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周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嘉定區(qū)。
原告:周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嘉定區(qū)。
兩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陳蔚柏,上海建章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周3,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嘉定區(qū)。
被告:吳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
委托訴訟代理人:周3(系吳某某父親)。
上列兩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俞國棟,上海市諍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周1、周2與被告周3、吳某某析產、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8月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8月21日、9月18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周1、周2,被告周3及兩被告共同委托代理人俞國棟均到庭參加訴訟,兩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陳蔚柏到庭參加了第二次庭審。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兩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依法分割被繼承人周忠求在嘉定區(qū)塔城東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及嘉定區(qū)迎園新村八坊3號403室房屋中的遺產份額。事實和理由:被繼承人周忠求、吳蘊玉夫妻共有三個子女,即兩原告及被告周3。周忠求與吳蘊玉已分別于2017年3月12日、2018年1月8日去世。嘉定區(qū)迎園新村八坊3號403室房屋及嘉定區(qū)塔城東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的二分之一產權,屬周忠求、吳蘊玉夫妻共同財產。其中,吳蘊玉名下的遺產已立公證遺囑全部遺贈給孫女即被告吳某某。現因原、被告就周忠求名下的遺產分割,達不成一致意見。故兩原告提起訴訟。
兩被告共同辯稱,原告訴稱的兩套房屋中屬被繼承人周忠求、吳蘊玉的遺產部分,均已通過辦理公證遺囑,由被告吳某某繼承了。而上述房產中的其余部分則本就屬于被告周3。故就房產遺產部分實際已經沒有爭議了。但被繼承人吳蘊玉名下有48萬元存款應作為遺產在本案中一并予以處理,依法進行分割。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周1、周2與被告周3系同胞兄弟姐妹。三人的父母為周忠求、吳蘊玉。兩人各自父母均先于兩人死亡。被告吳某某系被告周3的女兒。本區(qū)新成街道塔城東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下稱202室房屋)為被告周3與其父周忠求共同共有。本區(qū)新成路街道迎園新村8坊3號403室房屋(下稱403室房屋)則為周忠求、吳蘊玉夫婦共同共有。2016年8月6日,周忠求、吳蘊玉各自立下遺囑,明確在各自去世后將各自在上述403室房屋及202室房屋中的全部產權份額遺贈給孫女即被告吳某某。上海市嘉定公證處于同年8月10日出具公證書,為上述遺囑進行了公證。2017年3月12日周忠求去世。2017年8月19日,吳蘊玉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嘉定新成營業(yè)所存入5筆存款共計48萬元,存期均為一年。同年12月13日,原告周2作為吳蘊玉的代理人將上述48萬元存款領出。2018年1月8日吳蘊玉去世。2018年1月22日,被告吳某某向上海市嘉定公證處申請辦理接受吳蘊玉遺贈的公證。上海市嘉定公證處于同年2月28日出具公證書,確認吳蘊玉在202室房屋、403室房屋中的遺產份額由被告吳某某繼承。2018年6月29日,上海市嘉定公證處向兩原告及被告周3分別發(fā)出《確認遺囑生效通知函》,稱被告吳某某于近日持周忠求于2016年8月6日辦理的公證遺囑,向公證處申請辦理接受遺贈公證,要求接受周忠求的遺贈,而公證處受理了吳某某的上述申請,故通知受通知人在2018年7月29日前提供足以影響辦理公證的證據,如在上述期限內未有回復或僅有異議主張而不能提供證據材料的,公證處將在上述期限屆滿后為吳某某出具相關接受遺贈的公證書。因兩原告接到上述通知函后提出異議,且已向本院提起本次訴訟,故上海市嘉定公證處未再向吳某某出具接受周忠求遺贈的公證書。
上述事實,有戶籍證明、不動產登記信息、公證書、銀行存款憑單、銀行開銷戶登記查詢單、確認遺囑生效通知函以及當事人陳述等證據為證。
審理中,被告提供了時間分別為2017年4月、5月的兩份微信聊天記錄的截屏圖片,以及落款時間為2018年3月12日的一份公證受理通知單,以證明被告吳某某已在法定的2個月期限內已表示接受周忠求的遺贈。其中,2017年4月的聊天記錄顯示有“別多想了,去公證處問清楚再說吧”等內容,2017年5月的聊天記錄顯示有“老爸,你在家里嗎?我等下過來,你把爺爺的死亡證明,戶口本,還有戶口注銷證明給我…我要去辦手續(xù)”等內容。被告表示上述聊天記錄均來源于被告吳某某的手機,分別發(fā)生于吳某某與其丈夫和父親周3之間;而公證受理通知單則顯示,公證處于2018年3月12日受理了吳某某申辦的接受遺贈公證事項。被告并表示該通知單來源于上海市嘉定公證處,但該通知單并未加蓋相應公證處的印章。對此,兩原告表示均不予認可,認為真實性無法確認,且聊天記錄只是截取了部分內容、不完整,不能證明吳某某接受了周忠求的遺贈。為此,被告另表示,上海市嘉定公證處就周忠求的遺囑發(fā)出《確認遺囑生效通知函》,也表明公證處確認吳某某在法定期限內作出了接受周忠求遺贈的意思表示,且相關遺囑均是吳某某從公證處領取,而吳某某在接受遺囑時未表示反對就視為接受了遺贈。對此,兩原告但仍不予認可,表示周忠求、吳蘊玉的遺囑確是由兩老人交給被告吳某某的,但遺囑應自被繼承人死亡時發(fā)生效力,接受遺囑就視為接受遺贈的意見不能成立,而公證處的通知函發(fā)出時已經超過了法定期限。而就本案所涉房屋中被繼承人周忠求的遺產份額,雙方一致同意,如按法定繼承處理的,僅需明確各人的份額,并一致認可202室房屋中被告周3與被繼承人周忠求各占50%的份額。
此外,兩原告就被告周3要求一并處理的吳蘊玉名下的48萬元存款,一開始表示不知道有48萬元存款,要求被告周3拿出證據。而在被告周3提供了48萬元存款的相應憑單后,兩原告又表示確有48萬元存款,但存單不在兩原告處,兩原告也未領過該筆存款。為此,本院根據被告周3的申請向相關銀行進行了調查,查得上述48萬元存款均由原告周2以吳蘊玉代理人的身份從銀行領取。為此,兩原告又表示,上述48萬元存款是由兩原告和吳蘊玉一同去銀行領取的,且所領存款均由吳蘊玉拿走。對此,被告周3不予認可,認為除非有相應證據,否則上述48萬元存款應視為在領取人即原告周2處。而原告周2未能提供由其代為領取的48萬元存款已交于吳蘊玉的相應證據。
本院認為,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被繼承人周忠求生前立有公證遺囑,將其在本案所涉的403室房屋和202室房屋中所享有的產權份額,遺贈給被告吳某某。故被告吳某某如接受遺贈的,應依法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從原、被告就被告吳某某取得周忠求遺囑的各自陳述來看,可以認定其是在周忠求生前就已取得該遺囑,但此時遺囑所確定的遺贈因周忠求在世而尚未發(fā)生效力,也不存在接受遺贈的效力。且所謂的意思表示,是行為人將企圖發(fā)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為外界所理解。被告吳某某接受遺囑的事實,僅是表明其知曉了遺囑的內容,但對于遺囑確定的遺贈是否接受在此時并未表示于外部。故被告吳某某認為其實際接受遺囑時未表示反對,就視為其接受了遺贈的意見,不能成立。在原告不予認可的情況下,被告吳某某應就其已依法在法定期限內作出了接受周忠求遺贈的意思表示,承擔進一步的舉證責任。訴訟中,被告吳某某雖提供了有關微信聊天記錄的截圖和有關通知單,以證明其已依法作出了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但微信聊天記錄的截圖本身并非原始證據,而所謂嘉定公證處的通知單并未加蓋相應公證處的印章,在原告對證據本身不予認可的情況下,被告吳某某未能進一步舉證證明上述證據的來源客觀真實,故對該部分證據本院難以認定。況且,上述證據即便客觀真實,從其內容來看,被告吳某某在周忠求于2017年3月12日死亡后雖及時知曉了這一事實,但其在微信聊天時并未明確無誤地作出了接受周忠求遺贈的意思表示,并不足以使外能從該微信內容來理解其已作出了接受周忠求遺贈的意思表示;而所謂嘉定公證處的通知單,僅是明確在2018年3月12日接受了吳某某辦理接受周忠求遺贈的申請,并無吳某某何時提出申請的內容,而吳某某是在周忠求生前就已經知道遺囑內容,其在知道周忠求死亡后就應當知道周忠求遺贈的事實,該時間早于通知單的時間遠超過2個月,故該通知單仍不能證明被告吳某某在知道遺贈后的2個月內作出了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雖然嘉定公證處在2018年6月29日發(fā)出《確認遺囑生效通知函》,但該通知函亦未明確被告吳某某是何時向公證處申請辦理接受遺贈公證的具體時間,只是籠統(tǒng)的表述“近日”申請,不能依此認定被告吳某某在知道周忠求遺贈后的2個月內作出了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被告吳某某是同時接受了周忠求、吳蘊玉的遺囑,其在吳蘊玉死亡后能及時辦妥接受吳蘊玉遺贈的公證,而對于早于吳蘊玉死亡達10個月的周忠求的遺贈,卻至今未能辦妥相應的公證,在無證據證明是由于不可歸責于其本人的客觀原因所致外,可認定是由于其自己未及時申請辦理所致。其認為嘉定公證處發(fā)出《確認遺囑生效通知函》,就表示公證處確認其在法定期限內作出了接受周忠求遺贈的意思表示,缺乏依據,本院不予采納。鑒于被告吳某某未能提供足以證明其在知道周忠求的遺贈后的2個月內作出了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的相應證據,應由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視為其對周忠求的遺產放棄受遺贈。故原告要求將被繼承人周忠求在本案所涉房產中的遺產份額,按法定繼承予以處理,本院予以支持。而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如周忠求在本案所涉房產中的遺產份額按法定繼承處理的,僅需明確各人的份額的意見,符合法律規(guī)定,本院予以采納。系爭的202室房屋原登記為周忠求與被告周3共同共有,現雙方一致確認兩人各占二分之一份額,而周忠求所占二分之一份額實際為其與吳蘊玉夫妻共同財產,故該房中屬周忠求的遺產僅為四分之一的份額。系爭的403室房屋,原為周忠求與吳蘊玉的夫妻共同財產,故周忠求在該房中的遺產份額為二分之一。周忠求死亡時,其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為吳蘊玉、兩原告及被告周3四人,無特殊情況依法應由四人均等分得周忠求的上述遺產。故四人各自可分得202室房屋的十六分之一份額和403室房屋中的八分之一份額。因吳蘊玉與被告周3在系爭房屋中原分別享有相應份額,故在周忠求死亡后,被告周3在202室房屋中實際應享有十六分之九的份額,在403室房屋中享有八分之一份額;吳蘊玉在202室房屋中則享有十六分之五的份額,在403室房屋中則享有八分之五的份額。吳蘊玉生前立有遺囑,將其在上述房產中的遺產份額遺贈給被告吳某某,被告吳某某在吳蘊玉死亡后在法定期限內表示接受該遺贈,故上述已明確原屬吳蘊玉在系爭房屋中的相應份額,應歸被告吳某某所有。至于被告周3要求一并處理的48萬元存款,雖在吳蘊玉生前已被領出,但領出時距吳蘊玉死亡不足1個月,且是由原告周2以吳蘊玉代理人身份領取,故該48萬元被領出后仍應屬吳蘊玉所有。吳蘊玉在上述48萬元存款被領出不滿1個月就去世,如果周2領取該48萬元后確如其所述已交于吳蘊玉,吳蘊玉通常也不可能在不足1個月的時間內將48萬元消費完畢。兩原告作為該48萬元存款的知情人在吳蘊玉死亡時,勢必應主動提及該筆款項以便作為遺產進行處理,或在提起本次訴訟時提出。但兩原告并未主動提及,有違常理。且在被告周3在訴訟中要求一并處理該48萬元時,兩原告一開始還表示對此不知情,要求被告周3提供證據。而在被告周3提供相關證據后,兩人又表示不持有存單,也沒有去領取過存款。直到本院調查確定該存款實際由原告周2領出后,兩原告方才稱48萬元存款系兩人與母親吳蘊玉一同前往銀行領取,并已將錢款交于吳蘊玉,明顯存有刻意隱瞞48萬元存款真相的不良企圖。因此,在被告周3不認可周2領款后已經將錢款交于吳蘊玉,而周2又未能就此提供相應證據的情況下,應由周2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本院推定該48萬元存款現仍由周2實際存有,并作為吳蘊玉的遺產予以處理?,F無證據表明吳蘊玉就該48萬元立有遺囑,故該48萬元作為吳蘊玉的遺產亦應按法定繼承處理。吳蘊玉死亡時,其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僅有兩原告及被告周3,在無特殊情形的情況下,該48萬元也應由上述三人均等分割。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條、第十六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十三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確認原告周1、周2對本區(qū)新成街道塔城東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分別享有十六分之一的產權份額,被告周3對該房享有十六分之九的產權份額,被告吳某某對該房享有十六分之五的產權份額;
二、確認原告周1、周2以及被告周3對本區(qū)新成路街道迎園新村8坊3號403室房屋分別享有八分之一的產權份額,被告吳某某對該房享有八分之五的產權份額;
三、現由原告周2存有的被繼承人吳蘊玉的48萬元遺產,由原告周2、周1及被告周3各自繼承16萬元。原告周2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十日內分別支付原告周1、被告周3各16萬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44240元,減半收取22120元,由原告周1、周2各自負擔3165元,被告周3負擔8290元,被告吳某某負擔7500元。兩被告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將各自所負擔之款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趙永興
書記員:謝南南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