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佳木斯市向陽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耿菊,黑龍江鴻臻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佳木斯市郊區(qū)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住所地:佳木斯市郊區(qū)圃東街***號。法定代表人:陳偉。職務:理事長。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建偉,黑龍江君德律師事務所律師。
張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一、判令被告支付存款本金35萬元及利息(自2012年5月31日至實際給付之日止,按信用社給原告貸款時的相同貸款利率及上浮的約定計算)。二、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2012年5月14日,原告在被告處貸款35萬元,5月28日,被告將貸款匯至銀行卡內,但該筆款項被他人冒領全部取走,因被告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致使存款被冒領,給原告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被告應承擔賠償全部損失的責任,故訴至法院,請依法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農村信用社辯稱,原告稱此筆款項被他人冒領,被告方不予認可,貸款發(fā)放過程是將銀行卡和貸款憑證一起交給原告,原告已在領款員處親自簽名按壓手印,此筆款項已經(jīng)轉入原告銀行卡中,至于之后原告如何處理該筆款項與被告無關,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被人冒領。被告方不承認原告訴訟請求。原告自行在被告處開卡且設立密碼,貸款系憑密碼憑卡支取,不存在冒領,被告在履行存款合同過程中不存在過錯,不承擔給付責任。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原告提供的證據(jù)一、原告身份證復印件、被告單位信息。證明:原、被告主體資格)。對有爭議的證據(jù)和事實,本院認定如下:原告提供如下證據(jù):證據(jù)二、(2014)郊民商初字第545號民事判決書一份。證明:法院生效文書確認原告在被告處通過貸款方式取得35萬元存款的事實,雖然取得了35萬元的貸款,但是原告沒有取得銀行卡,雙方形成了儲蓄合同關系,原告將35萬元存于被告處,但未予以取出。經(jīng)庭審質證,被告對此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對證明的內容有異議,被告認為,有證據(jù)證實原告是自行到被告處開立存款賬戶,并領取銀行卡。根據(jù)貨幣占有即取得所有權的原則,被告將貸款發(fā)放至原告銀行賬戶內即已履行發(fā)放貸款義務,原告已經(jīng)取得了貸款35萬元的所有權,是原告自行取出還是交由他人,是原告自行處分所有權的行為。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被告對此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故對原告已取得35萬元貸款的事實予以采信。證據(jù)三、農村信用社取款憑條兩份。證明:取款憑條上客戶簽名不是原告本人簽寫,所以原告賬戶內的35萬元存款,被被告兩次支付給他人,被他人冒領,其中一次支付5萬元、一次支付30萬元,均屬大額取款。依據(jù)相關規(guī)定,原告沒有支取該筆款項,被告有過錯致使原告的貸款被冒領,應賠償原告損失。經(jīng)庭審質證,被告對此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認為,銀行卡持卡人是本人設定密碼,如果沒有本人泄露密碼不可能被其他人提取,如果沒有密碼即使本人拿著身份證原件,不知道密碼也取不走該筆款項。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被告對此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故對原告所有的35萬元銀行存款被被告分兩次(一次5萬、一次30萬)支付給他人的事實予以采信。證據(jù)四、鑒定意見書兩份。證明:鑒定意見送檢的黑龍江農村信用社存/取款憑條上,客戶簽名處“張某某”簽名字跡與樣本上張某某親筆書寫的簽名字跡不是同一人書寫。經(jīng)庭審質證,被告認為,單位柜面工作人員,不具備鑒別簽字是否為本人書寫的能力,取款憑條上是否為本人書寫也不是被告履行支付義務的要求,即便存在不是張某某本人取款,也不能回避張某某對銀行卡及密碼保管不當,存在過錯。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該證據(jù)為具備鑒定資質的部門作出,足以認定原告所有的35萬元存款并非原告本人取出的事實,故對此證據(jù)予以采信。被告提供如下證據(jù):證據(jù)一、存、取款憑條、申請表及原告身份證復印件兩份。證明:原告自行到被告處開立存款賬戶,并設立密碼,原告已在被告處取走銀行卡。經(jīng)庭審質證,原告對此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對證明的問題有異議,認為該組證據(jù)僅能證明原告在被告處開立了銀行卡,但沒有證據(jù)證明被告將銀行卡交付給原告。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原告對此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故對原告在被告處開立銀行卡的事實予以采信。證據(jù)二、2012年5月31日,存/取款憑條、原告身份證復印件、證件簽發(fā)機關核對單各兩份。證明:原告所有35萬元存款兩次被取走的過程。經(jīng)庭審質證,原告對此證據(jù)中的身份證復印件及簽字均有異議,認為不是原告簽字,因原告沒有領取兩筆貸款,不可能提供給被告身份證復印件,且在被告提供的公安機關的聯(lián)網(wǎng)上也不能顯示該信息就是領取當日所打的信息,且從被告提供的原告身份證,可以看出并不是原件所復印。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被告提供的此證據(jù),可以認定并非原告本人支取存款,且在領取超過5萬元的大額存款過程中,被告未要求代理人出示相關的證件及手續(xù)的情況下,兩次付款35萬元系違規(guī)行為,故對原告35萬元存款被冒領的事實予以采信。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2012年5月14日,原告張某某用龐慶豐的一處房產作為抵押擔保,在被告農村信用社貸款35萬元,2012年5月28日,被告農村信用社將此35萬元貸款打入原告張某某賬戶內,雙方形成了儲蓄存款合同。經(jīng)鑒定,被告農村信用社提供的2012年5月31日兩次取款憑證上的“張某某”簽名,并非本案原告張某某所簽,此證據(jù)足以證明2012年5月31日,被告農村信用社在原告張某某既未親自到柜面取款,又無委托代理人的情況下,分兩次(一次5萬元、一次30萬元)將35萬元支付給他人,造成原告存款被冒領的事實,因此給原告造成了存款損失。原告以辦理貸款時未領取銀行卡,直到2014年被告起訴原告借款合同時,才知道貸款已發(fā)放,才知道自己存款損失,并于2015年11月13日起訴被告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作出(2015)郊民商初字第539號民事判決:判決“被告賠償原告存款損失35萬元及利息”,被告未上訴。判決生效后,被告作為再審申請人向佳木斯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佳木斯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8月25日作出(2017)黑08民再24號民事裁定書,撤銷我院(2015)郊民商初字第539號民事判決,并發(fā)回我院重審。
原告張某某與被告佳木斯市郊區(qū)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以下簡稱農村信用社)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我院于2016年5月3日作出(2015)郊民商初字第539號民事判決書,判決被告賠償原告存款損失35萬元及利息。被告未上訴,判決生效后,被告作為再審申請人向佳木斯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佳木斯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8月25日作出(2017)黑08民再24號民事裁定書,撤銷我院(2015)郊民商初字第539號民事判決,并發(fā)回我院重審。本院于2017年11月9日立案受理后,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張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耿菊、被告佳木斯市郊區(qū)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建偉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被告將35萬元貸款發(fā)放到原告卡內時,雙方借款合同已履行完畢,雙方儲蓄存款合同成立。原、被告雙方均應按照規(guī)定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銀辦函2000第816號即《關于個人存取款業(yè)務管理有關問題的批復》載明:“辦理個人存款業(yè)務的金融機構對一日一次性從儲蓄賬戶提取人民幣現(xiàn)金5萬元(不含5萬元)以上的,必須在取款憑證上登記取款人的有效身份證件并經(jīng)儲蓄機構負責人審核簽字后方可支付”。中的“審核”意指取款人提供的身份證件姓名是否與存單、存折姓名一致。被告作為金融機構應審慎行使審核的義務,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和交易的安全,根據(jù)《大額現(xiàn)金支付管理的通知》規(guī)定的工作流程,“對一日一次性從儲蓄賬戶提取人民幣現(xiàn)金5萬元(不含5萬元)以上的,儲蓄機構柜臺人員應請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證件,并經(jīng)儲蓄機構負責人核實后予以支付,其中一次性提取現(xiàn)金20萬元(含20萬元)以上的,應請取款人必須至少1天以電話方式預約,以便銀行準備現(xiàn)金”。在本案審理過程中,本院詢問被告取30萬元是否需要預約,被告明確表示不是必須預約,這與《大額現(xiàn)金支付管理的通知》的工作流程是相悖的。本案中,一日、兩次大額取款均不是原告本人支取,雖然在被告提供的傳票中留有原告身份證復印件,但兩次取款并非原告本人操作,被告不能證明傳票內原告身份證復印件的來源,即被告無證據(jù)證明是取款人攜帶原告身份證原件取款,且沒有代理人身份證明,被告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故被告在審核過程中,明知不是原告本人大額取款,且未要求代理人提交有效證件,仍一日兩次大額付款的違規(guī)操作,存在重大過錯,致使原告的存款被冒領,給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雖然原告未妥善保管好銀行卡及密碼,但如果被告能夠按照存/取款流程操作,本案原告的損失即可避免,原告未妥善保管好銀行卡及密碼的行為不是本案損失的原因,故被告應承擔賠償原告本金及利息的責任。利息的計算標準應與被告貸款給張某某的利息標準一致。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yè)銀行法》第六條、《儲蓄管理條例》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佳木斯市郊區(qū)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于判決生效后立即賠償原告張某某存款損失350000元及利息【與佳木斯市郊區(qū)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貸款給張某某的月利率一致,即自2012年5月31日起至支付之日止(其中2012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14日)按月利率9.48‰,逾期利率上浮30%計算】。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6550元、鑒定費5000元均由被告承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佳木斯市中級人民法院。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