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劉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原黑龍江地豐滌綸股份有限公司員工,現(xiàn)住所哈爾濱市阿城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楊雅鳳,黑龍江航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黑龍江地豐滌綸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哈爾濱市阿城區(qū)舍利街龍?zhí)?號。
法定代表人:王軍,職務:總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萬儷,黑龍江北斗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劉某與黑龍江地豐滌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豐滌綸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本院于2018年10月12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王學峰獨任審理,原告劉某委托代理人楊雅鳳、被告地豐滌綸有限公司委托訴訟代理人萬儷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劉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支付拖欠的工資4400元。2.判令被告支付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31日停工期間的生活費6615元。3.終止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8800元。4.判令被告為原告補繳自欠繳之日至今的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保險費用。5.判令被告為原告辦理檔案和保險關系轉移手續(xù)。6.案件受理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原告于2011年11月1日與被告簽訂終止日期為2014年10月31日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根據(jù)《勞動合同書》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工資、停工期間的生活費、終止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補繳自欠繳之日至今的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保險費用并為原告辦理檔案和保險關系轉移手續(xù)。
地豐滌綸有限公司辯稱,一、雙方已無勞動關系。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于2014年10月31日終止。由于答辯人于2014年2月已全面停產(chǎn),勞動合同到期后未續(xù)簽,答辯人于2014年12月25日發(fā)布報紙公告,要求原告辦理合同終止后的相關手續(xù),原告一直未與答辯人辦理,雙方現(xiàn)已不存在勞動關系。二、原告的訴請已超過法定時效。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于2014年10月31日終止,勞動合同終止后原告未向被告主張權利,原告于2018年5月向阿城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勞動仲裁申請,于2018年8月向人民法院提起勞動爭議之訴,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及本案的事實情況,原告的訴訟請求已超過法定時效一年。綜上,原告的訴訟請求于法無據(jù),并已超過法定時效,故應駁回原告的訴請。
經(jīng)本院審理查明:劉某與地豐滌綸簽訂勞動合同書,約定合同期限為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止。2018年5月15日劉某向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地豐滌綸支付在崗期間的工資,給予未解除勞動合同期間的生活費,補繳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和失業(yè)保險,辦理檔案和保險關系轉移手續(xù)。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哈阿勞人仲字[2018]第222號仲裁裁決申請人仲裁請求超過仲裁時效期,駁回申請人的仲裁請求。劉某對該裁決不服,向本院提起民事訴訟。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是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雙方勞動合同終止時間為2014年10月31日。哈爾濱市阿城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于2016年6月13日出具書面說明,證明地豐滌綸職工多人自2013年11月至2016年期間因勞動爭議問題多次找到該局要求解決相關問題。原告申請勞動仲裁時間為2018年5月15日。在2016年6月13日至2018年5月15日之間,原告未提供充分證據(jù)證實有正當?shù)闹俨脮r效中斷或中止事由,故原告關于工資、生活費、經(jīng)濟補償金的訴求,已經(jīng)超過法定1年的仲裁時效,本院不予支持。
已經(jīng)由用人單位辦理了社會保險手續(xù),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是征收與繳納之間的糾紛,屬于行政管理范疇,帶有社會管理的性質,應由社會保險管理部門解決處理,不屬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三條、第二十九條、第四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五條、第六條,第二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
》第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黑龍江地豐滌綸股份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nèi)為原告劉某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xù);
二、駁回原告劉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元(減半收取),由原告劉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王學峰
書記員: 孫美玲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