擔張某某設備損失647298元的問題。
本案中,張某某所投資新建的廠房、購置的生活、辦公用品及生產設備等物品,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履行合同,由于振亞碎石廠違約導致雙方簽訂的合同無法實施,致使張某某所投入生產、生活設備已無法正常發(fā)揮其使用價值,且田錫棟已將張某某該部分的投入納入其所占振亞碎石廠49%的投資份額中,故原審再審判令由振亞碎石廠承擔張某某設備損失647298元在一定程度上即體現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既減少雙方當事人的訴累,又使得原投入物盡其用,正常發(fā)揮其使用價值,本院亦予以支持。
綜上所述,振亞碎石廠的再審上訴理由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均不能成立。原審再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處理適當,應予維持。本案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維持武穴市人民法院(2013)鄂武穴民重字第00007號民事判決。
本案原一審案件受理費按(2013)鄂武穴民重字第00007號民事判決執(zhí)行,二審案件訴訟費45282元,由武穴市田某盤塘振亞碎石廠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樊軍 審判員 張立 審判員 嚴懷
書記員:嚴明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