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夏某某,女,1974年10月出生,漢族,無業(yè),住監(jiān)利縣。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監(jiān)利縣公證處
法定代表人:孫云,該公證處主任。
委托代理人:劉勇,湖北荊利維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夏某某因與被上訴人監(jiān)利縣公證處公證損害責任糾紛一案,不服監(jiān)利縣人民法院(2015)鄂監(jiān)利民初字第0210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6年12月8日立案受理,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夏某某,被上訴人監(jiān)利縣公證處的法定代表人孫云及其委托代理人劉勇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二審查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于2011年6月2日作出的中南大司法鑒定中心(2011)文鑒字第102號文字鑒定意見書,該意見書認定:落款時間為2006年12月29日的《房地產轉讓協(xié)議》中甲方處夏某某的簽名字跡與樣本字跡是同一人所書寫。二審查明的其他事實與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一致,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本案當事人爭議的焦點是1、監(jiān)利縣公證處在給夏某某辦理的公證中是否存在過錯。2、一審損失認定是否得當。
監(jiān)利縣公證處在給夏某某辦理的公證中是否存在過錯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提供證據證明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在公證活動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公證機構有過錯:(一)為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出具公證書的;(二)毀損、篡改公證書或者公證檔案的;(三)泄露在執(zhí)業(yè)活動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四)違反公證程序、辦證規(guī)則以及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制定的行業(yè)規(guī)范出具公證書的;(五)公證機構在公證過程中未盡到充分的審查、核實義務,致使公證書錯誤或者不真實的;(六)對存在錯誤的公證書,經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申請仍不予糾正或者補正的;(七)其他違反法律、法規(guī)、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強制性規(guī)定的情形”。本案中,夏某某主動出賣自己的房屋,監(jiān)利縣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也只是對夏某某出賣自己房屋的行為進行證明,證明房屋轉讓協(xié)議是夏某某與薛玉梅的真實意思表示,協(xié)議的內容具體、明確,合同標的物符合轉讓條件等內容。因此,單從公證書的公證內容來看,監(jiān)利縣公證處并不存在過錯。但是對于夏某某是否有資格轉讓房屋的問題,作為公證機構并未進行認真審查,僅憑夏某某的單方陳述“已離婚、房產證遺失”,就認定夏某某有資格轉讓房屋,沒有要求夏某某提供離婚證及房產證的復印件等證明材料來證明夏某某的陳述,可以說公證機構對合同相對人的資格審查不嚴,存在過錯。因此,本院認定監(jiān)利縣公證處在對夏某某辦理的合同公證中,未盡嚴格審查義務,存在過錯。上訴人夏某某的上訴理由部分成立,本院支持有理部分。另外,對于轉讓合同是否為夏某某本人簽名的問題,因有筆跡鑒定意見書,本院認定轉讓合同系夏某某所簽訂。對于夏某某所稱公證機構偽造、修改公證文書的問題,經查,監(jiān)利縣公證處在夏某某的公證檔案中雖有修改痕跡,但修改的內容都不是對文字內容的基本修改,而是頁碼的修改及錯別字的修改,因此,監(jiān)利縣公證處不存在修改、偽造公證文書的情形。
一審損失認定是否正確。
首先,夏某某與薛玉梅就房屋過戶所引起的訴訟所產生的律師代理費是否就是合同公證所造成的損失,一方面要看兩者的關聯(lián)性,從夏某某與薛玉梅所簽訂的房地產轉讓協(xié)議內容來看,合同雙方并沒有約定將合同公證列為合同成立或者生效的前置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房屋買賣合同必須經過公證,因此,不論該轉讓合同是否經過公證,作為買房人薛玉梅都有權向夏某某主張交付房屋并辦理過戶的請求。所以,房屋轉讓合同是否公證與夏某某、薛玉梅兩人之間的訴訟沒有關聯(lián),不能說沒有公證的合同就不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從律師代理費的性質來看,律師代理費是律師為委托人代理法律事務所收取的報酬,因當事人自己對法律知識的欠缺或者是沒有時間參加訴訟,當事人聘請律師來代為參加訴訟,律師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為當事人提供服務,然后當事人向律師支付合理報酬。由于律師所做的事務都是當事人應該自己做的事情,法律沒有規(guī)定訴訟中必須聘請律師,是否聘請律師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另外,由于律師收費有高有低,為了避免律師收費越來越高,法律同樣沒有規(guī)定當事人在訴訟中可以將自己的律師費用作為自己的損失向對方當事人主張賠償,因此,夏某某所支付的律師費用與夏某某和薛玉梅的房屋糾紛沒有關聯(lián);其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規(guī)定:“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申請公證致使公證書錯誤造成他人損失的,當事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證機構依法盡到審查、核實義務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未依法盡到審查、核實義務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明知公證證明的材料虛假或者與當事人惡意串通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根據該條規(guī)定,對于損失的賠償首先由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當事人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夏某某向公證機構作虛假陳述,稱自己離婚、房產證遺失等虛假信息,致使公證機構錯誤地認為夏某某屬于有權轉讓并作出公證,在這里,夏某某不是因公證造成損失的權利人而是責任人,如果因為公證最后導致房屋的所有權被實際轉移,有損失的人不是夏某某而是夏某某的丈夫文榮華,即由夏某某向文榮華承擔賠償責任,由監(jiān)利縣公證處向文榮華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如果房屋轉讓因公證審查不嚴造成房屋轉讓的目的沒有達成,則有損失的人不是夏某某而是薛玉梅,在這種情況下則由夏某某向薛玉梅進行賠償,由監(jiān)利縣公證處向薛玉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再次,因夏某某無權處分夫妻共同財產,夏某某之夫文榮華因此向法院提起要求確認夏某某與薛玉梅所簽訂的房屋轉讓協(xié)議無效的訴訟,本院作出(2013)鄂荊州中民三終字第22號民事判決,駁回了文榮華的訴訟請求。該判決認定轉讓協(xié)議有效的依據不是因為監(jiān)利縣公證處作出了公證所以認定協(xié)議有效,而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對無權處分作出的法律規(guī)定,即在買賣合同法律關系中,買賣合同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不因為出賣人無權處分而無效。也就是說,即便文榮華和薛玉梅存在損失,但該損失的造成不是監(jiān)利縣公證處的公證所導致,而是夏某某私自轉讓房屋的行為所造成。因此,即便監(jiān)利縣公證處存在審核不嚴的過錯,但該過錯與損害后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本案一審法院將夏某某的部分律師費及鑒定費作為夏某某的損失判決監(jiān)利縣公證處賠償,其損失認定錯誤,責任主體錯誤,該判決雖有不當,考慮到監(jiān)利縣公證處對此并未提起上訴,因此,根據不訴不理原則,本院不作糾正。上訴人夏某某要求確認28萬律師代理費為公證損失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上訴人夏某某關于一審損失認定偏低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5375元,因夏某某經濟條件困難,本院予以免收。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徐 峰 審 判 員 謝本宏 代理審判員 潘川川
書記員:覃小飛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