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周新平,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湖北省應城市人,個體經(jīng)營戶,住應城市。委托代理人張望華,湖北睡虎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即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參與調解、和解,提起上訴,代收法律文書等。被告曾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湖北省云夢縣人,個體經(jīng)營戶,住云夢縣。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立即給付原告合伙份額轉讓(退伙)款200000元,并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向原告支付從本案起訴之日至實際清償日的利息;2.由被告負擔本案訴訟費用。事實與理由:原告在武漢市從事蔬菜銷售,與被告相識且關系較好。2016年12月,被告告知原告云夢城區(qū)餐飲行業(yè)好做,且其認識的一位朋友因個人原因正要轉讓處于盈利中的“諸葛烤魚”餐廳,被告與原告協(xié)商合伙承接經(jīng)營。原告基于對被告的信任表示同意,雙方口頭商定共同出資500000元合伙經(jīng)營。2016年12月6日,原告與被告到云夢與轉讓方見面,由原告向轉讓方支付轉讓定金20000元,并于同年12月14日通過銀行向被告轉款200000元,用于被告向轉讓方支付轉讓費(轉讓費230000元)。其后,雙方將受讓的餐廳變更登記為個體工商戶,餐廳起名“云夢縣炭蛙餐廳”,登記經(jīng)營人為被告,并由被告主持經(jīng)營。2017年1月12日,原告派駐的員工黃某受原告委托,與被告就雙方前期投入進行對賬,共同確認擬投入500000元,己支付房租230000元,店內開支156483元,余款113517元,其中,原告實際出資223000元(其中的3000元為原告為餐廳代購的調料等物品款),被告實際出資160000元。因被告承諾的下余投資款未及時投入,原告多次與被告聯(lián)系要求盡快出資到位,但被告以各種理由拖延,由此雙方發(fā)生矛盾。被告于2017年2月向原告提出由被告獨自經(jīng)營,要求原告退出合伙,雙方約定由被告向原告退返合伙投資款200000元,并承諾在一個月內向原告給付。原告同意退出合伙,并將餐廳交給被告獨自經(jīng)營。被告承諾的付款期屆滿后,原告多次催促被告付款,但被告均以各種理由拒付。2017年5月,原告得知被告己將餐廳高價轉讓給了他人,但其承諾返還給原告的投資款仍未給付。故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處。被告曾某某辯稱,原告訴稱的退伙行為不成立,被告也曾經(jīng)提出自己退出合伙,但原告不同意。雙方經(jīng)營的店子現(xiàn)確實己由被告轉讓出去了,但并非原告所訴稱的被告高價轉讓了門店,被告對外轉讓只得轉讓款50000元。之前雙方說好各出資250000元,被告占40%份額,原告占60%份額,主要由被告負責經(jīng)營,后來原告只出資220000元,還差30000元,雙方一直為此鬧矛盾。被告前期也同意店子轉讓,但當真正有人接手時其又表示不同意。合伙后期原告既不回云夢也不接聽電話,這也是造成合伙人不能協(xié)商的重要原因。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案佐證。
原告周新平與被告曾某某退伙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10月13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周新平及其委托代理人張望華,被告曾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己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本案焦點在于判定原告的退伙行為是否己經(jīng)成立,故應定性為退伙糾紛。雙方爭議的行為發(fā)生在最新出臺的民法總則實施以前,而民法總則未對個人合伙作出規(guī)定,依民法理論不溯及既往的一般原則,本案應適用我國合同法及民法通則的相關規(guī)定處理。審理中原告主張雙方己通過手機微信達成了原告退伙的協(xié)議,由此被告應按承諾向原告給付退伙款項200000元,退伙后的經(jīng)營風險再與原告無關,而被告則認為原告訴稱的退伙事實不能成立。審理中原告當庭提交其與被告聯(lián)系過的手機,該手機顯示雙方從2016年12月29日至2017年5月19日的微信聊天記錄,其中有部分文字內容、語音內容,另有少量圖片內容。庭審中,本院對原告手機的相關微信內容進行了核對,并經(jīng)雙方共同簽字確認。宏觀觀察微信記錄,反映出前段雙方存在時間不長的良好合作期,接下來雙方因經(jīng)營中的有關款項應由誰掌管及經(jīng)營款物經(jīng)常不一致等問題發(fā)生矛盾,經(jīng)雙方爭執(zhí)與協(xié)商,后期原告向被告催討退伙款,被告則以種種理由否認原告的退伙事實等幾個過程。關于原告主張雙方己經(jīng)達成退伙協(xié)議的事實,微信顯示,被告在2017年1月13日晚22時42分的微信文字中稱“你可以搞可以不搞”,在同年2月7日上午9時45分的微信文字中稱“我不想跟你吵,我退股算了”,在同日上午9時56分的微信語音中稱“你退我只能出19萬”,在同年2月8日上午11時16分的微信文字中稱“先給你15萬元,找到股東我再給5萬你,我己經(jīng)盡力搞那么多錢了”,在同日上午11時26分的微信文字中稱“一個月,不管找不找得到股東,一個月把錢給你”。本院認為,一方面,以上微信內容屬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電子數(shù)據(jù)證據(jù)類別,而對于微信信息而言,由于其具有刪節(jié)功能,故其顯示的內容具有相當?shù)目勺冃?。就是說,從技術上看,原告可以對信息內容進行刪節(jié)后作為證據(jù)使用,而被告稱自己手機己經(jīng)遺失,且認為原告提交的并非雙方微信交流的全部內容。雖然,庭審中原告另提供證人黃某出庭作證,但因證人系原告姨侄女,與原告存在利害關系,且其陳述不能證明原、被告雙方是否真正達成了退伙協(xié)議以及退伙協(xié)議的具體內容,故該證人證言不能作為微信證據(jù)的輔證。另一方面,我國合同法雖未對本案合同類型的要式性作出特別要求,但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合伙人應當對合伙終止等事宜簽訂書面協(xié)議。第三方面,雙方微信內容最后部分顯示被告仍就其是否同意原告退伙提出異議,而并非只是對退伙款項的給付提出異議。第四方面,原告在庭審中提示法庭,稱雙方租賃經(jīng)營的房東老板曾在雙方達成退伙協(xié)議后做過雙方協(xié)調工作,讓被告只須付給原告168000元的退伙款項。經(jīng)本庭電話向該張姓房東核實,其稱確實做過雙方協(xié)調工作,但協(xié)調內容并非原告所稱。最后,考慮雙方共同經(jīng)營時間較短,由任何一方承擔較大經(jīng)營風險均有違公平正義原則。綜合以上各點,本院認為原告現(xiàn)有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主張的退伙事實,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應予駁回。雙方可就相關結算問題另行主張權利。故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七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周新平的訴訟請求。本案受理費4300元,減半收取2150由原告周新平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交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在提交上訴狀時應預交上訴案件訴訟費,上訴人在上訴期屆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訴訟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判員 鐘守武
書記員:黃靜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