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宋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住黑龍江省樺南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玉霞,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被告宋某某之妻。
委托訴訟代理人:戴俊峰,黑龍江普瑞特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楊某彬,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無業(yè),住黑龍江省樺南縣。
原審第三人:袁興云,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無業(yè),住黑龍江省。
原審第三人:韓永臣,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無業(yè),現住黑龍江省樺南縣。
上訴人宋某某與被上訴人楊某彬、原審第三人袁興云、韓永臣執(zhí)行異議之訴糾紛一案,不服樺南縣人民法院(2017)黑0822民初232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宋某某及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玉霞、戴俊峰、被上訴人楊某彬到庭參加訴訟,原審第三人袁興云、韓永臣經合法傳喚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第一、關于(2017)黑0822執(zhí)異36號執(zhí)行裁定的程序問題。本院于2017年10月19日作出的(2017)黑0822執(zhí)異36號執(zhí)行裁定,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有關規(guī)定對有關證據材料依法進行審查形成的裁定,不影響案外人以及當事人另行提供其他證據通過訴訟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影響亦不否定或等同于本院繼續(xù)通過案外人或當事人啟動訴訟程序經庭審作出的裁判,且本院在此裁定中已向案外人及當事人告知了有權提起訴訟的權利,本院的執(zhí)行裁定系依照法定程序形成,原告針對此裁定,在本起訴訟的起訴狀中關于“法院裁定認定事實錯誤,直接執(zhí)行原告?zhèn)€人財產嚴重違反審、執(zhí)分離原則,以執(zhí)代審行為,嚴重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陳述意見,系屬對民事法律的誤解,此見解不能成立。
第二、關于楊某彬的訴權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guī)定以及本院于2017年10月19日作出(2017)黑0822執(zhí)異36號執(zhí)行裁定書中向案外人以及當事人告知的權利,楊某彬有權向宋某某等提起訴訟,宋某某關于“原告的起訴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的抗辯主張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該抗辯主張不能成立。
第三、關于“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的含義問題。宋某某在本案答辯中引用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用以支持其關于與袁興云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一案“所及賠償款產生于楊某彬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因此該筆債務應當認定為其夫妻共同債務,楊某彬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主張。本院經審查認為,該條規(guī)定中的“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顯然應理解為系指自己為他方出具借據或欠據等書面?zhèn)鶆諔{證,或雖未出具書面憑證,但認同借用他方財物等標的物的事實,并非指因侵權而經法院審理依法強行判定而形成的債務,宋某某以該條規(guī)定支持其主張,系對該條規(guī)定含義的誤解或曲解,對此主張本院不能采納。
第四、關于本院2016年9月20日作出的(2016)黑0822民初1588號民事判決對本案原告楊某彬有無執(zhí)行效力問題。本院2016年9月20日作出的(2016)黑0822民初1588號民事判決,判定本案第三人袁興云等向本案被告宋某某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袁興云并且承擔連帶責任。袁興云與楊某彬曾系夫妻關系,宋某某據以申請對涉案房屋進行查封,執(zhí)行中,楊某彬提出異議,并依法提起執(zhí)行異議之訴,請求對(2016)黑0822執(zhí)1952號執(zhí)行裁定停止執(zhí)行,解除對產權證號2013003818、產籍號為4-0001-
859-060502號、面積為74.53㎡房屋的查封。本案經審理,原告楊某彬提供的系列證據表明,雖然涉案房屋在房產部門顯示買賣合同簽約、登記時間為2013年3月21日,期間系袁興云與楊某彬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但該房屋系由原告之父在原告與袁興云婚前出資購買,且在原告與袁興云婚前,楊金華保留了該房的所有權,并且宋某某在起訴袁興云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中,放棄了對楊某彬的訴權及實體請求權,審理中其亦未申請追加楊某彬為共同被告,致使楊某彬在該案審理中未獲得知情權以及抗辯權,在該案判決時,楊某彬顯然不存在或者不能得到上訴權利。故本院(2016)黑0822民初1588號判決與原告楊某彬無關,對袁興云判定的債務不具有夫妻共同債務的性質,對楊某彬不產生應履行償付債務的義務或對其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
第5關于涉案房屋所有權的歸屬問題,楊某彬與袁興云結婚于2012年5月9日,而涉案房屋系由楊某彬之父楊金華于2011年6月5日付款購買,楊金華基于女兒楊某彬即將結婚而無房居住的考慮,于2012年5月4日自行作為楊某彬的委托代理人并自行以楊某彬為買受人簽定了商品房認購書,并且其前的2011年6月12日,楊金華基于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的考慮,在楊某彬為其出具的欠據中,約定如楊某彬將來不孝順,則退回涉案房屋或者償還楊金華付房款。上述事實表明,楊金華雖然將此房轉到楊某彬名下,但其設定條件保留了對此房的所有權或追索付房款的權利,據此情形,亦可認定楊某彬現對此房享有臨時占有、臨時使用以及臨時收益的權利,未經其父楊金華同意,無處分的權利以及折抵債務的權利,且該房現未辦理權屬證照,其產權歸屬存在未來的不確定性,顯然不能認定屬于楊某彬與袁興云的夫妻共同財產。
綜上所述,本院(2016)黑0822民初1588號民事判決從程序以及實體內容均未涉及本案原告楊某彬,對楊某彬不產生應向宋某某履行袁興云所欠侵權之債連帶償付的義務,該判決亦不產生對楊某彬予以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宋某某據此判決向案外人楊某彬主張權利不當,換言之,宋某某向楊某彬主張權利,應具有對應的生效裁判依據。樺南縣鑫源小區(qū)C棟6單元502室房屋系由原告楊某彬之父楊金華于袁興云與楊某彬婚前出資購買,尚未辦理房屋產權證,該房產所有權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現應認定楊某彬對此房屋不具有擅自處分權以及折抵債務權,未經楊某彬以及其父楊金華同意,該房屋不能用以折抵他人債務,但楊某彬依據為其父出具的欠據中的約定,對此房屋享有臨時占有權、臨時使用權以及臨時收益權,該臨時占有權、臨時使用權以及臨時收益權受法律保護,宋某某關于對此房屋可以強制執(zhí)行的主張本院不能支持。一審判決:一、原告楊某彬現對其父楊金華出資購買的座落于樺南縣鑫源小區(qū)C棟6單元502室享有臨時占有、臨時使用以及臨時收益的權利;二、不得對座落于樺南縣鑫源小區(qū)C棟6單元502室(產權證號2013003818、產籍號4-0001-859-060502、面積74.53㎡)強制執(zhí)行;本院(2016)黑0822執(zhí)1952號執(zhí)行裁定于本判決生效時自動失效。
二審期間雙方當事人均未提供新證據,本院經審查對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guī)定,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為夫妻一方的財產?!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本案爭議房屋系在楊某彬與袁興云結婚之前由楊某彬父親楊金華全款出資購買,結合一審時楊金華出庭作證時的意思表示,楊金華的出資系對楊某彬個人的贈與而非對楊某彬、袁興云雙方的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條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fā)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fā)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案涉爭議房屋尚未在不動產登記部門辦理產權登記手續(xù),故楊某彬尚未取得爭議房屋的所有權,但楊金華是以楊某彬名義訂立的房屋買賣合同,故目前楊某彬個人對案涉房屋享有相關的財產權利。同時根據上述法律規(guī)定,不能認定案涉房屋是楊某彬、袁興云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獲取的共同財產。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雙方或一方為維持家庭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yǎng)、贍養(yǎng)義務,或為夫妻一方或雙方治療疾病以及為共同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作為執(zhí)行依據的樺南縣法院(2016)黑0822民初1588號民事判決并未判決楊某彬對宋某某承擔賠償責任,袁興云在該民事案件中是基于侵權法律關系而對宋過順負有賠償責任,故該侵權之債應認定為袁興云個人債務,楊某彬對此不負有償還義務。退一步講,即使讓楊某彬承擔責任,也應當以楊某彬在與袁興云離婚時分得的夫妻共同財產為限承擔責任,故本案爭議房屋不屬于袁興云對宋某某承擔侵權賠償的責任財產范圍,對此房屋不能予以強制執(zhí)行。
關于上訴人主張一審時在舉證期限屆滿前被上訴人未提交證人作證申請等程序問題,因該種情形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四項規(guī)定的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二審法院不能以程序違法為由將案件發(fā)回重新審理。本案爭議房屋雖由楊某彬父親楊金華出資,楊某彬也為楊金華出具了在特定條件下騰出房屋或償還購房款的欠據,此種情形涉及贈與人的撤銷權問題,與保留所有權買賣無關,原審認為是保留所有權買賣的論述不當,但不影響判決結果。
綜上,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審判長 姜廣武
審判員 韓國斌
審判員 王雪潔
書記員: 付麗麗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