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劉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玉田縣。原告:劉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學生,住址同上。法定代理人:劉某1(系劉某2之母),本案原告。原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高學磊,河北伯雍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劉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玉田縣。被告:馮書軍,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址同上。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侯玉林,男,住址同上。推薦單位玉田縣陳家鋪鄉(xiāng)毛家鋪村村民委員會。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黃建濤,男,住玉田縣。推薦單位同上。第三人:玉田縣陳家鋪鄉(xiāng)毛家鋪村村民委員會(簡稱毛家鋪村委會)。法定代表人情況不詳。
劉某1、劉某2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返還其土地補償費61377.60元。事實和理由:1999年,劉彥、陳兆芬、劉永連、劉永財家庭承包了毛家鋪村土地,期限30年。2003年劉某1與劉永財?shù)怯浗Y婚,戶口遷入毛家鋪村。2004年劉某1生育女兒劉某2。隨著劉永連戶口遷出,劉彥、劉永財、陳兆芬相繼去世,原告成為劉彥家庭戶中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人。承包土地分別在2016年、2017年被征收。其中2016年補償七萬余元,2017年補償37377.60元,均由被告領取。后被告返還2016年的土地補償費24000元,原告要求再返還24000元,2017年的補償費應全數(shù)返還。劉某某、馮書軍辯稱,本案土地承包戶的家庭成員是劉彥、陳兆芬、劉永連、劉永財,不包括原告。原告僅是戶籍在毛家鋪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不能被繼承,故原告不因劉某1之夫劉永財去世,而取得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利。劉永財去世不久,原告搬離毛家鋪村。此后陳兆芬由被告贍養(yǎng),陳兆芬將全部財產(chǎn)贈與被告,承包土地也由被告耕種。2016年,當事人就土地補償費的分配達成一致,毛家鋪村委會向原告發(fā)放了24000元,即是一次性解決糾紛,也說明原告對承包土地由被告經(jīng)營無異議?,F(xiàn)原告再次主張權利,應駁回。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進行了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結合無爭議證據(jù),本院對以下事實予以確認:1999年4月18日,劉彥作為戶主,取得毛家鋪村土地的承包經(jīng)營權。承包農(nóng)戶內人口包括劉彥和妻子陳兆芬、女兒劉永連、兒子劉永財;承包面積6.2畝,承包期30年。后劉永連婚嫁,戶口遷出。2002年劉彥去世,戶主變更為陳兆芬。2003年劉某1與劉永財結婚,戶口遷入陳兆芬戶內。2004年劉某1生育女兒劉某2,戶口登記在陳兆芬戶內。2011年劉永財去世,當年劉某1攜劉某2離開毛家鋪村,戶口未遷移,此后未再經(jīng)營毛家鋪村土地。2014年,陳兆芬由女兒劉某某扶養(yǎng),劉某某開始耕種劉彥戶內承包土地。2016年陳兆芬去世。同年劉彥戶內承包土地被征收4.44畝,每畝一次性補償16900元。2017年,劉彥戶內余下1.76畝土地被征收,每畝一次性補償15600元。對當事人有爭議的證據(jù)和事實,本院認定如下:1.被告獲得的土地補償費是否屬不當利益。原告主張,其是毛家鋪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成員,也是劉彥家庭進行土地承包經(jīng)營的成員,土地補償費應為其所有。原告向本院提交了常住人口登記卡,以證明其戶口在戶主陳兆芬家庭戶中,其享有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提交了(2017)冀0229民初295號民事判決書,以證明劉某1是毛家鋪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成員,有在集體內進行土地承包經(jīng)營的權利。被告主張,原告在劉永財去世后即搬離毛家鋪村,未對陳兆芬盡扶養(yǎng)義務,也未返回毛家鋪村,是對在該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的放棄;陳兆芬由女兒劉某某和女婿馮書軍扶養(yǎng),將財產(chǎn)包括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贈與劉某某、馮書軍,因此被告有權分配土地補償費。被告向本院提交了劉某1、陳兆芬簽訂的協(xié)議,內容為劉某1與劉永財在毛家鋪村有房產(chǎn)一處,劉永財去世后,劉某1、劉某2將房產(chǎn)贈與陳兆芬,以證明原告將劉永財?shù)呢敭a(chǎn)贈與陳兆芬,因此無權再主張土地補償費;提交了贍養(yǎng)協(xié)議,系2014年3月25日陳兆芬與長女劉永占、次女劉永仙、三女劉某某、四女劉永連共同簽訂,內容為陳兆芬由劉某某和女婿馮書軍贍養(yǎng),陳兆芬將所有財產(chǎn)贈與劉某某,以證明陳兆芬將家庭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讓與劉某某;提交了證人侯某的證言,證人出庭證明,陳兆芬與女兒簽訂贍養(yǎng)協(xié)議時,其作為證明人在場,當時陳兆芬表示將所有財產(chǎn)和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贈與劉某某。經(jīng)審查,原告提交的民事判決書已生效,判決認定劉某1具有毛家鋪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成員資格,對此本院予以確認。原告提交的常住人口登記卡,顯示原告落戶于陳兆芬家庭戶中,之前戶主是劉彥,原告是該戶成員,相應享有該戶的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原告的證據(jù),足以證明其是爭議的土地補償費的權益主體。被告提交的劉某1與陳兆芬簽訂的協(xié)議,內容是對劉永財?shù)姆慨a(chǎn)進行處分,未涉及家庭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的處分,證據(jù)不能體現(xiàn)被告證明目的,與本案沒有關聯(lián)。被告提交的贍養(yǎng)協(xié)議,關于陳兆芬對財產(chǎn)處分內容,是“將甲方(陳兆芬)原家中一切財產(chǎn)歸三女(劉某某)所有、支配和占用,其他女兒不可干涉”。結合被告提交的證人證言,可以確認陳兆芬贈與劉某某的“一切財產(chǎn)”,包括家庭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此時原告尚有戶內承包經(jīng)營土地的權利,陳兆芬所作處分,并未征得原告同意。但原告自2011年起離開毛家鋪村,不再有承包經(jīng)營土地的家庭合作基礎。陳兆芬年邁且喪夫喪子,出于生活實際考慮,將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利中自己的份額贈與劉某某,并無不妥。當時陳兆芬戶內人口為3人,因此,劉某某享有劉彥家庭戶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三分之一的份額。被告領取的土地補償費,并非全部屬不當利益。2.被告應返還不當利益的數(shù)額。雙方當事人均認可土地補償費共發(fā)放兩次,第一次即2016年征收土地的補償費,已在原、被告之間和劉彥的其他子女中分配,原告分得了24000元;第二次即2017年的土地補償費全部由被告領取。對雙方自認的事實,本院予以確認。2017年征收劉彥戶內土地1.76畝,土地補償費應為27456元。原告提交了馮書軍支領第二次土地補償費的現(xiàn)金支領單,但證據(jù)所載金額,不能證明全部是爭議的土地補償費,應以本院認定為準。第一次土地征收的補償費用,原、被告已經(jīng)進行了分配,原告接受分配方案并實際領取相應份額,說明雙方當時達成了一致意見。原告現(xiàn)要求對已分配的土地補償費再行分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本院不予支持。第二次發(fā)放的土地補償費27456元,結合上一爭議焦點的論述,被告有權參與分配。另外,被告多年耕種劉彥家庭承包土地,土地補償費的標準是以土地產(chǎn)值為依據(jù),被告的經(jīng)營行為,提高了土地補償價值。而原告未盡到對土地承包經(jīng)營、管理的義務。綜合考慮,本院酌定被告向原告返還2017年發(fā)放的土地補償費的50%,即13728元。
原告劉某1、劉某2與被告劉某某、馮書軍、第三人毛家鋪村委會不當?shù)美m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29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某1及代理人高學磊、被告劉某某及代理人侯玉林、黃建濤到庭參加訴訟。第三人毛家鋪村委會的法定代表人經(jīng)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原告劉某1、劉某2享有在劉彥家庭戶中,承包經(jīng)營毛家鋪村土地的權利。承包土地被征收時,原告相應享有分配土地補償費的權利?,F(xiàn)被告劉某某、馮書軍將部分應屬于原告的補償費用領取并據(jù)為己有,沒有法律根據(jù),屬于不當利益,應予返還。具體返還數(shù)額,以本院認定為準。綜上所述,原告的訴訟請求應予部分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七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劉某某、馮書軍返還原告劉某1、劉某2土地補償費13728元,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履行;二、駁回原告劉某1、劉某2其他訴訟請求。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延遲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667元,由被告負擔149元、原告負擔518元,被告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向本院交納149元。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葉洪波
書記員:韓鑫龍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