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某某
譚德庫(黑龍江國大律師事務所)
杜某某
原告吳某某,男,漢族,農民。
委托代理人譚德庫,黑龍江國大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杜某某,男,漢族,農民。
原告吳某某訴被告杜某某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5年7月1日受理后,依法由代理審判員劉敏適用簡易程序于2015年7月1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吳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譚德庫、被告杜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被告對該合同的真實性沒有異議,本院依法對該合同的真實性予以采信;但原告未舉證證實被告系在趁人之危的情況下與原告簽訂的合同,對原告欲證明的該項問題本院依法不予采信。
證據(jù)二,林口縣刁翎鎮(zhèn)戰(zhàn)家村村委會出具的證明一份。意在證明原告居住在該村,因原告受傷急需救治,所以在不得已情況下才與被告簽訂了這份協(xié)議。
被告經質證認為該證明上的內容不真實,原告當時找被告轉租土地的時候,是原告著急開飯店,被告沒有聽說過原告摔傷。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jù)記載的內容沒有與之相佐證的證據(jù)予以證實,與本案沒有關聯(lián),本院依法不予采信。
證據(jù)三,林口縣刁翎鎮(zhèn)得勝村民委員會出具的土地明細賬復印件一份。意在證明原告在得勝村擁有村分土地責任田2.8畝,口糧田是3畝,顧國清村分土地4畝,一共是9.8畝,該賬本記錄有誤差,因為實際是10.8畝。
被告經質證認為沒有異議。
本院認為,刁翎鎮(zhèn)得勝村是原告的戶籍所在地,被告對該證據(jù)沒有異議,本院依法予以采信。
被告為證明其主張,向法庭舉證如下:
土地轉讓合同書一份。意在證明這份協(xié)議是原、被告雙方自愿達成的。
原告經質證認為,對該證據(jù)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無法證實被告欲證明的問題。
本院認為,原告對該證據(jù)的真實性沒有異議,結合原告自認,原、被告簽訂的土地轉租合同是原告主動找被告簽訂的,對該證據(jù)及被告欲證明的問題本院依法予以采信。
根據(jù)當事人舉證、質證及本院對以上證據(jù)的認證意見,本院確定案件事實如下:
2006年春天,原告找到被告欲將自家村分土地10.80畝(其中包括原告的姐夫顧國清的村分土地4畝)轉租給被告,雙方簽訂了轉租協(xié)議,協(xié)議約定,轉租期限至第二輪土地承包期限屆滿,租金20000元,合同履行至2009年1月6日時,原告找被告索要國家補助款存折時,雙方修改了該轉租合同,將轉租合同的名稱變更為轉讓合同,合同的主要內容:轉讓期限為永久年限,土地如有變動,原告家四口人再次分得的土地由被告耕種;因該土地發(fā)生的應交費用由原告負擔;轉包期內如有一方違約,由違約方支付給對方違約金100000元。
本院認為,關于原、被告雙方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問題。原、被告雙方于2009年1月6日所簽訂合同的名稱雖然是《土地轉讓合同書》,但合同的內容實為《土地轉包合同》,因該合同主要條款所約定的事項均為土地轉包事項,該合同第四條約定,在轉包期內由該土地所發(fā)生的應交費用由原告負擔;原告提供的證據(jù)三顯示,原告戶籍地林口縣刁翎鎮(zhèn)得勝村民委員會的土地臺帳上爭議土地承包人仍然是原告和顧國清,而非被告。土地轉讓是原承包方(原告)與發(fā)包方(村委會)之間的土地承包關系終止,由土地受讓人(被告)與發(fā)包方(村委會)建立新的土地承包關系。本案原告并未與發(fā)包方解除土地承包關系,被告也未與發(fā)包方建立新的土地承包關系。合同內容是當事人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產物,應當以合同最終實現(xiàn)的目的來認定合同的性質。綜上,原、被告雙方于2009年1月6日所簽訂的土地轉讓合同實為土地轉包合同,原、被告雙方形成了土地轉包法律關系。
原、被告雙方約定的土地轉包期限問題。原、被告雙方約定的轉租期限雖表述為永久年限,但其約定不能超過原告與發(fā)包方村委會之間的承包期限,即第二輪土地承包的期限,因原告只有在與發(fā)包方承包期限內對該爭議土地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被告主張雙方簽訂的合同的轉租期限是到第二輪土地承包結束,符合常理。
原、被告雙方轉包合同的效力問題。原、被告雙方于2009年1月6日所簽訂的土地轉包合同,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中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亦不存在該法第九十四條 ?規(guī)定的合同可以依法解除的情形;原告主張其與被告簽訂的轉包合同顯失公平,依法無據(jù)。因為原、被告雙方均以務農為生,不存在一方利用明顯優(yōu)勢或者缺乏經驗和判斷力的問題,而顯失公平是指合同一方在交易中存在明顯的經濟上、政治上、人身關系上的優(yōu)勢,或另一方處于窘境、緊迫或對交易缺乏經驗和判斷力,而締約一方又適當?shù)乩昧诉@些客觀條件與對方簽訂了雙方在權利義務劃分上過分懸殊從而對對方有重大不利,而自己則可能因此取得過多利益的合同。且原告未在法定期間提出撤銷合同之訴,因此原、被告雙方簽訂的土地轉包合同合法有效。但該合同中約定的土地面積包括顧國清的村分土地4畝,該4畝土地與原告沒有關聯(lián),原告對該4畝土地主張權利于法無據(jù)。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 ?、五十二條、第六十條 ?、六十一條、九十四條、《最高院關于關于審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司法解釋》第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 ?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吳某某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0元,減半收取25元,由原告吳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牡丹江市中級人民法院。
本院認為,被告對該合同的真實性沒有異議,本院依法對該合同的真實性予以采信;但原告未舉證證實被告系在趁人之危的情況下與原告簽訂的合同,對原告欲證明的該項問題本院依法不予采信。
證據(jù)二,林口縣刁翎鎮(zhèn)戰(zhàn)家村村委會出具的證明一份。意在證明原告居住在該村,因原告受傷急需救治,所以在不得已情況下才與被告簽訂了這份協(xié)議。
被告經質證認為該證明上的內容不真實,原告當時找被告轉租土地的時候,是原告著急開飯店,被告沒有聽說過原告摔傷。
本院認為,該份證據(jù)記載的內容沒有與之相佐證的證據(jù)予以證實,與本案沒有關聯(lián),本院依法不予采信。
證據(jù)三,林口縣刁翎鎮(zhèn)得勝村民委員會出具的土地明細賬復印件一份。意在證明原告在得勝村擁有村分土地責任田2.8畝,口糧田是3畝,顧國清村分土地4畝,一共是9.8畝,該賬本記錄有誤差,因為實際是10.8畝。
被告經質證認為沒有異議。
本院認為,刁翎鎮(zhèn)得勝村是原告的戶籍所在地,被告對該證據(jù)沒有異議,本院依法予以采信。
被告為證明其主張,向法庭舉證如下:
土地轉讓合同書一份。意在證明這份協(xié)議是原、被告雙方自愿達成的。
原告經質證認為,對該證據(jù)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無法證實被告欲證明的問題。
本院認為,原告對該證據(jù)的真實性沒有異議,結合原告自認,原、被告簽訂的土地轉租合同是原告主動找被告簽訂的,對該證據(jù)及被告欲證明的問題本院依法予以采信。
根據(jù)當事人舉證、質證及本院對以上證據(jù)的認證意見,本院確定案件事實如下:
2006年春天,原告找到被告欲將自家村分土地10.80畝(其中包括原告的姐夫顧國清的村分土地4畝)轉租給被告,雙方簽訂了轉租協(xié)議,協(xié)議約定,轉租期限至第二輪土地承包期限屆滿,租金20000元,合同履行至2009年1月6日時,原告找被告索要國家補助款存折時,雙方修改了該轉租合同,將轉租合同的名稱變更為轉讓合同,合同的主要內容:轉讓期限為永久年限,土地如有變動,原告家四口人再次分得的土地由被告耕種;因該土地發(fā)生的應交費用由原告負擔;轉包期內如有一方違約,由違約方支付給對方違約金100000元。
本院認為,關于原、被告雙方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問題。原、被告雙方于2009年1月6日所簽訂合同的名稱雖然是《土地轉讓合同書》,但合同的內容實為《土地轉包合同》,因該合同主要條款所約定的事項均為土地轉包事項,該合同第四條約定,在轉包期內由該土地所發(fā)生的應交費用由原告負擔;原告提供的證據(jù)三顯示,原告戶籍地林口縣刁翎鎮(zhèn)得勝村民委員會的土地臺帳上爭議土地承包人仍然是原告和顧國清,而非被告。土地轉讓是原承包方(原告)與發(fā)包方(村委會)之間的土地承包關系終止,由土地受讓人(被告)與發(fā)包方(村委會)建立新的土地承包關系。本案原告并未與發(fā)包方解除土地承包關系,被告也未與發(fā)包方建立新的土地承包關系。合同內容是當事人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產物,應當以合同最終實現(xiàn)的目的來認定合同的性質。綜上,原、被告雙方于2009年1月6日所簽訂的土地轉讓合同實為土地轉包合同,原、被告雙方形成了土地轉包法律關系。
原、被告雙方約定的土地轉包期限問題。原、被告雙方約定的轉租期限雖表述為永久年限,但其約定不能超過原告與發(fā)包方村委會之間的承包期限,即第二輪土地承包的期限,因原告只有在與發(fā)包方承包期限內對該爭議土地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被告主張雙方簽訂的合同的轉租期限是到第二輪土地承包結束,符合常理。
原、被告雙方轉包合同的效力問題。原、被告雙方于2009年1月6日所簽訂的土地轉包合同,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中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亦不存在該法第九十四條 ?規(guī)定的合同可以依法解除的情形;原告主張其與被告簽訂的轉包合同顯失公平,依法無據(jù)。因為原、被告雙方均以務農為生,不存在一方利用明顯優(yōu)勢或者缺乏經驗和判斷力的問題,而顯失公平是指合同一方在交易中存在明顯的經濟上、政治上、人身關系上的優(yōu)勢,或另一方處于窘境、緊迫或對交易缺乏經驗和判斷力,而締約一方又適當?shù)乩昧诉@些客觀條件與對方簽訂了雙方在權利義務劃分上過分懸殊從而對對方有重大不利,而自己則可能因此取得過多利益的合同。且原告未在法定期間提出撤銷合同之訴,因此原、被告雙方簽訂的土地轉包合同合法有效。但該合同中約定的土地面積包括顧國清的村分土地4畝,該4畝土地與原告沒有關聯(lián),原告對該4畝土地主張權利于法無據(jù)。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 ?、五十二條、第六十條 ?、六十一條、九十四條、《最高院關于關于審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司法解釋》第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 ?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吳某某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0元,減半收取25元,由原告吳某某負擔。
審判長:劉敏
書記員:李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