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吳某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安陸市東城經濟開發(fā)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董仕平,湖北維天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住所地:安陸市鳳凰路**號。法定代表人:萬安文,該公司經理。委托訴訟代理人:萬波,該公司員工。委托訴訟代理人:金曉依,該公司員工。
原告吳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決原、被告于1979年至1991年存在勞動關系;2.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以人社局測定數(shù)據(jù)為準)。事實和理由:1977年,原告到被告單位工作,直到1991年因被告單位歇業(yè)才離開工作崗位,雙方一直存在勞動關系。為此,依照《民訴法》、《勞動法》相關規(guī)定,特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依法予以判決。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辯稱,1.被起訴的主體不存在,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元月;2.原、被告之間無勞動關系;3.起訴超訴訟時效。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前身為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997年前為安陸市人民政府府城辦事處所屬的集體所有制企業(yè),1997年根據(jù)府城辦事處黨委研究決定,對原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進行企業(yè)改制,并在孝感市產權交易中辦理產權交易的相關手續(xù),由安陸市人民政府府城辦事處作為出讓方,將原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產權以1008萬轉讓于萬俊文,萬俊文于1998年1月14日登記設立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商登記注冊企業(yè)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本案原告吳某某自述其于1979年起工作至1991年離開自謀工作,現(xiàn)原告吳某某以其與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存在勞動關系為由提起訴訟,請求確認雙方勞動關系。
原告吳某某與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勞動爭議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8月1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被告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對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有爭議的部分,本院作出如下認定:一、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根據(jù)工商登記資料顯示,該企業(yè)成立于1998年1月14日,作為民事訴訟中擬制人主體的權利義務起點即為1998年1月14日,對于其前身,包括原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河西預制廠、城關建筑修繕隊、建筑安裝工程公司等關于勞動關系、補償?shù)冗z留問題是否概括接受,應來源于合同約定或者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安陸市人民政府府城辦事處與萬俊文在轉讓協(xié)議中約定了職工安置方式,但該約定系安陸市人民政府府城辦事處與萬俊文之間的權利義務約定,本案原告并不能因此享有合同的請求權,即使萬俊文未能按合同履行其義務,亦應由安陸市人民政府府城辦事處向萬俊文主張違約之責任;二、原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1997-1998年期間的改制行為屬于政府主導下企業(yè)改制,對于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主導的企業(yè)改制,其權力轉移等事項并非企業(yè)自身所能決定的,故本案原告與本案被告或原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及其他前身公司之間因企業(yè)改制形成的紛爭不屬于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此類糾紛應由政府有關部門按照企業(yè)改制的政策規(guī)定統(tǒng)籌解決;三、根據(jù)本院在庭審中查明的事實,1998年后,原告吳某某并未與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亦未向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有償、受紀律約束的勞動,且原告在訴訟中自述自1991年已離開,故原告與被告之間亦無事實勞動關系;四、原告在訴訟中亦主張原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改制行為虛假、違法,該事項并非本院民事訴訟受理案件的范疇,原告可另行途徑予以反應并請求解決。綜上,本案中原告吳某某主張與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存在勞動關系,雙方既無書面勞動合同約定,亦無事實勞動關系存在,原告的訴請缺乏相應的事實及法律基礎,該請求本院不予支持,據(jù)此,原告所請求的經濟損失亦無事實及法律基礎,本院亦不予支持。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原告吳某某與被告安陸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案件受理費10元減半收取5元由原告吳某某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交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徐 斌
書記員:胡建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