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反訴被告):唐山市誼欣物資有限公司,住所地:唐山市路南區(qū)長青里萬達廣場25樓1105號,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
法定代表人:尚學軍,職務:經理。
委托代理人:陳玉柱,河北北辰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梅東俠,河北北辰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
被告(反訴原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住所地:遷安市遷安鎮(zhèn)毛洼村西平清大公路東側。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
法定代表人:王宏陽,職務: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陳小軍,河北康惠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唐山市誼欣物資有限公司與被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反訴原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與反訴被告唐山市誼欣物資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反訴被告)唐山市誼欣物資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陳玉柱、梅東俠,被告(反訴原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陳小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唐山市誼欣物資有限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被告立即給付原告貨款369983.85元,自2017年7月4日起至實際給付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上浮50%賠償原告逾期付款損失;2.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事實和理由:自2017年5月28日至2017年7月3日,原告多次向被告供應鋼材產品,包括螺紋鋼、線材、盤螺等。交易方式為被告提出訂單需求,原告委托唐山市順安貨物運輸有限公司承運,并將本公司蓋好章的合同、發(fā)票、出庫單等交由承運方隨貨一并交付給被告,被告收貨后及時將貨款匯入原告賬戶。2017年7月2日,被告最后一次向原告訂貨,原告于次日將線材、螺紋鋼、盤螺扥共計96.064噸委托唐山市順安貨物運輸有限公司向被告發(fā)貨,貨款合計369983.85元,并將本公司蓋好章的合同和發(fā)票,出庫單一并交于承運方,由承運方交付于被告交貨地點。但該批貨物送達后,被告既未及時向原告返回加蓋公章的合同書,也未及時付款,商量未果,故起訴法院,要求被告給付貨款及利息。
被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辯稱,原告與被告之間確實存在鋼材買賣關系,但因原告在鋼材買賣過程中向我司業(yè)務人員王某行賄,抬高鋼材價格,造成我方損失97726.295元,我方提出反訴要求原告賠償,另外因原告行賄的數額16841元,已經超過了刑法規(guī)定的向公司企業(yè)人員行賄罪的立案標準,我方保留追究原告刑事責任的權利。
反訴原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向本院提出反訴請求:要求反訴被告賠償反訴原告經濟損失97726.295元。事實和理由同答辯意見。
反訴被告唐山市誼欣物資有限公司辯稱,我司未抬高合同價格,我司價格是在買家現款自提的市場價基礎上,由于被告要求我司送貨到指定地點,故我司在自提價格基礎上,加了運費、裝卸費,以及其他合理費用,確定了合理價格,經過原告與被告提交的價格明細表進行比較,被告提交了市場價為買家自提價,而我司合同價格在送貨上門的基礎上,還比市場價的工地采購市場指導價要低,故不存在抬高價格,導致被告損失的情形,被告的反訴請求沒有事實依據。請求依法予以駁回。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自2017年5月28日開始與被告簽訂八份工業(yè)品買賣合同,前七次買賣合同被告均按時結款。2017年7月3日原告委托唐山順安貨物運輸公司承運向被告送達貨物共計96.064噸,貨款合計369983.85元,并將合同及發(fā)票、出貨單一并送達被告,被告收貨后至今未支付原告貨款。
被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提出撤訴申請,撤回反訴請求。
上述事實有工業(yè)品買賣合同、合同銷售出庫單、增值稅發(fā)票、唐山順安貨物運輸有限公司證明及運費發(fā)票、證人王某到庭作證等證據及原被告雙方當庭陳述證實。
本院認為,原告向被告主張貨款有買賣合同、合同銷售出庫單、增值稅發(fā)票、唐山順安貨物運輸有限公司證明及運費發(fā)票等證據證實,且有被告方原業(yè)務采購員王某到庭予以佐證。故被告下欠原告貨款事實清楚,被告應支付原告貨款369983.85
元。被告未支付原告貨款系因原告對被告原業(yè)務采購員王某有給付好處費的行為,故原告要求被告給付原告利息的主張本院不予支持。被告在開庭后撤回反訴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本院予以準許。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六條、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七)項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給付原告唐山市誼欣物資有限公司貨款369983.85元。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履行。
本訴訴訟費6850元,減半收取計3425元,反訴訴訟費1122元,減半收取561元合計3986元由被告遷安博某紙業(yè)有限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張秀艷
書記員: 李耒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