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姜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原淄博絲織二廠退休職工,住青島市黃島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特別授權代理):常玉芬、王兆蕙,淄博周村新航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姜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淄博市公安局周村分局轄區(qū)居民,住周村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特別授權代理):李燕,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淄博市公安局周村分局轄區(qū)居民,住周村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特別授權代理):耿華婷,山東長城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姜某3,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北京市二商局退休職工,住北京市西城區(qū)。
被告:姜某4,男,成年,系姜軍(1997年初去世)之子?,F(xiàn)住址不祥。
原告姜某1與被告姜某2、姜某3、姜某4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9月4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姜某1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常玉芬、王兆蕙、被告姜某2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燕、耿華婷、被告姜某3到庭參加訴訟,被告姜某4經(jīng)公告送達開庭傳票,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姜某1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母親魏玲在世時于2015年7月7日在工商銀行存現(xiàn)金2萬元,同年11月8日存現(xiàn)金2萬元,2016年1月4日存現(xiàn)金2萬元,1月5日存現(xiàn)金2萬元,以上存款存期均為一年,是由姜某2代辦,母親去世后,這些錢都沒有分割,由被告姜某2陸續(xù)從銀行提出,這8萬元的一半即4萬元應該屬于父親姜信芝管理支配,其余4萬元應該按照法定繼承處理,父親、三個子女、姜某4(代位繼承)分割,各分割五分之一,即每人8000.00元;2.2016年11月8日被告姜某2將母親魏玲的2萬元轉到姜某2賬戶上,2萬元沒有分割,按法定繼承,一半歸父親,一半由父親、三個子女、姜某4(代位繼承)各分割五分之一,即每人2000.00元;3.父親姜信芝在工商銀行周村支行存款存單9張共計29萬元,存期均為一年,約定轉存,分別是:2012年11月1日4萬元(賬號16×××2*),2013年4月7日5萬元(賬號16×××7*),2013年6月2日1萬元(賬號16×××6*),2013年9月2日3萬元(賬號16×××2*),2013年12月1日2萬元(賬號16×××0*),2014年1月24日1萬元(賬號16×××7*),2014年3月2日5萬元(賬號16×××5*),2014年8月3日5萬元(賬號16×××1*),2015年4月30日3萬元(賬號16×××9*)。另外在山東周村農(nóng)商行存單4張共計9萬元,存期均為一年,分別是:2012年10月22日1萬元(賬號xxxx887),2013年3月2日3萬元(賬號xxxx434),2013年7月8日2萬元(賬號xxxx152),2014年6月6日3萬元(賬號xxxx880)。存單由姜某3拿著,要求被告姜某3分割給原告19萬元,不給姜某2分割,姜某3剩余的19萬元由姜某4與姜某3平均分割;4、姜信芝在世時其名下存款(以下均在工商銀行,均為定期存款,定期一年)2015年3月8日存款4萬元,同年3月9日存款4萬元,同年3月10日存款2萬元,同年5月30日存款5000.00元,同年7月7日存款21321.13元,同年11月8日存款41321.31元,2016年1月4日存款2萬元,同年1月5日存款5萬元,同年3月10日共存六筆,其中三筆存款各4萬元,另外三筆為20600.00元、41200.33元、41200.67元,六筆存款計223001.00元。以上存款共計460643.44元,這些錢由被告姜某2掌控,要求法定繼承,依法分割,每人分割四分之一。事實和理由:原告姜某1與被告姜某3、姜某2是同胞兄弟姐妹,父親姜信芝與母親魏玲××××年結婚,婚后生育四個子女,長子姜軍、次子姜某3、女兒姜某1、三子姜某2。長子姜軍于1997年因病去世,被告姜某4系姜軍之子;原、被告的母親魏玲2016年5月2日去世;父親姜信芝2017年5月1日去世。父親生前享受縣級干部待遇,母親生前是淄博魯東樂器廠退休職工。父母去世后遺留巨額存款如原告所訴,被告姜某2擅自從父母賬戶轉走;另工商銀行周村支行存款存單9張共計29萬元,山東周村農(nóng)商行存單4張共計9萬元,以上存單共計38萬元現(xiàn)在由被告姜某3占有控制,就財產(chǎn)分割問題,原、被告多次協(xié)商無果。為此訴至法院,望判如所請。
被告姜某2辯稱,對原告起訴狀中所述原告父母婚姻狀況、去世時間、子女情況、代位繼承人的情況均無異議。對原告訴訟請求第一、二、三項事實沒有異議,因為姜信芝與魏玲晚年都是由答辯人照顧,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答辯人白天都在父母家照顧父母,父母共同居住在魯東樂器廠,父母吃飯、休息沒有問題,但不能做飯、洗衣服,答辯人早上買飯,中午晚上做飯,給他們洗衣服。父親姜信芝在魯東樂器廠離休,2015年時每月工資7000.00多元,2017年5月去世時遞增到每月9100.00元左右,母親魏玲也是魯東樂器廠退休的,2015年工資每月2000.00多元,2016年5月去世時工資遞增到每月2900.00元。工資卡由父母掌控,取錢存款由答辯人代辦。答辯人與父母同住,姜某3、姜某1都不與父母同住,姜某3在北京工作生活,1998年到2014年姜某3沒有回來看過父母,姜某1回來過,2015年4月底姜某1搬到青島的,以前在周村居住,在2015年5月因為父親生病住院把姜某3叫回來一次,把姜某1也叫回來了。2016年3月份母親因為病重把姜某3叫回來待了五天就走了,直到母親去世沒再回來過。母親去世后,姜某3一直沒回來,姜某1回來過二次直到父親去世,在經(jīng)濟上他們倆個也沒有對父母幫助過。被告姜某4十幾年與家里無聯(lián)系。對于原告的第一項訴訟請求,因為答辯人對母親盡了主要贍養(yǎng)義務,這8萬元答辯人提出來后交給了父親姜信芝,姜信芝又交給了答辯人,是讓答辯人購買出租車,由其妻子跑出租,這8萬元屬于姜信芝贈與答辯人的,不應該分割;對原告提出的第二項分割沒有意見;對第三項分割有異議,因為姜某2對姜信芝盡了主要贍養(yǎng)義務,姜某3拿走的38萬元,答辯人要求分割70%,其他30%由其他繼承人依法分割;另外還有6萬元(父親去世后,父親在工商銀行的工資卡上結余的工資,支付后期住院費2萬余元,處理喪葬事宜后還剩余6萬元)由答辯人保管,這個錢答辯人要求分割70%,其他30%由其他繼承人依法分割;第四項請求,根據(jù)存取款單顯示確實是由答辯人代存的,但是父親姜信芝的遺產(chǎn)沒有原告所說的46萬余元,答辯人代辦后都交給父親保管,沒有見過原告姜某1所訴的這46萬元存單。
被告姜某3辯稱,對原告起訴狀中所述原告父母婚姻狀況、去世時間、子女情況、代位繼承人的情況、被告姜某2與父母同住,姜某3、姜某1都不與父母同住,被告姜某4十幾年與家里無聯(lián)系等事實均無異議。原告第一項中所主張的母親魏玲存款遠遠超于8萬元,當時父親跟答辯人說過,母親在世從退休開始一直沒有取過,母親退休20多年,父親去世前就說過我母親的錢沒有動過,存哪怎么存的答辯人不清楚,具體多少錢答辯人也不清楚。原告所說的8萬元一半歸答辯人父親,剩余的一半由答辯人等第一順序繼承人五人依法分割。父親姜信芝不可能贈送給姜某28萬元,父親在世時說過錢誰都不能動,以后再說;第二項所主張的2萬元答辯人同意原告分割方法;第三項,姜信芝存單38萬元(工商銀行存單9張,山東周村農(nóng)商行存單4張,明細如原告所訴)由答辯人保管,是父親姜信芝生前給答辯人的,是準備給答辯人兒子姜陸濱結婚用的,不存在分割的問題,父親給答辯人時沒人在場,是父親在家里給答辯人的;第四項,原告所說的姜信芝在世時其名下存款(以下均在工商銀行,均為定期存款,定期一年,明細如原告所訴)共計460643.44元,這些存款的時間與答辯人手里在工商銀行9張存單存款時間不沖突,絕對存在這些存款,這些錢由被告姜某2掌控,要求法定繼承。
被告姜某4未答辯。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對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本院予以確認。對有爭議的證據(jù)和事實,本院認定如下:1.被繼承人魏玲去世后,被告姜某2提取其遺產(chǎn)存款8萬元的去處。被告姜某2辯稱其提取后交給了其父親姜信芝,姜信芝將該款交給其支配買了出租車。原、被告均未提交有關該款使用情況的證據(jù)。根據(jù)原、被告當庭陳述,本院認定該款系魏玲、姜信芝夫妻共同存款,姜信芝有權處分其中4萬元,并且生前已經(jīng)處分,另4萬元應作為魏玲遺產(chǎn)依法分割;2.被告姜某3所掌控的姜信芝工商銀行及山東周村農(nóng)商行38萬元存單的分割意見。被告姜某3辯解是父親姜信芝生前給其的,是給其兒子姜陸濱結婚用的,不存在分割的問題,被告姜某3未提交相關姜信芝贈與其存款的證據(jù),原告姜某1、被告姜某2陳述是被告姜某3在給父親上完五七墳后被告姜某3從父親居住地拿走的,被告姜某3陳述是父親姜信芝生前答應給其,當時一直沒拿,在父親去世后拿走的存折。根據(jù)當事人的陳述,本院認定被繼承人姜信芝生前未將該38萬元存折贈與被告姜某3,該38萬元應該按姜信芝遺產(chǎn)依法分割;3.原告姜某1所訴姜信芝在世時其名下存款460643.44元的情況,被告姜某3提交了被告姜某2代辦姜信芝生前的相關存款手續(xù),但未提交該存款仍現(xiàn)實存在或被其他人提取占有的的證據(jù),該部分財產(chǎn)本院根據(jù)原、被告提交的現(xiàn)有證據(jù)不能查實,待雙方發(fā)生糾紛時可另行主張權利;被告姜某2自認另外還有姜信芝遺產(chǎn)6萬元(姜信芝去世后,在工商銀行的工資卡上結余的工資,支付后期住院費2萬余元,處理喪葬事宜后還剩余6萬元)由其保管,本院認定該6萬元屬于姜信芝可以分配的遺產(chǎn)。
本院認為,被繼承人魏玲、姜信芝生前未立遺囑或簽訂有效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其遺產(chǎn)應按照法定繼承辦理;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chǎn)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yǎng)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chǎn)時,可以多分;有扶養(yǎng)能力和扶養(yǎng)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yǎng)義務的,分配遺產(chǎn)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chǎn),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chǎn),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chǎn)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余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chǎn)。本案中,被繼承人魏玲的遺產(chǎn)有(原告所訴的第一項)4萬元、(原告所訴的第二項)1萬元,共計5萬元,由被告姜某2、姜信芝、原告姜某1、被告姜某3、被告姜某4按30%、20%、20%、20%、10%的比例依法分割。因姜信芝現(xiàn)已去世,其擁有處分權(魏玲的2萬元存款應屬于姜信芝的部分)的1萬元和應分割魏玲的遺產(chǎn)1萬元共2萬元可作為其遺產(chǎn)繼續(xù)由原告姜某1、被告姜某2、被告姜某3、被告姜某4按照25%、40%、25%、10%的比例分割;因以上款項為被告姜某2提取掌控,以上遺產(chǎn)可歸被告姜某2所有,由被告姜某2支付其他繼承人應得份額;姜信芝的遺產(chǎn)已查明的金額為存單38萬元,由原告姜某1、被告姜某2、被告姜某3、被告姜某4按照25%、40%、25%、10%的比例分割;因該款為被告姜某3持有掌控,以上遺產(chǎn)可歸被告姜某3所有,被告姜某3應按38萬元的25%、40%、10%的比例補償原告姜某1、被告姜某2、被告姜某4;另外6萬元(姜信芝工資卡結余)歸被告姜某2所有,被告姜某2按6萬元的25%、25%、10%比例補償原告姜某1、被告姜某3、被告姜某4;姜信芝擁有處分權(魏玲的2萬元存款應屬于姜信芝的部分)的1萬元和應分割魏玲的遺產(chǎn)1萬元共2萬元,歸被告姜某2所有,被告姜某2按2萬元的25%、25%、10%比例補償原告姜某1、被告姜某3、被告姜某4。對原告姜某1的訴訟請求,有證據(jù)支持的部分本院予以支持,其余部分本院不予支持;對各被告的辯解意見,有證據(jù)支持的部分本院予以采信,其余部分本院不予采信;被告姜某4未到庭,視為放棄舉證、質證的權利,本院可據(jù)已查明的事實缺席判決。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第五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一百四十四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魏玲遺產(chǎn)4萬元歸被告姜某2所有,被告姜某2于本判決之日起10日內補償原告姜某18000.00元,被告姜某38000.00元,被告姜某44000.00元;
二、魏玲遺產(chǎn)1萬元歸被告姜某2所有,被告姜某2于本判決之日起10日內補償原告姜某12000.00元,被告姜某32000.00元,被告姜某41000.00元;
三、姜信芝存單38萬元(工商銀行存單9張、山東周村農(nóng)商行存單4張,詳細情況如上所述)歸被告姜某3所有,被告姜某3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補償原告姜某195000.00元,被告姜某2152000.00元,被告姜某438000.00元;
四、姜信芝遺產(chǎn)6萬元歸被告姜某2所有,被告姜某2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補償原告姜某115000.00元,被告姜某315000.00元,被告姜某46000.00元;
五、姜信芝擁有處分權(魏玲的2萬元存款應屬于姜信芝的部分)的1萬元和應分割魏玲的遺產(chǎn)1萬元共2萬元,歸被告姜某2所有,被告姜某2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補償原告姜某15000.00元,被告姜某35000.00元,被告姜某42000.00元;
六、駁回原告姜某1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所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8900.00元,原告姜某1負擔3560.00元,被告姜某2負擔2225.00元,被告姜某3負擔2225.00元,被告姜某4負擔890.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山東省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尚鐵鋼
審判員 鄭曼
人民陪審員 陳宗凱
書記員: 劉雯菁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