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xiāng)麻家營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xiāng)麻家營村2組。法定代表人:宋秋梅,村主任。委托訴訟代理人:孫寶玉,男,滿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會芳,河北尚豐律師事務所律師。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某,男,滿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農(nóng)民,住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麻家營村委會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事實和理由:對于被上訴人在一審中聲稱上訴人將位于麻家營村小東溝700畝荒山承包給被上訴人的父親缺乏事實依據(jù),一審法院對此事實予以認定嚴重錯誤。對于被上訴人在一審中聲稱上訴人位于麻家營村小東溝700畝荒山,事實上并非荒山,而是林地。在70年代,當時是掙工分,麻家營村組織社員以掙工分的形式對此荒山全部栽植了落葉松,到83年時已經(jīng)成林,故此地并非荒山,對于以大隊掙工分形式栽植的樹木應為全體村民享受,而不應當個人享受。但被上訴人的父親陳洪友當時任麻家營大隊大隊長,賈萬山系大隊書記,二人利用職務之便,將集體財產(chǎn)以承包荒山的名義惡意轉(zhuǎn)歸二人名下,嚴重侵犯全體村民合法權(quán)益,按當時政策誰栽植誰管護歸誰所有的原則,對于此林地系大隊社員所栽植,并管護至83年全部成林,應為全社員共同所有。一審法院全然不顧及這一事實,認定被上訴人陳洪友和案外人賈萬山與上訴人簽訂的承包合同合法有效,嚴重侵犯全體村民的合法權(quán)益。在二審庭審中,補充上訴理由:被上訴人不是一審適格原告,其不是1983年承包合同的相對人,該承包合同是陳洪友、賈萬山和村委會簽訂,并非被上訴人與村委會簽訂,其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承包合同中說的是荒山,但其實是林地。承包合同第2條約定,承包方不支付承包款,還要支付獎勵,是顯失公平的。雖然發(fā)包人是村委會的名義,但是陳洪友和賈萬山是村主任和村書記,符合合同法52條第3款規(guī)定,在合同簽訂時未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合同形式違法。陳某辯稱,1983年承包合同約定,83、84年綠化,提前綠化給付每畝1元,如果到期不綠化就要交罰金。我父親已經(jīng)去世,我對合同有繼承權(quán),賈萬山外出不在家,我和賈萬山有合同,他的權(quán)益已經(jīng)歸我。那會綠化荒山,需要黨員干部帶頭,沒人愿意承包,那會還是大隊,還沒有村長。在1998年,我們撫育過,村里收過提成款。合同是經(jīng)過公證過的。陳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一、依法確認原告與被告簽訂的承包合同合法有效,確認合同中四至面積內(nèi)的林木所有權(quán)歸原告所有;二、判令被告履行合同義務,協(xié)助原告辦理林木采伐許可手續(xù);三、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一審法院認定事實:1983年9月30日,原告陳某的父親陳洪友(已去世)、賈萬山共同作為乙方與被告麻家營村委會(原麻家營村大隊)作為甲方簽訂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承包合同,約定甲方將其所有小東溝××荒山(××至為××水、××水、西至××、××隊隊分水)共計700畝承包給乙方綠化經(jīng)營,承包年限長期,分成比例為甲三乙七,乙方在承包責任山后必須按合同規(guī)定期限綠化,逾期不綠化的,甲方有權(quán)將責任山收回,可另行承包給造林積極的人經(jīng)營,甲方在收回責任山時,對乙方經(jīng)營期間所投的工本費和栽植的少量樹木,無償收回不但不付給乙方任何報酬,并要罰乙方違約金每畝1.50元,合計1050.00元。乙方承包的自留山,栽植的樹木,全部歸乙方所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等。1983年9月30日圍場縣公證處作出圍證林字第29號公證書,對上述承包合同進行公證確認。簽訂合同后,1984年甲方對所承包的山林進行了綠化和管護。1992年9月1日,原告的父親陳洪友和案外人賈萬山共同取得上述山林的林木所有權(quán)證書。1998年2月28日,原告家在履行承包合同期間,按照合同約定向被告交納撫育山林提成款3500.00元。2016年5月份,原告陳某的父親陳洪友去世后,陳某繼承其父親持有的上述山林的份額。2016年12月8日,原告陳某與案外人賈萬山達成協(xié)議,約定賈萬山將其持有的3.5成山林林木股份以245,000.00元的價格轉(zhuǎn)讓給原告陳某。2017年1月2日,被告麻家營村委會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會議通過將村持有的3成山林林木股份以200,000.00元的價格轉(zhuǎn)讓給原告陳某的意見。至此,原告陳某持有涉案山林林木所有權(quán)的全部份額。一審法院認為,原告與被告簽訂的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承包合同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nèi)容合法,為有效合同。但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對于荒地的承包期限,由發(fā)包人和承包人在合同中作出約定,但如果確定土地用途的,不能超過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的期限,其中第二十條規(guī)定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原、被告簽訂合同時約定的承包年限為長期,屬于約定不明,原告承包荒山后確定了土地的用途為種植林木,因此應當按照林地的承包期確定承包期限最長為七十年,超過的部分無效。即原、被告達成的承包合同期限為1983年9月30日至2053年9月30日。原告按照約定對所承包的山林進行了綠化、管護,并支付了相應的承包費用,履行了合同約定的義務,被告亦應按照合同約定協(xié)助原告辦理采伐審批手續(xù)等義務。按照合同約定,原告陳某和案外人賈萬山共同對合同約定四至面積內(nèi)的林木享有70%的所有權(quán),被告麻家營村委會享有30%的所有權(quán)。之后,涉案林木的共同所有權(quán)人賈萬山和被告麻家營村委會均通過合法的形式將自己持有的林木所有權(quán)轉(zhuǎn)讓給原告,現(xiàn)在原告陳某對涉案林木單獨享有所有權(quán)。綜上,原告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guī)定,應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六十條第一款、第一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七條第二款、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第二十七條第四款,《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一、原告陳某的父親陳洪友和案外人賈萬山與被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xiāng)麻家營村村民委員會(原麻家營村大隊)于1983年9月30日簽訂的《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承包合同》在剩余承包年限范圍內(nèi)有效(1983年9月30日至2053年9月30日),合同約定的白土溝荒山四至面積內(nèi)(東至四隊分水、南至十隊分水、西至溝門、北至三隊分水)的林木所有權(quán)歸原告陳某所有。二、被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xiāng)麻家營村村民委員會于本判決生效后三十日內(nèi),協(xié)助原告辦理林木采伐許可手續(xù)。本院二審期間,上訴人提交7份證明,欲證明合同簽訂時沒有召開全體村民大會,村民對承包合同不知情,該份合同是陳洪友和賈萬山利用職務便利謀私,當時涉案地是林地,不是荒山,是全體村民記工分形成的。被上訴人對上述證據(jù)的質(zhì)證意見為:我們承包荒山合同是36年了,證人有30多歲和40多歲,對案情都不知道。證明應是無效的。上訴人說我的合同是仗權(quán)承包的,但是1983年那會是黨員干部帶頭承包荒山,我父親陳洪友和賈萬山承包的確實是荒山。我們承包36年,現(xiàn)在林子里的樹木是有樹齡的。經(jīng)本院審查,上訴人提交的證據(jù)不屬于一審庭審結(jié)束后新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不符合二審新證據(jù)的規(guī)定,本院不予采納。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有相應的證據(jù)予以佐證,依法予以確認。
上訴人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xiāng)麻家營村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麻家營村委會)因與被上訴人陳某確認合同效力糾紛一案,不服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2018)冀0828民初4046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8年10月22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麻家營村委會法定代表人宋秋梅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孫寶玉、劉會芳,被上訴人陳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本院認為,被上訴人父親陳洪友、案外人賈萬山共同作為乙方與上訴人作為甲方簽訂林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承包合同后,取得了上述山林的林木所有權(quán)證書,且2017年1月2日上訴人召開的村民代表會議應視為對合同的追認,該合同應為有效合同。但簽訂合同時約定的承包年限超出法律規(guī)定的時間,應當按照林地的承包期確定承包期限最長為七十年,一審法院確定承包合同期限為1983年9月30日至2053年9月30日符合法律規(guī)定。被上訴人按照合同約定對所承包的山林進行了綠化和管護,上訴人應協(xié)助被上訴人辦理林木采伐許可手續(xù)。被上訴人的父親陳洪友去世后,被上訴人繼承其父親持有上述山林的份額,且涉訴林木的共同所有權(quán)人賈萬山和上訴人均通過合法的形式將自己持有的林木所有權(quán)轉(zhuǎn)讓給被上訴人,上訴人關(guān)于被上訴人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的主張不能成立。綜上所述,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xiāng)麻家營村村民委員會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受理費100.00元,由上訴人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xiāng)麻家營村村民委員會負擔。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周亞秋
審判員 張認眾
審判員 應春明
書記員:劉明喆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