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宋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個體經(jīng)商,現(xiàn)住北京市崇文區(qū)。委托代理人:李思遠,河北拓石律師事務所律師。委托代理人:艾璇,河北拓石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廊坊市萬融房地產經(jīng)紀有限公司,住所地廊坊市廣陽區(qū)阿爾卡迪亞小區(qū)華景園5-1-101。法定代理人:王某,該公司執(zhí)行董事。委托代理人:汪會峰,該公司會計。
宋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依法判令被告返還原告中介費8萬元。2.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2017年5月12日原告經(jīng)被告廊坊市萬融房地產經(jīng)紀有限公司介紹購買廊坊市大家商業(yè)城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所銷售的10-1-2303號房屋,原告于當日支付被告萬融公司中介費8萬元。因2017年6月2日廊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限購政策,原告不具有購房資格,大家商業(yè)城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已將購房款返還。且經(jīng)查明,被告為原告提供的房源并沒有辦理預售許可證,不具有銷售條件,因此要求被告返還原告已付的中介費8萬元。被告廊坊市萬融房地產經(jīng)紀有限公司辯稱,原告系經(jīng)案外人劉長瑀通過李某介紹到本公司,在原告咨詢購房過程中,本公司已明確告知原告此房屋未取得預售許可證,原告同意后向開發(fā)商交納購房保證金。本公司并非銷售房屋,只是對房源提供咨詢服務,且已經(jīng)完成了服務內容。原告交納的8萬元中介服務費,依照行業(yè)慣例已將其中的6.2萬元轉至介紹人李某的合作人李洪銳賬戶,李某將5.5萬元轉給劉長瑀,劉長瑀通過微信轉賬方式返還原告1萬元。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宋某某的朋友連振國在微信房屋交易平臺上與發(fā)布賣房信息的劉長瑀相識,聯(lián)系準備購買廊坊市房屋。劉長瑀于2017年5月12日將原告及其朋友連振國帶至廊坊市大家新城售樓部與被告萬融公司法人王某洽談,在王告知原告及連振國所咨詢的涉案房屋尚未辦理房屋預售許可證后,原告于當日為被告萬融公司簽署購房咨詢服務說明書,該說明書中載明,萬融公司為原告提供項目房源信息,在原告與開發(fā)商辦理完成保證金手續(xù)后,該公司購房咨詢服務義務即告履行完畢,宋某某已充分閱讀并理解該說明書內容,同意接受購房咨詢服務,并支付說明書項下的咨詢服務費。原告同時通過POS機刷卡向被告萬融公司交納電商(服務費)8萬元。于2017年5月15日簽署《大家新城》職工團購房信息表,并向大家商業(yè)城房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交納保證金36萬元。2017年6月2日廊坊市人民政府出臺限購政策后,原告喪失購房資格,劉長瑀于2017年6月27日通過微信轉賬返還原告1萬元。原告起訴后,廊坊市大家商業(yè)城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將保證金36萬元及本案訴訟費用給付原告,原告撤回對該公司的起訴。以上事實有原告提交的購房咨詢服務說明書、POS機簽購單及原、被告雙方的當庭陳述予以證實。原、被告雙方對以下事實存有爭議:原告主張劉長瑀系被告萬融公司員工,在簽訂購房咨詢服務說明書時,承諾返還原告中介服務費3.5萬元。提交廊坊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出具的關于查詢“大家新城10號樓”預售許可證的信息公開回復證實該房屋至2017年9月6日未在該單位辦理房屋預售證,認為萬融公司提供了虛假信息。提供與被告萬融公司法人王某的通話記錄證實在房屋限購政策出臺后,曾要求王幫助追索并返還中介服務費及保證金。被告萬融公司否認劉長瑀系本公司員工,主張萬融公司實際僅收到咨詢費1.8萬元,原告交納的6.2萬元,萬融公司已打入中間介紹人李某的朋友李洪銳賬戶,李洪銳又將5.5萬元轉給了劉長瑀。提交被告公司會計汪會峰銀行賬戶對賬單、向劉長瑀的轉賬記錄及證人李某的證人證言及王某與劉長瑀的微信聊天記錄。證實因原告需要購房,劉長瑀通過李某于2017年5月12日與王某取得聯(lián)系,原告認可該聊天記錄中的常雨系劉長瑀。被告萬融公司請求追加李洪銳、劉長瑀為共同被告,經(jīng)當庭征求原告意見,原告認為其系與萬融公司簽訂的購房咨詢服務說明書,8萬元服務費也是支付給了萬融公司,應當由被告萬融公司承擔返還責任。不同意追加李洪銳、劉長瑀為本案共同被告。
原告連振國與被告廊坊市萬融房地產經(jīng)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融公司)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8月25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宋某某的委托代理人李思遠、艾璇,被告廊坊市萬融房地產經(jīng)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委托代理人汪會峰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原告為在廊坊市購買房屋,經(jīng)劉長瑀介紹到被告萬融公司進行咨詢,在明知涉案房屋尚未取得房屋預售許可證且本人并非大家新城公司員工的情況下,簽署購房咨詢服務說明書及《大家新城》職工團購房信息表,并支付8萬元中介服務費以及向開發(fā)商交納保證金的行為系原告的自愿行為,原告應對此行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根據(jù)原告簽署的購房咨詢服務說明書載明的內容,被告萬融公司已經(jīng)如實為原告提供了關于大家新城房源的咨詢服務,并且協(xié)助原告向開發(fā)商交納了購房保證金,履行了說明書載明的相應義務。原告因廊坊市房屋限購政策,喪失購房資格,不能實現(xiàn)購房目的,被告萬融公司對此并不存在過錯,原告主張劉長瑀承諾返還其與連振國每人3.5萬元,且不同意追加李洪銳、劉長瑀為本案被告參加訴訟,不能證實被告萬融公司對該承諾知情并認可,其要求被告萬融公司返還服務費8萬元,證據(jù)不足,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四十四條、六十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宋某某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計900元,由原告宋某某承擔。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劉秀琴
書記員:魏凱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