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劉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湖北省大悟縣人,居民,住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史振林,湖北勤才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一般代理。
原告:趙某某(劉某某之妻),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湖北省大悟縣人,居民,住湖北省大悟縣。
被告:華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湖北省大悟縣人,無固定職業(yè),住湖北省大悟縣。
被告:徐德斌,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湖北省大悟縣人,無固定職業(yè),住湖北省大悟縣。
原告劉某某、趙某某與被告徐德斌、華某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25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6月2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史振林,被告華某、徐德斌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二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依法判令被告立即返還原告四套住房(房屋面積不小于120平方米)、四個車庫(兩大兩小),并交付兩證(土地使用證、房屋證),2.被告違約交付應賠償原告損失50000元,3.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事實與理由:2011年9月,被告在位于大悟縣××鎮(zhèn)民樂巷房屋相鄰土地挖樁基礎建房中將原告房屋損壞,為此原告要求被告賠償。被告提出將原告房屋交給被告開發(fā)建設還建給原告,雙方于2011年12月11日簽訂房屋轉讓協議,并經大悟縣公證處公證。協議約定:一、甲方提供相關證件(土地證、房產證),由乙方負責施工開發(fā)建房。二、乙方房屋建成后,返還給甲方四套住房,四個車庫作為甲方的房屋及土地的補償費。四、房屋面積不得少于120平方米,負責兩證。交房時間定于2013年5月1日前。雙方不得單方違約,否則賠償給對方造成的經濟損失。協議簽訂后,原告將自己所有的房屋土地證、房產證和房屋交付給被告,被告將房屋拆除但至今未施工開發(fā)建房。2013年5月1日,原告多次要求被告履行協議,被告拒不履行。
被告華某、徐德斌共同辯稱,原告訴稱答辯人拒絕還房不是事實,兩答辯人愿意并且一直在積極履行協議中返還房屋的約定。2011年9月,原告與兩答辯人簽訂了房屋轉讓協議,約定原告將自有房屋交由兩答辯人進行小產權房屋開發(fā)改建,房屋建成后兩答辯人向原告返還四套住房及四個車庫作為原告的房屋及土地補償,并約定了返還房屋面積及樓層。協議簽訂后,兩答辯人一直在積極依約履行相關條款,雖因政策原因致使該塊地不能繼續(xù)施工建房,但仍依約用之前所建房屋向原告返還房屋以履行協議約定,但因原告不接受協議中約定的返還房屋樓層而一直不肯接受返還房屋。兩答辯人并未違約,不應承擔違約損失。原告要求答辯人賠償50000元損失是沒有任何事實和法律依據的,請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原告劉某某為支持其訴訟主張,向本院提交了如下證據:
一、二原告的居民身份證復印件各一份,證明二原告的身份情況;
二、二原告的結婚證復印件一份,證明原告系夫妻關系;
三、大悟縣國土資源局出具的劉某某的土地使用權登記檔案資料、大悟縣不動產登記中心出具的劉某某房屋所有權證登記檔案資料各一套,證明二原告原位于大悟縣××鎮(zhèn)民樂巷95號三間二層私有房屋依法辦理了土地使用權、房屋產權證等合法手續(xù);
四、房屋轉讓協議、(2011)鄂大悟證字第309號公證書各一份,證明2011年12月11日,二原告與二被告簽訂了一份房屋轉讓協議,約定:劉某某、趙某某將位于大悟縣××鎮(zhèn)民樂巷95號的私有房屋及相關不動產證件交給華某、徐德斌,華某、徐德斌負責施工開發(fā)建房,房屋建成后于2013年5月1日前返還四套住房每套房屋面積不少于120平方米、四個車庫(兩大兩?。?,一方違約承擔給對方造成的經濟損失。雙方于2011年12月13日自愿到大悟縣公證處對房屋轉讓協議辦理了公證事宜;
五、彩色照片四張,證明華某、徐德斌拆除了原告的私有房屋,將其原房屋位置作公共通道,在臨近位置建造了一棟七層樓高的房屋。
二被告均未向本院提交證據。
經庭審質證,被告華某、徐德斌對原告劉某某提交的證據質證意見如下:對證據一、二無異議,對證據三的真實性有異議,原告并未交付兩證,證據四轉讓協議上的簽字是本人簽字,對公證書無異議;對證據五有異議,房屋拆除后,小產權房已經停建。
根據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特征,本院對本案的證據認證意見如下:被告對原告提交的證據一、二,無異議,予以采信;證據三是大悟縣不動產登記中心和大悟縣國土資源局出具的房屋所有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登記檔案,并加蓋了單位印章,可以證明原告劉某某對位于本縣城關鎮(zhèn)民樂巷的涉案房產享有合法權利;二被告對房屋轉讓協議的真實性無異議,可以證明原、被告簽訂了該協議;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原、被告申請對房屋轉讓協議進行公證,公證機關經依法審查并予以公證,對證據四予以采信;證據五是客觀記載涉案房屋及周邊現狀的書證,對原告的該證明目的予以采信。
根據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本院認定事實如下:2011年12月11日,原告劉某某、趙某某經與被告華某、徐德斌協商,簽訂房屋轉讓協議,約定:劉某某、趙某某將其所有的土地證、房產證提供給華某、徐德斌,由二人負責施工開發(fā)建房;華某、徐德斌在房屋建成后,返還四套住房、四個車庫作為房屋及土地的補償費,具體還建樓層為二、四、六、七樓,以及兩大兩小車庫,不再另行作其他補償;每套房屋面積不得少于120平方米,負責辦理兩證;交房時間定為2013年5月1日前。2011年12月13日,劉某某、趙某某、華某、徐德斌,作為申請人向大悟縣公證處對上述房屋轉讓協議申請進行公證,公證處經審查認為,雙方在訂立協議時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協議意思表示真實,內容具體、明確;協議上申請人的簽字、手指紋印屬實,湖北省大悟縣公證處予以公證。后因原、被告在合同履行中發(fā)生爭議,原告遂訴至本院。
另查明,在法庭審理過程中,被告徐德斌表示房屋轉讓協議上的“徐德兵”的簽字是其本人所簽。2018年6月25日,原告的訴訟代理人向本院申請現場勘驗并變更訴訟請求要求被告賠償損失200000元。
本院認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按照民法總則第七條的規(guī)定,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善意地履行各自的承諾。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是指當事人之間因訂立、履行、變更、終止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發(fā)生的權利義務糾紛。本案的糾紛源于合同履行中產生的爭議。房屋轉讓協議事實上并非原告向被告轉賣其房產,而是原告將其合法所有的房屋交由二被告拆除并予以還建,協議的標的及內容等均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是當事人自行協商后達成的一致意見,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且經過有關職權部門公證,該協議合法、有效,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當事人均應依約履行,被告拆除原告的房屋后未能按期向原告交付協議約定的房屋、車庫并辦理相關產權證件,已構成實際違約,依法承擔違約責任,應當繼續(xù)履行合同義務。被告所稱的政策原因致使被拆除房屋的土地上不能施工建房,既非不可抗力,也不屬于無法預見的情勢變更情形,被告要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法律依據,不予采納。關于原告要求被告賠償50000元損失的訴請,雖然被告未按期履約,實際造成原告相應的損失,但原告所稱自2011年至今的房租共50000元,未提供相關的證據證實,該訴請依法不予支持。原告在法庭審理后變更訴訟請求第二項的損失金額為200000元,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變更訴訟請求不應遲于法庭辯論結束前,故原告的該變更請求依法不予支持。原告申請現場勘驗,已超過舉證期限,依法不予許可。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二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六十五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徐德斌、華某于本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交付原告劉某某、趙某某位于本縣城關鎮(zhèn)民樂巷的房屋四套,具體樓層為二、四、六、七樓,每套房屋面積不少于120平方米,辦理產權二證,并交付四個車庫(兩大兩小);
二、駁回原告劉某某、趙某某要求被告徐德斌、華某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050元,減半收取計525元,由被告徐德斌、華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天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孝感市中級人民法院。
本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后,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申請執(zhí)行的期間為二年,該期間從法律文書指定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
審判員 肖剛
書記員: 石雅麗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