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瑤海區(qū)人民檢察院
刑事抗訴書
瑤檢訴刑抗〔2017〕6號
合肥市瑤海區(qū)人民法院以(2017)皖0102刑初235號刑事判決書以購買假幣罪對本院起訴書指控的被告人韋某甲、韋某乙偽造貨幣罪一案,以購買假幣罪判處兩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零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本院依法審查后認為,該判決屬定罪錯誤,導致適用法律不當,量刑畸輕。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韋某甲、韋某乙主觀上具有偽造貨幣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偽造貨幣的行為,其行為應當認定偽造貨幣罪。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偽造貨幣等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10年11月3日)第一條,仿照真貨幣的圖案、形狀、色彩等特征非法制造假幣,冒充真幣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條規(guī)定的“偽造貨幣”。
被告人韋某甲、韋某乙主觀上具有偽造貨幣的故意。二被告人先從網上學習相關制造假幣的工序,購買了裁紙刀、直尺、醬油等制造假幣的工具,為偽造貨幣犯罪做準備,創(chuàng)設條件??陀^上,向他人購買印有人民幣圖案的假幣半成品后,仿照人民幣的形狀、大小、圖案等特征對整張假幣半成品實施了裁剪、上色、做舊的行為,使經過加工制作后的假幣足以以假亂真,冒充真幣,現(xiàn)場查獲的裁紙刀、直尺等作案工具、剪裁的邊角料、成品假幣等證據(jù)足以證實二被告人實施了上述偽造貨幣的事實,根據(jù)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本案應認定為偽造貨幣罪。
二、一審法院判決書認定事實與認定結果存在矛盾,導致定罪不當。
一審法院判決書中載明:經審理查明,二被告人實施了加工裁剪、上色、做舊再進行吹干,以此方式偽造貨幣。在本院認為,對該事實卻未作認定,而認為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予以購買,構成購買假幣,屬認定事實與認定結果前后矛盾,導致定罪不當。
綜上所述,本院認為,瑤海區(qū)人民法院(2017)皖0102刑初235號刑事判決書認定被告人韋某甲、韋某乙購買假幣罪,未能正確評價二被告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混淆偽造貨幣罪與購買假幣罪的界限,造成罪刑不相適應。為維護司法公正,準確懲治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guī)定,特提出抗訴,請依法判處。
此致
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
2017年9月22日
_?
_?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