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生
張勇(湖北楚望律師事務所)
湖北石首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王誠平
蔡修明(湖北子龍律師事務所)
原告劉長生,男,漢族,1965年4月16日出生,公民身份號
委托代理人張勇,湖北楚望律師事務所律師。
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
被告湖北石首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石首市中山街51號。
法定代表人桑茂芳,系該行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王誠平,男1967年8月18日出生,系該公司稽核部經理。
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
委托代理人蔡修明,湖北子龍律師事務所律師。
代理權限為一般授權。
原告劉長生與被告湖北石首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2年1月13日受理后,被告以本案涉嫌其工作人員詐騙,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為由,申請中止訴訟,本院于2012年3月16日裁定本案中止訴訟。
后中止訴訟原因消失,本院恢復本案的審理。
并依法適用普通程序,由審判員駱啟新?lián)螌徟虚L,與人民陪審員袁原、人民陪審員傅為國組成合議庭,于2013年11月12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原告劉長生及其委托代理人張勇,被告湖北石首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王誠平、蔡修明均到庭參加了訴訟。
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訴稱,被告所屬的筆架山信用社工作人員林娜燕于2011年4月以業(yè)余攬儲要求原告劉長生將存款存入被告市信用聯(lián)社所屬的筆架山信用社,原告劉長生于2011年4月將現(xiàn)金50萬元交到市信用聯(lián)社筆架山信用社,并由筆架山信用社出具蓋有其業(yè)務公章的憑條。
原告劉長生于2011年底,清理憑證后,到筆架山信用社要求取款,被告告知該款未入賬,其工作人員林娜燕己不知去向,不能支付存款。
故訴請法院:1、判令被告立即支付原告劉長生存款人民幣50萬元及利息;2、判令被告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
原告為證實其主張的事實,向本院提交如下證據(jù)材料,并在庭審中舉證:1、原告的居民身份證一份。
擬證明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
2、時間為2011年4月12日《湖北省農村信用合作社存款憑條》一份。
擬證明原告、被告之間儲蓄存款合同成立。
被告辯稱,原告劉長生所訴存款系公民間的民間借貸關系,被告不承擔兌付責任。
原告與犯罪嫌疑人林娜燕之夫袁道明存在同事關系,且雙方長期保持著友情往來。
原告為獲取20%(月)的高額利息,將私人自有資金借貸給犯罪嫌疑人林娜燕,且直接從林娜燕處獲取民間利息7.6萬元。
被告所轄筆架山信用社系依法開辦的儲蓄機構,從未執(zhí)行過20%(月)的存款利率標準,原告劉長生并未將存款交儲蓄機構,而是交付給犯罪嫌疑人林娜燕,林直接付給原告利息,雙方產生民間借貸關系,故被告對原告與他人間的民間借貸不承擔兌付責任。
二、被告與原告間不存在儲蓄存款合同關系,其50萬元的訴求應當被依法判決駁回。
由于原告與被告工作人員林娜燕存在友情關系,雙方發(fā)生50萬元的民間借貸關系,并收取了林個人住房的民間利息7.6萬元。
除此之外,原告知道如何到信用社辦理儲蓄存款(2010年3月29日)業(yè)務而不是私下將存款交林娜燕個人,根據(jù)國務院《儲蓄管理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儲蓄是指個人將屬于其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折或者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折或者存單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guī)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的規(guī)定。
一是原告將50萬元借給林娜燕個人;二是原告獲取的是記賬憑條,不是存折或者存單;三是原告與被告的儲蓄機構無真實的存款關系,雙方間不產生儲蓄存款合同關系(附湖北五環(huán)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司法會計鑒定書),據(jù)此應當判決駁回原告請求支付50萬元存款的訴求。
三、被告在業(yè)務管理中無過錯,依法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根據(jù)原告劉長生之妻李濟香在公安機關的報案稱“我被林娜燕騙走50萬元整”的事實,充分證明犯罪嫌疑人林娜燕涉嫌刑事違法,原告是被林虛構的事實所騙,原告方在管理上無過錯。
加之,原告人明知《儲蓄管理條例》規(guī)定是將存款交儲蓄機構,而不是交給某個人,并知道如何辦理存款業(yè)務,借款被騙與信用社無直接因果關系。
答辯人為保護存款人的合法利益,對存款中的重要憑證《存單》、《存折》實行專人管理,原告持有的不是證明存款關系的依據(jù),而是用于內部記賬的一般憑條,被告在管理上不存在過失與過錯,依法不應當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被告為證實其辯稱的事實,向本院提交如下證據(jù)材料,并在庭審中舉證:1、被告的“金融許可證”、“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組織機構代碼證”。
擬證明被告的主體資格。
2、石首市公安局經偵大隊詢問原告之妻李濟香的“詢問筆錄”復印件一份。
擬證明劉長生與林娜燕的私人關系比較好。
3、“存款憑條”(同原告證據(jù)2)復印件一份。
擬證明這是普通記賬憑證,不是存單、存折,雙方之間不存在真實的儲蓄存款關系。
4、原告自己填寫的“借記卡申請表”復印件一份。
擬證明原告知道如何辦理存款業(yè)務;50萬元的存款憑條是多次借款的余額。
5、湖北五環(huán)會計師事務有限公司《司法鑒定報告書》一份。
擬證明被告未收到50萬元存款,雙方不存在儲蓄存款關系,被告沒有過錯。
6、石首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關于林娜燕涉嫌詐騙一案的綜合材料”一份。
擬證明原告獲取高額利息22.8萬元,實際損失27.2萬元。
7、本院(2013)鄂石首刑初字第00006號刑事判決書一份。
擬證明該判決書已經生效,林娜燕是詐騙,應該由其承擔責任,被告不承擔責任。
被告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發(fā)表如下質證意見:對證據(jù)1沒有異議。
對證據(jù)2有異議,這不是存折或者存單,不能證明雙方之間存在客觀真實的儲蓄存款關系;不能反映原告向被告交付了存款,且從該證據(jù)的三性分析來看,與原告的訴求及主張相互矛盾。
原告對被告提交的證據(jù)發(fā)表如下質證意見:對證據(jù)1沒有異議。
對證據(jù)2、3、4、5、6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是對證明目的有異議:原告雖然與林娜燕的私人關系較好,并不能證明雙方不能產生存款關系,不能達到被告的證明目的;證據(jù)3是被告的工作人員對原告出具的存款憑條;證據(jù)4,不能因為被告知道辦理存款的手續(xù),就減輕被告的責任;證據(jù)5,這是被告內部辦理業(yè)務的鑒定報告,對外不能達到其抗辯的理由;證據(jù)6只是證明原告因為多次存款產生的利息,對于法律允許的的利息應該得到支持。
對證據(jù)7的真實性沒有異議,該判決只能作為是對林娜燕刑事責任的認定,不能免除被告的責任。
經庭審質證,綜合分析原被告的所有證據(jù),充分考慮當事人的質證意見,本院認證如下:首先,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進行認證。
被告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1無異議,本院認為上述證據(jù)來源合法,真實有效,對其效力應予認定。
對證據(jù)2有異議,本院認為該“存款憑條”是林娜燕交付給原告的,上面加蓋的被告業(yè)務專用章及個人印章是真實的。
其次,對被告提交的證據(jù)進行認證。
原告對被告提交的證據(jù)1無異議,本院認為上述證據(jù)來源合法,真實有效,對其效力應予認定。
對證據(jù)2、3、4、5、6的真實性無異議。
本院對上述證據(jù)的真實性予以認定。
對證據(jù)7的證明效力本院將在本院認為中另行論述。
根據(jù)以上的認證結果,結合當事人庭審中的陳述,本院對本案事實認定如下:被告湖北石首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原稱石首市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
2010年4月份前后,被告下屬筆架山信用社員工林娜燕編造單位在北京做生意,給職工下達了集資任務的謊言,找到原告劉長生,要劉長生將錢借給她并承諾支付高額利息,后來劉長生就借給林娜燕20萬元。
二個月后,林娜燕付給原告8000元作為利息。
之后,林娜燕提出將借款額度增加為50萬元,利息每月1萬元,原告又借給林娜燕30萬元。
爾后林娜燕再次提出將借款額度增加為100萬元,利息每月2萬元,原告再次借給林娜燕50萬元。
2011年2月前后,原告多次向林娜燕催討借款,林娜燕只好向別人用支付高額利息的方法借錢后分三次還給原告50萬元。
林娜燕在將原來出具給原告的100萬憑條收回后,于2011年4月?lián)Q給原告一張加蓋了“石首市農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筆架山信用社業(yè)務公章(1)”印模的手寫“湖北省農村信用合作社存款憑條”,并在“經辦:”欄處加蓋了“90404林娜燕”員工私章,“復核:”欄簽有“林娜燕”的姓名。
該公章(1)內顯示的時間為“20110419”。
存款憑條載明時間為2011年4月12日,內容為:戶名劉長生、金額伍拾萬元整。
林娜燕以支付利息的名義先后多次支付原告22.8萬元,余款林娜燕用于償還借款和賭博揮霍。
本院認為,原、被告雙方爭議的焦點主要是原告與被告之間是否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
儲蓄存款合同是存款人與儲蓄機構之間訂立的客戶將資金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出具存單或存折給存款人,存入資金由儲蓄機構支配,存款人按約定到儲蓄機構支取本息,儲蓄機構按約定支付本息給存款人的協(xié)議。
首先,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必須有合同雙方存款的合意。
本案的原告并沒對被告作過存款的意思表示,原告分三次向林娜燕交付借款共計100萬元,每次都是林娜燕個人向原告“借款”。
從刑事判決認定的事實看,也無林娜燕借職務之便攬儲的意思表示。
其次,儲蓄存款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存儲關系的成立取決于存款的真實性交付行為。
原告持有的存款憑條雖加蓋了被告印鑒及林娜燕私章,但存款憑條是應由儲戶本人填寫,注明存款日期,存款人姓名、存款類別、存款金額等內容,填寫后交儲蓄機構用以作儲蓄機構代貸方憑證。
儲蓄機構受理后,根據(jù)憑條內容進行審核,并另外開具加蓋儲蓄機構印鑒和經辦工作人員私鑒的存折或者存單交儲戶作為存款的依據(jù)。
因此,本案中的存款憑條是有瑕疵憑據(jù)。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存單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 ?第二款 ?規(guī)定“持有人以在樣式、印鑒、記載事項上有別于真實憑證,但無充分證據(jù)證明系偽造或變造的瑕疵憑證提起訴訟的,持有人應對瑕疵憑證的取得提供合理的陳述。
如持有人對瑕疵憑證的取得提供了合理陳述,而金融機構否認存款關系存在的,金融機構應當對持有人與金融機構間是否存在存款關系負舉證責任。
如金融機構有充分證據(jù)證明持有人未向金融機構交付上述憑證所記載的款項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持有人與金融機構間不存在存款關系,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現(xiàn)本院生效的刑事判決認定原告并沒將款項存入被告的儲蓄機構,而是直接交付給林娜燕。
且林娜燕是按20‰的月利息按月向原告支付利息,原告討還100萬元中50萬元本金也是向林催討的,在林明顯無力歸還本金的情況下,原告并沒合法有效的主張自己的權益,而是接受林娜燕偷蓋有被告業(yè)務專章的存款憑條。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九條第(四)項規(guī)定:已為人民法院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據(jù)此,本院對存款憑條持有人即原告并沒實際向被告交付存款憑條所記載款項的事實予以認定。
綜上,原、被告之間不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
原告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儲蓄存款合同、個人之間的借貸等法律關系應當能予區(qū)分,在明知是借貸關系或者錢物被騙后,不積極向公安機關報案和向林娜燕單位領導反映,還接受犯罪分子偷蓋業(yè)務專章的存款憑條,存在主觀上的非善意和重大過失。
被告作為金融機構理應妥善保管印鑒,但其管理上的瑕疵與原告資金受損無直接的因果關系。
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駁回原告劉長生的訴訟請求。
本案受理費8800元(原告已預交),由原告劉長生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jù)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shù)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 ?第一款 ?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費,款匯荊州市非稅收入管理局匯繳結算戶,開戶銀行:農業(yè)銀行荊州市分行直屬支行,賬號:26×××32。
收費單位編號1610901,收費項目編碼161040201。
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上訴費用的,按自動撤訴處理。
本院認為,原、被告雙方爭議的焦點主要是原告與被告之間是否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
儲蓄存款合同是存款人與儲蓄機構之間訂立的客戶將資金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出具存單或存折給存款人,存入資金由儲蓄機構支配,存款人按約定到儲蓄機構支取本息,儲蓄機構按約定支付本息給存款人的協(xié)議。
首先,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必須有合同雙方存款的合意。
本案的原告并沒對被告作過存款的意思表示,原告分三次向林娜燕交付借款共計100萬元,每次都是林娜燕個人向原告“借款”。
從刑事判決認定的事實看,也無林娜燕借職務之便攬儲的意思表示。
其次,儲蓄存款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存儲關系的成立取決于存款的真實性交付行為。
原告持有的存款憑條雖加蓋了被告印鑒及林娜燕私章,但存款憑條是應由儲戶本人填寫,注明存款日期,存款人姓名、存款類別、存款金額等內容,填寫后交儲蓄機構用以作儲蓄機構代貸方憑證。
儲蓄機構受理后,根據(jù)憑條內容進行審核,并另外開具加蓋儲蓄機構印鑒和經辦工作人員私鑒的存折或者存單交儲戶作為存款的依據(jù)。
因此,本案中的存款憑條是有瑕疵憑據(jù)。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存單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 ?第二款 ?規(guī)定“持有人以在樣式、印鑒、記載事項上有別于真實憑證,但無充分證據(jù)證明系偽造或變造的瑕疵憑證提起訴訟的,持有人應對瑕疵憑證的取得提供合理的陳述。
如持有人對瑕疵憑證的取得提供了合理陳述,而金融機構否認存款關系存在的,金融機構應當對持有人與金融機構間是否存在存款關系負舉證責任。
如金融機構有充分證據(jù)證明持有人未向金融機構交付上述憑證所記載的款項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持有人與金融機構間不存在存款關系,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現(xiàn)本院生效的刑事判決認定原告并沒將款項存入被告的儲蓄機構,而是直接交付給林娜燕。
且林娜燕是按20‰的月利息按月向原告支付利息,原告討還100萬元中50萬元本金也是向林催討的,在林明顯無力歸還本金的情況下,原告并沒合法有效的主張自己的權益,而是接受林娜燕偷蓋有被告業(yè)務專章的存款憑條。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九條第(四)項規(guī)定:已為人民法院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據(jù)此,本院對存款憑條持有人即原告并沒實際向被告交付存款憑條所記載款項的事實予以認定。
綜上,原、被告之間不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
原告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儲蓄存款合同、個人之間的借貸等法律關系應當能予區(qū)分,在明知是借貸關系或者錢物被騙后,不積極向公安機關報案和向林娜燕單位領導反映,還接受犯罪分子偷蓋業(yè)務專章的存款憑條,存在主觀上的非善意和重大過失。
被告作為金融機構理應妥善保管印鑒,但其管理上的瑕疵與原告資金受損無直接的因果關系。
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駁回原告劉長生的訴訟請求。
本案受理費8800元(原告已預交),由原告劉長生負擔。
審判長:駱啟新
書記員:李珊珊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