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姚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武昌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余建軍,湖北誠明律師事務所律師。(一般授權)被告姚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硚口區(qū),被告付某1(精神殘疾人),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江岸區(qū),法定代理人付某2(系被告付某1之父),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址同上,被告姚某3,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武昌區(qū),被告姚某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武漢市江岸區(qū),
原告姚某1訴稱:坐落于武漢市硚口區(qū)某處的房產(chǎn)屬原告父親姚某5和母親童某共有。姚某5與童某共生育五子女,分別為姚某6、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3、姚某2和姚某4。2000年8月9日,姚某5、童某分別在武漢市硚口區(qū)公證處立下公證遺囑,遺囑內(nèi)容均為“上述房產(chǎn)中屬于我的產(chǎn)權,在我去世后,留給大兒子姚某1、二兒子姚某2二人共有,各二分之一產(chǎn)權”。2003年10月15日,姚某5病故,2013年9月29日,童某病故。姚某6與前夫付某2生育一子付某1。2014年6月15日,姚某6病故。付某1為三級精神殘疾,付某2為其法定監(jiān)護人。根據(jù)公證遺囑的內(nèi)容,原告及被告姚某2為該房屋的繼承人?,F(xiàn)原告向本院起訴,要求:1、坐落于武漢市硚口區(qū)某處的房屋由原告姚某1和被告姚某2各繼承二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2、本案的全部訴訟費用由原、被告雙方共同承擔。被告姚某2辯稱: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付某1辯稱: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一、根據(jù)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guī)定,訴訟時效是三年,原告如果想取得遺產(chǎn)需要征得其他繼承人同意,雖然原告有公證遺囑,但必須在三年的訴訟時效內(nèi)提起訴訟,從童某去世的時間開始計算,原告應該在2017年之前就要主張,但是原告沒有主張,已經(jīng)過了訴訟時效,所以原告已放棄權利,應由五個子女全部都繼承,因此房屋只能作為共有物來分割,不管是男是女,都可以繼承,所以按照法定繼承被告付某1應繼承五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二、被告付某1沒有勞動能力也沒有生活來源,是精神三級殘疾人,繼承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繼承法的若干問題的意見規(guī)定在分割遺產(chǎn)的時候應保留其份額,然后再進行財產(chǎn)分割。被告姚某3、姚某4辯稱: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姚某1為支持其訴訟請求,向本院提交了如下證據(jù):第一組證據(jù):戶口本、職工登記表各一份,以證明姚某5與童某生育五個子女(分別是姚某6、姚某1、姚某2、姚某3、姚某4),這五個子女都是法定繼承人,付某1是姚某6的兒子。第二組證據(jù):房屋所有權證、土地使用權證各一份,以證明坐落于硚口區(qū)某處的房屋為姚某5和童某的共同財產(chǎn)。第三組證據(jù):公證書2份,以證明姚某5和童某以公證遺囑的方式將位于硚口區(qū)某處的房屋交給姚某1和姚某2繼承。第四組證據(jù):居民死亡殯葬證兩份,以證明姚某5于2003年12月20日去世,童某于2013年9月28日去世。第五組證據(jù):居民死亡殯葬證一份,以證明姚某6于2014年6月15日去世,其子付某1為轉繼承人。第六組證據(jù):申請、殘疾人證申請表、殘疾人基本信息各一份,以證明付某1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父親付某2為法定監(jiān)護人。第七組證據(jù):戶口本一份,以證明姚某6與付某1為母子關系,2004年之前姚某6登記的婚姻狀況為離婚。經(jīng)庭審質證,被告姚某2、姚某3、姚某4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均無異議。被告付某1對原告提交的第三組證據(jù)的真實性及證明目的均有異議,認為該證據(jù)是虛假的,公證的時間是2000年8月9日,距今十余年,而公證書看上去很新,且原告曾陳述其父母是前后分別去公證處辦理的公證,不應該是同一時間,但兩份公證書上面落款的時間是同一天,存在矛盾;對其他證據(jù)均無異議。經(jīng)本院審核,原告提交的第一組、第二組證據(jù)、第四組至第七組證據(jù),各被告均無異議,本院予以采信。原告提交的第三組證據(jù),經(jīng)審查,該公證書的形式和內(nèi)容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且能證實原告的證明目的,對該證據(jù)本院予以采信。經(jīng)審理查明: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2、姚某3、姚某4及被告付某1的母親姚某6均系被繼承人姚某5、童某夫妻的子女,姚某6與前夫付某2生育被告付某1。2000年4月,姚某5、童某夫妻以姚某5的名義取得武漢市硚口區(qū)某處房屋(建筑面積64.06平方米)的所有權。2000年8月9日,姚某5、童某分別訂立公證遺囑,將該房屋中屬于其各自的產(chǎn)權由原告姚某1與被告姚某2各繼承二分之一。姚某5于2003年12月20日死亡,童某于2013年9月28日死亡。姚某6于2014年6月15日死亡,姚某6死亡時無配偶。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一、本案是否超過訴訟時效;二、公證遺囑是否有效。對于本案的爭議焦點一,本院認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六條之規(guī)定,不動產(chǎn)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本案雙方所爭議的標的為坐落于武漢市硚口區(qū)某處房屋的所有權,屬于不動產(chǎn)物權。故本案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不存在超過訴訟時效的情形。對于本案的爭議焦點二,本院認為:原告所提交的兩份公證書屬公證遺囑,公證書的內(nèi)容和形式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應認定為有效。被告付某1認為公證書可能虛假,但無相反證據(jù)推翻,對其主張本院不予采納。
原告姚某1與被告姚某2、付某1、姚某3、姚某4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3月9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本院審判員劉再安獨任審判,于2018年4月18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姚某1及委托訴訟代理人余建軍、被告姚某2、被告付某1及法定代理人付某2、被告姚某3、姚某4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公民可以訂立包括公證遺囑在內(nèi)的遺囑處分個人財產(chǎn)。本案中,被繼承人姚某5、童某生前分別訂立公證遺囑,將位于武漢市硚口區(qū)某處的房屋中屬于各自所有的產(chǎn)權份額由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2各繼承一半,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該房屋屬于姚某5與童某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姚某5死亡后該房屋二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屬于姚某5的遺產(chǎn),剩余二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屬于童某的個人財產(chǎn)。根據(jù)姚某5所訂公證遺囑,其遺產(chǎn)由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2各繼承二分之一,也即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2應分別繼承姚某5一半的遺產(chǎn)(即分別繼承該房屋四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同理,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2應繼承童某一半的遺產(chǎn)(即分別繼承該房屋四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也即,上述房屋由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2各繼承二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被告付某1主張其為精神殘疾人、應為其保留遺產(chǎn)份額,經(jīng)查,本案中姚某5、童某存在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被告付某1并非其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應予保留遺產(chǎn)份額的情形,對被告付某1的上述訴訟主張本院不予采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位于武漢市硚口區(qū)某處的房屋(建筑面積64.06平方米)由原告姚某1和被告姚某2各繼承二分之一的產(chǎn)權份額。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7000元由原告姚某1、被告姚某2各負擔3500元。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并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14000元,款匯至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收款單位全稱: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賬號:17×××67;開戶行:農(nóng)行武漢市民航東路支行832886。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nèi)仍未預交訴訟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判員 劉再安
書記員:劉嘉琦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