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勾某某。
原告:袁某某。
原告:袁雅麗(曾用名袁亞麗)。
原告:袁景浩(曾用名袁永立)。
四原告共同委托代理人:馬子敬,固安縣城區(qū)裕泉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勾某某,農民。
被告:勾某某,農民。
二被告共同委托代理人:張海燕,河北敬民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勾某某、袁某某、袁雅麗、袁景浩訴被告勾某某、勾某某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一案,本院于2015年1月30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審判員劉軍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袁景浩及其委托代理人馬子敬、被告勾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張海燕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勾某某、原告袁某某、原告袁雅麗、原告袁景浩訴稱,南宋村分配農村承包地時,原告勾某某的父親勾森(已去世)作為戶主分得我家六口人的十畝承包土地。勾森去世后我們(四原告)將該承包地交由同村的被告勾某某(與原告勾某某系叔伯姐弟關系)代耕。2014年11月我們找到被告勾某某要求將該承包地交回自己耕種,被告勾某某(勾某某之子)出面講:該承包地是二被告家庭承包,與我們無關系。后經親友多次調解,二被告拒絕將承包地返還。無奈,特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返還我承包地10畝。
被告勾某某、勾某某辯稱,原告所訴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其主體不適格,因其并未實際取得涉案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其所訴不屬于法院的審理范圍,法庭應依法駁回其起訴。四原告很早就將戶口遷出南宋村,后又于92年至94年將戶口遷入固安縣城內成為城鎮(zhèn)居民。勾森于1993年去世,其后世都是由我們操辦。1999年國家實行土地承包政策,重新對土地進行分配確權,其原先的承包地已經過村委會重新分配給我們。前些年交公糧、統(tǒng)籌、農業(yè)稅都是我們交納,而且后來國家發(fā)放糧補時村委會又為我們辦理了糧補手續(x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們對涉案的承包地享有承包經營權。事實上勾森去世時土地承包經營權還沒有確權,四原告也都將戶口遷出南宋村,不再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四原告根據沒有通過任何方式承包土地,因而從始至終未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綜上,因本案不屬于法院審理的范圍,請求法庭駁回其起訴。
經審理查明,原告袁某某、袁雅麗、袁景浩系原告勾某某的三個子女;被告勾某某系被告勾某某之子;原告勾某某與被告勾某某系叔伯姐弟關系。1983年國家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以原告勾某某之父勾森(已去世)為戶主,其家庭成員六人(包括勾森夫婦及四原告)分得承包土地10畝。1990年左右四原告將戶口遷入固安縣固安鎮(zhèn)南關村。原告勾某某于1992年3月28日由南關村遷出,轉為非農業(yè)戶口;原告袁某某于1992年8月21日由南關村遷出,轉為非農業(yè)戶口;原告袁雅麗于1992年8月21日由南關村遷出,轉為非農業(yè)戶口;原告袁景浩于1994年3月9日由南關村遷出,轉為非農業(yè)戶口。1993年勾森去世,勾森的妻子先于勾森去世。勾森去世后四原告就不在耕種其承包地了。該承包土地一直由被告勾某某家耕種至今,其間于1999年國家重新對農村集體土地進行了確權,實行30年不變的土地承包政策。
上述事實,有原、被告雙方的當庭陳述,原告提交的身份證復印件四份、袁景浩常住人口登記卡一份、2015年1月21日南宋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勾森與勾某某系父女關系的證明一份;被告提交的身份證復印件兩份;本院依被告申請調取的四原告戶籍證明四份等證據材料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四原告雖原為固安溫泉休閑商務產業(yè)園區(qū)南宋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第一輪土地承包中亦取得了承包經營權,但四原告已于1992年至1994年將戶口轉為非農業(yè),已不是南宋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作為家庭成員的勾森夫婦于1993年先后去世;1999年國家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四原告的家庭戶已經不存在。雖然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是對第一輪農村土地承包的延續(xù),但在法律角度上,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重新訂立了土地承包合同,是承包人取得新的承包經營權的法律依據,是一份新的土地承包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二條“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時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guī)定,未與發(fā)包方訂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即未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本案中,原告方在國家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時已經不具備南宋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且作為家庭成員的勾森夫婦已死亡,故四原告不能取得第二輪南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該類案件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管轄范圍。況且四原告均于1992年至1994年先后轉入城鎮(zhèn)戶口,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時四人已非南宋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故四原告不是本案的適格主體,無權對本案提起訴訟。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原告勾某某、袁某某、袁雅麗、袁景浩的起訴。
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書送之日起十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劉軍
書記員: 劉艷橋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