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某
覃某英
鄒磊(湖北盛華律師事務所)
吳安進
張某
王秀菊(湖北高馳律師事務所)
原告張某某。
原告覃某英。(系原告張某某之妻)。
二
原告
委托代理人鄒磊,湖北盛華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代理。
被告吳安進。
被告張某。(系被告吳安進之妻)。
二
被告
委托代理人王秀菊,湖北高馳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代理。
原告張某某、覃某英訴被告吳安進、張某確認合同無效糾紛一案,本院于2015年4月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陳榮獨任審判,于2015年5月8日及6月3日兩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二原告委托代理人鄒磊、被告吳安進及二被告委托代理人王秀菊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二原告與二被告于2007年8月共同出資在原告張某某原宅基地上拆舊建新共建一棟樓房,并同時約定該樓房第三層歸二被告所有,其余歸二原告及其子女所有,房屋建成后雙方當事人于2008年分別裝修入住至今,近年來雙方當事人因部分房屋樓層調換及二被告開設“麻將館”的噪音問題等發(fā)生數次矛盾,雖經林園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于2015年3月主持調解,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了人民調解協議,但二原告對該協議反悔后訴至本院,要求確認該協議無效并要求二被告將房屋退還給二原告。上述糾紛的核心爭議點應為原、被告雙方于2007年在原告張某某的宅基地上共同出資建房并按口頭協議履行而占有使用房屋的基礎法律行為是否有效問題,其次才是雙方當事人于2015年3月27日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是否屬有效合同。對此本院認為:1、雙方當事人于2007年共同出資在二原告宅基地上建房,名為聯建,實為房屋買賣,即二被告以其出資額購得二原告房屋的第三層,上述房屋買賣行為早在2008年即依雙方口頭約定予以履行完畢,并非2015年3月林園村組織雙方當事人達成人民調解協議時才存在的法律事實;2、本案中二原告雖未明確提出對雙方當事人于2007年達成的房屋買賣合同行為確認無效的訴訟請求,但在事實與理由部分中主張該房屋買賣行為無效,而二原告在二被告購得爭議房屋第三層占有使用達七年后,現在才主張該買賣行為無效,按照我國現行有關農村集體土地的法律規(guī)定,農民在其宅基地上興建的房屋,可以在其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流轉,當初房屋興建時二被告雖與二原告非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在本案審理時這種情形已經消失,二被告的戶籍已轉入該房屋所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以上房屋產權流轉現已無法律上的障礙,故依照誠實信用原則,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以及交易安全出發(fā),對雙方當事人于2007年共同出資建房并按口頭協議履行而占有使用房屋的基礎法律行為現應認定為有效法律行為;3、林園村組織雙方當事人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其主要內容仍是維護雙方當事人在建房時達成的口頭房屋買賣合同效力,而且對雙方當事人調換爭議房屋進行了調解,還原到當初雙方所形成的房屋買賣合同原狀,并非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房屋買賣交易,從現在的情況分析,該人民調解協議并未違反我國法律及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與二被告獲準轉入林園村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事實一道,印證了林園村作為該宗土地的所有權人,對雙方當事人的房屋轉讓予以認可;4、至于二原告認為林園村人民調解員在人民調解協議上未簽名,該協議未生效的主張,對此本院認為,人民調解協議是否生效,主要審查協議內容是否為雙方當事人訂立協議時的真實意思表示,以及協議內容是否違反我國法律及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本案中雙方當事人共同出資建房,并按約定履行后占有使用房屋至今達七年時間,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及協議的內容真實,現在二被告的身份已符合法律、法規(guī)關于農村房屋購房要求,且該協議加蓋有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印章,因此該協議書雖沒有人民調解員簽名,存在形式上的瑕疵,但實體上依然有效。綜上所述,二原告要求確認該人民調解協議無效的訴訟請求,因缺乏事實及法律根據,本院不予支持。
如前所述,原、被告雙方于2007年在原告張某某的宅基地上共同出資建房并按口頭協議履行而占有使用房屋的基礎法律行為現應認定為有效法律行為,雙方當事人于2015年3月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亦應認定為有效合同,故二原告要求二被告退還房屋的訴訟主張,于法無據,本院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 ?、第六十條 ?、第一百三十條 ?、第一百三十二條 ?、第一百三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 ?第四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二十八條 ?、第二十九條 ?、第三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九條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第二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張某某、覃某英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4000元,減半收取2000元,由原告張某某、覃某英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 ?第一款 ?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荊州市非稅收入管理局匯繳結算戶,賬號:26×××32,開戶銀行農業(yè)銀行荊州市分行直屬支行,收費單位編碼1610901,收費項目編碼161040201。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上訴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本院認為:二原告與二被告于2007年8月共同出資在原告張某某原宅基地上拆舊建新共建一棟樓房,并同時約定該樓房第三層歸二被告所有,其余歸二原告及其子女所有,房屋建成后雙方當事人于2008年分別裝修入住至今,近年來雙方當事人因部分房屋樓層調換及二被告開設“麻將館”的噪音問題等發(fā)生數次矛盾,雖經林園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于2015年3月主持調解,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了人民調解協議,但二原告對該協議反悔后訴至本院,要求確認該協議無效并要求二被告將房屋退還給二原告。上述糾紛的核心爭議點應為原、被告雙方于2007年在原告張某某的宅基地上共同出資建房并按口頭協議履行而占有使用房屋的基礎法律行為是否有效問題,其次才是雙方當事人于2015年3月27日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是否屬有效合同。對此本院認為:1、雙方當事人于2007年共同出資在二原告宅基地上建房,名為聯建,實為房屋買賣,即二被告以其出資額購得二原告房屋的第三層,上述房屋買賣行為早在2008年即依雙方口頭約定予以履行完畢,并非2015年3月林園村組織雙方當事人達成人民調解協議時才存在的法律事實;2、本案中二原告雖未明確提出對雙方當事人于2007年達成的房屋買賣合同行為確認無效的訴訟請求,但在事實與理由部分中主張該房屋買賣行為無效,而二原告在二被告購得爭議房屋第三層占有使用達七年后,現在才主張該買賣行為無效,按照我國現行有關農村集體土地的法律規(guī)定,農民在其宅基地上興建的房屋,可以在其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流轉,當初房屋興建時二被告雖與二原告非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在本案審理時這種情形已經消失,二被告的戶籍已轉入該房屋所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以上房屋產權流轉現已無法律上的障礙,故依照誠實信用原則,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以及交易安全出發(fā),對雙方當事人于2007年共同出資建房并按口頭協議履行而占有使用房屋的基礎法律行為現應認定為有效法律行為;3、林園村組織雙方當事人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其主要內容仍是維護雙方當事人在建房時達成的口頭房屋買賣合同效力,而且對雙方當事人調換爭議房屋進行了調解,還原到當初雙方所形成的房屋買賣合同原狀,并非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房屋買賣交易,從現在的情況分析,該人民調解協議并未違反我國法律及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與二被告獲準轉入林園村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事實一道,印證了林園村作為該宗土地的所有權人,對雙方當事人的房屋轉讓予以認可;4、至于二原告認為林園村人民調解員在人民調解協議上未簽名,該協議未生效的主張,對此本院認為,人民調解協議是否生效,主要審查協議內容是否為雙方當事人訂立協議時的真實意思表示,以及協議內容是否違反我國法律及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本案中雙方當事人共同出資建房,并按約定履行后占有使用房屋至今達七年時間,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及協議的內容真實,現在二被告的身份已符合法律、法規(guī)關于農村房屋購房要求,且該協議加蓋有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印章,因此該協議書雖沒有人民調解員簽名,存在形式上的瑕疵,但實體上依然有效。綜上所述,二原告要求確認該人民調解協議無效的訴訟請求,因缺乏事實及法律根據,本院不予支持。
如前所述,原、被告雙方于2007年在原告張某某的宅基地上共同出資建房并按口頭協議履行而占有使用房屋的基礎法律行為現應認定為有效法律行為,雙方當事人于2015年3月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亦應認定為有效合同,故二原告要求二被告退還房屋的訴訟主張,于法無據,本院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 ?、第六十條 ?、第一百三十條 ?、第一百三十二條 ?、第一百三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 ?第四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二十八條 ?、第二十九條 ?、第三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九條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第二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張某某、覃某英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4000元,減半收取2000元,由原告張某某、覃某英承擔。
審判長:陳榮
書記員:盧秋靜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